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總覺得40歲還離我們很遠很遠,就像門前那條長長的鐵軌一樣,不知道何時才能夠走到盡頭。那時的我們,會時常做著“長大成人”的夢,夢見自己坐上了火車,去到了鐵軌的盡頭。
可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鐵軌永遠沒有盡頭,我們的人生卻已經走過了大半。一轉眼,“小時候”就成了另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成了另一個到不了的遠方。歲月無情催人老,當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憶往事時,我們的時光還剩多少?
這個問題,40歲的蘇軾給了我們答案,他的一首經典詠物詩《東欄梨花》分享給大家。這首唯美小詩,只有寥寥數語,卻寫盡了人生的無奈與短暫,堪稱其最悲涼的一首詞作,感慨千年。全詞如下: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在宋代詞壇,蘇軾無疑是一個極有魅力的詞人。他才氣縱橫,卻命運多舛,后半生不是在貶謫的地方,就是在前往貶謫的路上。在后人眼中,蘇軾是一個無論何時都能夠“在泥濘中開出花的人”,越是坎坷曲折,越能激發他生命的活力。
然而,縱使曠達如蘇軾,在面對“人生苦短”這樣無情的生命規律時,也是無奈而傷感的。寫這首詩時,詩人已年屆不惑,只看過了40多個清明。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歲歲盛放飄落,可短暫的人生卻只有一個盛年。這首詩看似寫梨花,實則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無奈傷懷,是他中年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作前兩句寫景,點出題目。首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淡白”的梨花,深青的柳葉,青白分明,清新雅致。這樣的梨花不妖艷,不輕狂。而且,在青白的對比下,全句的景色立刻就鮮活無比,那畫面想想就十分唯美。這是從靜態描寫梨花。
而后,詩作第二句“柳絮飛時花滿城”轉入動態描寫:柳絮滿城飛舞時,梨花盛放。柳絮飛舞,即增加春意,又寫出了梨花盛開的季節。此時,春意正濃;同時,詞人用“柳絮飛時花滿城”來與梨花做對比,贊美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品格高尚。
詩作第三句緊承首二句,用“一株雪”再次增添了梨花神韻,并且也借此把詠梨花與抒懷結合了起來。作者年屆不惑,這“一株雪”其實也是詩人自己的化身:鬢發斑白,不再年輕。如此,在第四句中,詞人就自然而然地發出了“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慨嘆!
在后兩句中,作者望著滿眼春色,惆悵地站在東欄旁,梨花雪白,柳絮飄飛,落在作者身上,于是,他也變成了“一株雪”,意境唯美而凄清。可是,春光雖好,又能經歷幾回?一句“人生看得幾清明”悲涼無比。蘇軾一向以豪放著稱,像這樣悲涼的詩作真的很是少見。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