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小人伎倆6
第24計 假道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以借路為名,實際上要侵占該國(或該路)。虢,諸侯國名。也作“假道滅虢”。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紀三十一
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貶所賜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死。羅殺奭自青州如嶺南,所過殺遷謫者,郡縣惶駭。排馬牒至宜春,李適之憂懼,仰藥自殺。至江華,王琚仰藥不死,聞希奭已至,即自縊。希奭又迂路過安陸,欲怖殺裴寬,寬向希奭叩頭祈生,希奭不宿而過,乃得免。
李林甫又上書請求派御史分別前往各被貶官員的貶所,賜流放的皇甫惟明、韋堅兄弟等自殺。羅殺奭從青州到嶺南,所經過的地方,誅殺貶官,各郡縣官民驚慌失措。驛馬排列的形成到了宜春,在那里的李適之憂愁恐懼,喝毒藥自殺了。到了江華,王琚喝了毒藥沒有死,聽說羅殺奭已經到了,就上吊自殺了。羅殺奭又繞道路過安陸,打算嚇得裴寬自殺,裴寬向羅殺奭磕頭祈求饒命,羅殺奭不住宿就走了,裴寬才免掉了一死。
見第03計 借刀殺人的【案例背景、人物介紹】。
李林甫并沒有直接說殺李適之、王琚、裴寬,實際上就是奉命賜皇甫惟明、韋堅兄弟死,結果故意弄得雞飛狗跳墻聲勢很大,其他被貶謫的人就開始心慌,兩個自殺一個勉強茍活。這個事最高管理者知道了也還就不好說什么,因為使者就是路過那里而已,那些人自己膽小自殺的,完全可以說這幾個自殺的人是心懷鬼胎聞風喪膽。
“不到最后絕不輕言犧牲”,對于外界的動態傳聞,要掌握,但不能過于敏感,過于敏管的話只能是被人家利用。
○第五套〖并戰計〗
第25計 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后乘之。曳其輪也。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七十 陳紀四
齊瑯邪王儼以和士開、穆提婆等專橫奢縱,意甚不平。二人相謂曰:“瑯邪王眼光奕奕,數步射人,向者暫對,不覺汗出;吾輩見天子奏事尚不然?!庇墒羌芍?,乃出儼居北宮,五日一朝,不得無時見太后。
儼之除太保也,馀官悉解,猶帶中丞及京畿。士開等以北城有武庫,欲移儼于外,然后奪其兵權。治書侍御史王子宜,與儼所親開府儀同三司高舍洛、中常侍劉辟強說儼曰:“殿下被疏,正由士開間構,何可出北宮入民間也!”儼謂侍中馮子琮曰:“士開罪重,兒欲殺之,何如?”子琮心欲廢帝而立儼,因勸成之。
儼令子宜表彈士開罪,請付禁推。子琮雜它文書奏之,齊主不審省而可之。儼誑領軍庫狄伏連曰:“奉敕,令領軍收士開。”伏連以告子琮,且請覆奏,子琮曰:“瑯邪受敕,何必更奏。”伏連信之,發京畿軍士,伏于神虎門外,并戒門者不聽士開入。秋,七月,庚午旦,士開依常早參,伏連執士開手曰:“今有一大好事?!蓖踝右耸谝砸缓疲骸坝须罚钔跸蚺_。”因遣軍士護送。儼遣都督馮永洛就臺斬之。
北齊瑯邪王高儼因為和士開、穆提婆等人專橫跋扈奢侈放縱,感到憤憤不平。和士開、穆提婆二人互相說:“瑯邪王的目光奕奕有神,幾步路以外就咄咄逼人,以往和他暫時打個照面,不知不覺地就出汗了;我們面見天子奏事時還不致這樣。”因此對他忌恨,便將高儼調出住在北宮,五天上朝一次,不準他隨時去見太后。
高儼被授職太保時,其余的官職都被免掉,不過還帶有中丞和京畿大都督的職銜。和士開等人因為北城有武器庫,想把高儼調移到城外,然后奪取他總督京畿軍隊的兵權。治書侍御史王子宜,和高儼的親信開府儀同三司高舍洛、中常侍劉辟強對高儼勸說道:“殿下所以被疏遠,正由于和士開從中離間挑撥,您怎能離開北宮住到民間去!”高儼對侍中馮子琮說:“和士開罪孽深重,孩兒打算殺掉他,怎么樣?”馮子琮心里想廢掉后主另立高儼做皇帝,因此勸高儼這樣做。
高儼令王子宜上表彈劾和士開的罪狀,請求將他收禁并加以審問。馮子琮又夾雜了其他文書一同上奏,后主沒有仔細審閱就批準同意。高儼欺騙領軍庫狄伏連說:“奉到皇上的命令,叫領軍收禁和士開。”庫狄伏連把這告訴了馮子琮,請他再次向皇上奏報,馮子琮說:“瑯邪王已經接到皇上的敕令,何必再次奏報?!睅斓曳B相信了,于是征調京畿的軍士,埋伏在神虎門外,并告誡守門人不要讓和士開進神虎門。秋季,七月,庚午(二十五日)早晨,和士開按常例到宮中早朝,庫狄伏連上前握住他的手說:“今天有一件大好事。”王子宜遞給和士開一封信,說:“皇上有敕令,叫你去到臺省相見?!辈⑴绍娛孔o送。高儼派都督馮永洛在臺省中將和士開殺死。
