出世與歸隱,在古代是困擾著很多知識分子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幾乎在所有文人在心里都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但大多數人的歸隱,并不是一開始就做出的人生抉擇,而是因為朝政的昏庸或黨派之間的排擠。
小隱隱于野,大隱于朝,隱逸是詩人特有的一種情懷。然而這背后的眷念之情又有幾人得知?出世與歸隱這條分叉路口,往左是帝王的垂憐,卻也有同僚的排擠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往右是空寂的山林,物我兩忘的寧靜和平和,卻有此生難以施展的抱負。
這小小的一步攔住了古今多少文人志士,讓他們在進退之間舉棋不定,拖沓難行。唐朝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也在出世與歸隱之間艱難跋涉了將近40年。從出仕到歸隱是一次跋涉,是一種決心,幾乎耗盡了他的一生。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認清自己,我們總是喜歡跟隨著別人的腳步前行。但是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抉擇遠比努力重要。因為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抉擇,最難的也是抉擇。關于人生何去何從,孟浩然在他的這首《留別王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留別王維 孟浩然(唐)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因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初讀這首唐詩,會感覺這是唐詩中很尋常的一首告別詩。然而細細玩味之下,才會發覺詩中已經隱隱透露著一種歸隱的意愿。這是孟浩然留給塵世的眷戀,留給友人王維,更給他偏愛的朝堂。此時的孟浩然心里考量的就是身與心不能同步的問題。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詩作開篇給相似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認同感。無論誰在得不到認可和欣賞,或者想起自己的某段歲月時,他們想起這句話來,都會有深深的感觸,都會在心里發出陣陣的嘆息。
于是,“欲尋芳草去”一句露出了端倪,詩人開始有了歸隱的動機,但是他心里又有些不舍。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惜與故人違"。“知音世所稀”,一語雙關,既對好友王維表示難舍之言,也是暗中嘆息世上沒有人具備慧眼,看到他滿身的才華。
最后,“只因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詩人輕輕地掩上家園的柴扉,門就這樣悄悄地關上了。這一關也關上了所有對入仕的希冀與中鐘情。從仕向隱是是一種決心,從來都難以抉擇,要經過漫長的考量。從隱向仕也是一種跋涉,舉步維艱。
世人皆知歧路多,卻沒有想到進退之間的距離,這么近那么遠。這個決心孟浩然這種跋涉,耗費了他一生的時間。最后,門是悄悄地掩上了,但詩人的內心還是給那片紅塵留下了一點空隙,長長久久,不近不遠。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