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勵后輩”,在中國人心中,是為人長者特別重要的一項美德。從古至今,歷史上有過很多前輩勉勵后輩,慧眼識才的文壇佳話。例如宋代著名政治家歐陽修,不僅文采出眾,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仕子的心中,他還是一位不遺余力提攜后進的賢德師長。而他幫助蘇軾“出人頭地”的故事更是被世人津津樂道。
除了這些流傳千古的名人佳話外,在中國人的語言文字里,還有很多勉勵后輩的俗語、諺語、成語、詩句,例如“后生可畏”,“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等等。而那句著名的“雛鳳清于老鳳聲”不僅溫暖感人,鼓舞人心,而且意境唯美。但對于其來歷,卻很少人知。
其實,它出自李商隱的一首詩作,詩作雖然冷門,其中的名句卻驚艷千年,成為勉勵后輩的經典。這首詩就是《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詩名很長,全詩如下:
其一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公元851年,即唐大中五年的一個深秋,詩人李商隱因受黨爭牽連而不得不離開長安,到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尋求生計。臨行前,親友們為李商隱準備了一個晚宴。宴席上,李商隱的姨侄,年方10歲的韓偓即席賦詩一首,驚艷四座。
五年后,李商隱在朋友的幫助下,得以返回長安,可此時早已物是人非。回憶往事,李商隱突然想起了韓偓的詩,一時百感交集,便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首詩雖然冷門,但其中的“雛鳳清于老鳳聲”卻驚艷千古,成了長者激勵贊美晚輩的常用語,端莊典雅。
詩作題目很長,其中的“韓冬郎”即韓偓,而冬郎是韓偓的小名。最后的“畏之員外”則是韓偓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是李商隱的故交和連襟。因此,詩題的意思是說:冬郎為我即席賦詩一首,贏得滿座喝彩。過了數年,我才想起寫詩酬答。思索良久寫成二首絕句以寄酬,兼拜呈畏之賢兄。
作為酬答詩,整首詩作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記錄了送別宴席上的情景以及別后雙方的處境。然而作者構思巧妙,將這些實情實景,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化實為虛,將一首本來很平凡的寄酬詩寫的情韻深厚,動人心弦。
詩作開篇兩句回憶往事,記敘了當時的送別場景:蠟燭點點滴落成灰,宴席上充滿離情別緒。此時,10歲的韓偓文思敏捷,就像東晉的袁虎一樣,轉眼間就寫成一篇好文。而后,詩人在第二聯中,將話題一轉,說到:桐花開滿萬里丹山,花叢中傳來那雛鳳的鳴聲,真比那老鳳之聲更加清亮動聽。
在詩作后兩句中,詩人想象奇特,由記事轉為盛贊,用飽含熱情的筆調為讀者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開地滿山遍野,令人神往。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叫聲。在老鳳蒼涼沙啞的鳴叫聲襯托下,雛鳳的鳴聲顯得更加悅耳動聽。
在這幅圖畫中,韓冬郎的非凡詩才和年少有為一下子躍然紙上。詩人將韓冬郎比作雛鳳,將韓畏之比作老鳳,以“雛鳳清于老鳳”指出了韓偓小小年紀卻才華出眾,真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如此,一首本來很容易就會寫得平淡無奇的寄酬詩,就以“雛鳳聲清”的千古名句被傳誦不衰了。
附: 其二
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分別之后,我去了靠近劍門棧道的巴蜀之地,你去了有風檣的江南。我們倆天各一方,都備嘗苦辛。想當初,我們分別時正值冰天雪地。沒想到一轉眼,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冬郎才華非凡,堪比何遜,而我為了寫這聯詩,差點要像沈約般瘦盡了。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