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大戰,對三國鼎立的歷史態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孫劉聯軍采用火攻的方式,以少勝多,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在這場戰役中,34歲的孫吳統帥周瑜也成了歷史上的頭號風云人物。而曹操,一代梟雄在這場戰爭中也成了后世某些史學家眼中的笑柄。
然而對于這場戰爭中的勝負雙方,后世也有一些詩人和學者給予了不同的意見,比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他就寫過一首《赤壁》來為曹操打抱不平,抒發了自己對心目中這位真英雄曹操的敬仰之情,成為傳世名作。全詩如下: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寫這首詩時,杜牧正在黃州刺史任上。黃州城外有一處地方叫赤壁磯,這處地方并非發生赤壁大戰的地方。歷史上的赤壁大戰是發生在位于上游長江南岸的蒲圻赤壁。杜牧只是因為臨近赤壁,加上夕諧音,所以借題發揮,以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一種看法。
在這首詩中,杜牧認為周瑜的取勝只是一種僥幸。這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是杜牧心目中的英雄,可謂惺惺相惜,所以他用此詩為曹操打抱不平;另一方面杜牧寫這首詩頗有當年阮籍登廣武戰場,有感于楚漢戰爭結果而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牢騷。
杜牧此詩的言外之意是說:當時若有我杜牧在,我就會讓曹軍在只吹西北風時就接受周瑜戰船的投降,那么火燒的就是吳軍而不是曹軍了,歷史也就會因為我杜牧而重寫。真是好狂的口氣!事實上,這也與杜牧的性格是有關的。杜牧出生于史學之家,從小就好言兵好讀兵書,志向遠大。
整首詩的大意是說:沙灘上折斷的舊兵器尚為被潮水侵蝕透,打磨干凈以后才依稀辨認出來它們來自前朝。戰爭的勝敗因為各種因素對抗消長,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都不可缺少。若不是東風住了周瑜一臂之力,他怎么可能打敗曹操?三國歷史會因此而重新改寫,大喬小喬也會被曹操擄去鎖在銅雀臺。
這首詩從大處“赤壁之戰”著眼,從小處“斷戟”入手,以人所共知的事件“火燒赤壁”入手,意趣盎然,新穎獨特。詩作前兩句似一件歷史遺物引起自己懷抱用世之志卻生不逢時的人生感慨;后兩句轉入議論,對當時爭霸天下的三國形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詩作的后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更是發前人之所未發,不言勝負,只講美人下落,用意深刻奇警而又風流蘊藉。在古典詩歌中,美人的命運總是與歷史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例如楊貴妃縊死馬嵬驛,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等等。
這種以假作真的手法在唐代詩人中很常見:即假借前朝的人或或事來寫當朝的人或事;此外,詩作以小見大,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的命運來表達設想戰爭雙方的結局,真可謂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臺,那戰爭的結局就不言自明了!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