見第14計 借尸還魂【案例背景、人物介紹】
和士開是個小人,小人自然是要排擠君子的,和士開連皇族的王爺都排擠。瑯邪王高儼為了殺掉和士開,和王子宜合作,把拘捕和士開的奏章和別的奏章混雜在一起,北齊后主本來就昏庸,沒有細看就批準同意了,這樣他就等于得到了皇帝的允許,這是偷梁換柱的小人手法,為了滅小人,不得已也用了小人的手法。
作為管理者,要經常簽字批準一些事情,當管理者拿起筆的時候,要仔細看看,是不是有人給你偷梁換柱了。
引申一步,特別重要的事情,即使看到了上級的簽字批準,最好也要再核實一下,免得有人偷梁換柱,假冒或者蒙蔽上級來欺騙你。
第26計 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剛中而應,行險而順。指著桑樹哭槐樹。比喻借題發揮,指著這個哭那個。
《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召諸諫官謂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
李林甫想不叫唐玄宗了解到真實情況,好自己專權,就召集諸位諫官對他們說:“現在圣明的皇帝在上面,群臣順著皇帝的安排做都忙不過來,不用多說什么了!大家看到儀仗馬了吧?吃的是相當于三品高官薪俸的飼料,只要一鳴叫,就被趕走了,后悔都來不及!”
見第03計 借刀殺人的【案例背景、人物介紹】。
小人就是小人啊,為了蒙蔽皇帝自己專權,用儀仗隊中的馬打比喻,告訴諫官們不要多說話,否則就要被撤職。
作為管理者,當越來越聽不到基層的聲音,聽不到反對的意見,那就要好好想一下了:究竟是自己做錯了,還是有小人了?
我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實事求是,該說了就說,這樣才是正理。要是管理者,不要太嚴厲了,免得別人因為怕而不敢接近,還要盡量深入基層多聽真實的聲音;還要對提反對意見的人好一些,對這樣的人過于嚴厲別人就不敢說真話了。盡量避免只聽一個人的匯報和意見。
第27計 假癡不癲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云雷屯也。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五 唐紀三十一
祿山在上前,應對敏給,雜以詼諧。上嘗戲指其腹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爾!”對曰:“更無馀物,正有赤心耳!”上悅。又嘗命見太子,祿山不拜。左右趣之拜,祿山拱立曰:“臣胡人,不習朝儀,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儲君也,朕千秋萬歲后,代朕君汝者也?!钡撋皆唬骸俺加?,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儲君。”不得已,然后拜。上以為信然,益愛之。上嘗宴勤政樓,百官列坐樓下,獨為祿山于御座東間設金雞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卷簾以示榮寵。命楊銛、楊锜、貴妃三姊皆與祿山敘兄弟。祿山得出入禁中,因請為貴妃兒。上與貴妃共坐,祿山先拜貴妃。上問何故,對曰:“胡人先母而后父?!鄙蠍偂?br>
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回答問題非常機敏,中間還摻雜著詼諧。唐玄宗曾經開玩笑指著他的肚子說:“這個胡人的肚子里有什么東西,怎么這個大???”,安祿山回答說:“沒有別的什么東西,只有一顆赤心!”,唐玄宗很高興。曾經叫安祿山拜見太子,安祿山不行禮。左右的人催促他下拜,安祿山站著說:“我是胡人,不知道朝廷的禮儀,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說:“這就是儲君,我死后,他代替我領到你們”。安祿山說:“我很愚鈍,過去只知道陛下您一個人,不知道還有儲君呢”,做出不得已的樣子,然后下拜。唐玄宗信以為真,更加喜愛他了?;噬显浽谇谡窃O宴,百官都坐在樓下,唯獨為安祿山在御坐的東邊設立一個金雞簾子,安排了座位叫他坐在那里,還叫人卷起了簾子來表示對他的榮寵。唐玄宗叫楊銛、楊锜、楊貴妃三姐妹都與安祿山論兄弟。安祿山可以在后宮出入了,就勢要求做楊貴妃的干兒子。唐玄宗與楊貴妃一起坐著,安祿山先拜楊貴妃。玄宗問為什么這樣,安祿山回答:“我們胡人就是先拜母親后拜父親”,唐玄宗很高興。
安祿山(703年~757年)為營州雜胡(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本名阿犖山(一作軋犖山),即戰斗的意思。安祿山少孤,后其母嫁給安姓,隨繼父姓安。安祿山性驍勇,能通解運用六蕃語言,曾任互市牙郎(即現在的翻譯官),其后任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捉上將,升討擊使,但因與奚、契丹戰敗,罪大當誅,因此被送往京師。宰相張九齡洞悉安祿山以后必會造反,請唐玄宗斬之,唯玄宗惜其才,得不死。
安祿山貌似忠誠,但生性狡詐,常獻奇珍禽異獸給玄宗討其歡心,亦善事帝的左右,左右多夸其能,并使人留駐京師探聽朝廷動靜;因之對玄宗應對頗為投機,遂得到玄宗、楊貴妃的喜愛。又加權相李林甫為鞏固相位,杜絕出將入相的習慣,勸玄宗用寒微的蕃人為將;安祿山更得到玄宗的信任,賜爵東平郡王,后兼河東節度使(今山西),天寶元年(公元724年)升任平盧節度使(今河北),三載又兼范陽節度使(今北京)。安祿山是武將封王的第一人,也是胡人(亦可稱蕃人)前所末有的。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同年攻占了洛陽,次年正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圣武,6月在潼關擊潰唐軍,直搗長安,使唐玄宗匆忙南逃。后來叛軍內部發生分裂,安祿山為兒子安慶緒所殺,唐軍聯同回紇援兵乘機反攻,收復了長安和洛陽。不久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殺安慶緒,重新攻陷洛陽,也稱大燕皇帝,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害。這場持續了8年的叛變史稱安史之亂,亦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點。
安祿山裝傻充愣的本事確實比較高明,哄得唐玄宗十分開心,對他格外信任,從而放松乃至放棄了對他的警覺,結果就是這個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連年的戰亂導致唐朝人口減少了2/3之多,為禍極大。
對于那些顯得很憨厚,有時候說話很直的人,一般人都認為這樣的人很實在,多數是這樣,但也有少數如安祿山者,假癡不癲,通過這個方法迷惑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內精外露的人,大家都很警惕,而對于憨厚直爽的人,大家往往不警覺,這就是人性的一個誤區。對于任何人,都要保持一絲警覺,不要以貌取人,被相貌及語言所迷惑。
第28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遇毒,位不當也。
《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
窣干嘗負官債亡入奚中,為奚游弈所得,欲殺之;窣干紿曰:“我,唐之和親使也。汝殺我,禍且及汝國?!庇无男胖?,送詣牙帳。窣干見奚王,長揖不拜,奚王雖怒,而畏唐,不敢殺,以客禮館之,使百人隨窣干入朝。窣干謂奚王曰:“王所遣人雖多,觀其才皆不足以見天子。聞王有良將瑣高者,何不使之入朝!”奚王即命瑣高與牙下三百人隨窣干入朝。窣干將至平盧,先使人謂軍使裴休子曰:“奚使瑣高與精銳俱來,聲云入朝,實欲襲軍城,宜謹為之備,先事圖之。”休子乃具軍容出迎,至館,悉坑殺其從兵,執瑣高送幽州。張守珪以窣干為有功,奏為果毅,累遷將軍。后入奏事,上與語,悅之,賜名思明。
窣干曾經欠公家的債,逃到了奚(少數民族)這里,被奚的游弈抓到了,要殺了他,窣干騙人家說:“我是唐朝的和親使者。你殺我,你們的國家可要倒霉了”,游弈就相信了,送到了大王帳下。窣干見到了奚王,作揖而不下拜,奚王雖然很生氣,但是怕唐朝,不敢殺他,按照客人的禮節招待他,派一百人跟著窣干到唐朝去商量和親的事。窣干對奚王說:“你派的人雖然多,但看他們的才能都不配見唐朝的皇帝。聽說你有個不錯的大將叫瑣高的,為什么不派他入朝呢?”奚王就命令瑣高與帳下的三百人跟著窣干入朝。窣干快到平盧的時候,先叫人對掌管那里軍隊的裴休子說:“奚派瑣高及精銳一起來,說是入朝,其實是想偷襲城池,最好小心防備,先發制人”裴休子就整好軍隊出來迎接,到了驛館,把奚跟來的兵將全活埋了,逮捕了瑣高送到了幽州。張守珪認為窣干有功勞,就請示封他為果毅,逐漸升到了將軍。后來窣干入朝請示事情,皇帝和他說話,很欣賞他,就賜窣干名字,叫思明。
史思明(703~761),營州寧夷州突厥族中的雜胡。本名干。與安祿山同鄉相善。初為互市牙郎,亦以驍勇為幽州節度使張守所知,任為捉生將。天寶年間累立戰功,官至平盧兵馬使。曾到長安奏事,為玄宗賞識,賜名思明。十四載(755)隨安祿山叛亂,經略河北。后任范陽(今北京)節度使。至德二載(757)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并謀除思明。思明遂以所領河北13郡歸唐,受封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半年后復叛,并與安慶緒遙相呼應。乾元二年(759)三月,與安慶緒大敗唐九節度使之軍于鄴郡(今河南安陽),隨即殺慶緒,還范陽。四月,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上元二年(761)三月,為其長子史朝義及部將所殺。
安史之亂的史思明,曾經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自己,不惜騙人家,還拐騙人家派幾百人跟著他去找和親的“好處”,而史思明一旦到了“自己”的地盤上,就騙自己這一方的官兵把人家都殺了,從而“立功”升遷。
騙子總是很多的,要加強識別,現在通信手段遠遠比古代發達了,有什么可疑的事情,先核對一下總是沒有壞處的。
無論什么情況,不見兔子不撒鷹,是一種不錯的反騙方法。
第29計 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鴻漸于陸,其羽可以為儀也。比喻將本求利。
《資治通鑒》 卷第二百一十四 唐紀三十
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數,深結宦官及妃嬪家,侍候上動靜,無不知之。由是每奏對,常稱旨,上悅之。時武惠妃寵幸傾后宮,生壽王清,諸子莫得為比,太子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盡力保護壽王;惠妃德之,陰為內助,由是擢黃門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為侍中,張九齡為中書令,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吏部侍郎李林甫,表面和順而實質有很多狡猾的計策,和太監以及嬪妃的家里都很好,由此探知皇上的動靜,沒有不知道的情況。從這開始每次對答,都非常符合唐玄宗的想法,皇上很欣賞他。這時候武惠妃在后宮中最得寵幸,生了壽王李清,皇上別的兒子都比不上李清,太子就更加疏遠了。李林甫就通過太監對武惠妃說,愿意盡力保護壽王;惠妃很感激他,暗地里幫助李林甫,于是就被提拔當了黃門侍郎。五月戍子,用裴耀卿任侍中,張九齡任中書令,李林甫任吏部尚書、和中書門下三品一樣的待遇。
見第03計 借刀殺人的【案例背景、人物介紹】。
李林甫投機鉆營的本事可謂比較高明,收買皇帝身邊的人打聽皇帝的動向,從而順著皇帝的意思說,得到了欣賞,再借助武惠妃的力量,升官到了很高的位置。
管理者的所思所想,身邊的人可以感受到一些,一些“有心人”可能善于打聽這些情況,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所以管理者要注意自己的興趣愛好所思所想,不能輕易被下面的人掌握,避免因此而被別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