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諷刺貪官 針砭時弊
對聯有多種功效,諷刺是其中的一種。它既可以象鋒利的匕首,誅伐丑惡的人與事,揭露社會的時弊,又可以作為善意的批評與警示。甚至可以作為一種有特異功能的武器加以發揮。下面這些故事,把對聯的這種功能,詮釋得淋漓盡致。
(一)妙朕刺貪官
清朝宰相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權傾朝野,是一個大貪官。李鴻章搜括民財四千多萬兩銀子。
翁同龢(和)是戶部尚書,亦稱大司農,江蘇常熟人,也是一個欲壑難填的貪官,家資甚為豐厚。
世人巧用他們的官銜和籍貫作了-副對聯,諷刺李鴻章和翁同龢。雖未點名道姓,卻是一看便知矛頭所向,諷刺既巧妙又-針見血。聯曰: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
宰相肥(富)了,國家和百姓瘦(窮)了,農稼常熟,百姓卻在鬧饑荒。
(二)罵漢奸
蘇州昆曲名丑楊三,在演《白蛇傳》時,諷刺了李鴻章的賣國行為,被李迫害致死。觀眾十分氣忿,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楊三已死無蘇丑;
李二先生是漢奸。
注: ①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道光(1847年)進士,授編修,歷任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大學士、中堂等。勾結外國侵略軍圍剿太平軍,鎮壓捻軍。依靠列強,開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大量購買軍火軍艦,建立北洋海軍。對外反對言戰,妥協退讓,先后經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
② 翁同和(1830--1904)字聲甫,號叔平,咸豐狀元。授修撰,弘德殿行走,為慈安慈禧及同治帝授讀,累遷內閣學士,戶部尚書。反對李鴻章一味議和妥協,主張一面出重兵一面議和,寧增賠款不割地。支持康梁變法,是光緒皇帝智囊,為慈禧所忌,變法失敗(戊戍政變)后,曾一度被革職。
③ 李鴻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稱李二。
(三)巧揭貪官
清乾隆年間 ,有個叫吳省欽的人 ,做直隸學政,貪婪成性,握權受賄,士人恨之入骨。一年鄉試,朝廷派他為主考官。他在考試中貪污受賄,揭榜之日,凡送了厚禮的權門富豪子弟,多名列金榜,一般貧寒子弟皆名落孫山,因此,大伙怨聲載道,有人憤然在試場門口貼了一副對聯:
少目焉能評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橫批:大口吞天
這副妙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構思奇妙。作者巧把“吳省欽”三字折開,分析成句,如少目為省;欠金為欽;大口加個天字為吳,(“吞”字和“吳”字,只要把“口”字和“天”字倒過來寫)。切人切事,極為自然。一時廣為傳誦,弄得那個吳主考聲名狼藉。
(四)指桑罵槐
從前有個讀書人,頗有才華,但因沒有錢打通關節,幾次考試都榜上無名。老大不小了,還是白丁一個。一氣之下,棄文經商,開了個小客店,自己當掌柜。他在店堂里掛起一個條幅,寫著:
主考秉公,公子、公孫、公女婿,同登金榜
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凡應試不中者返店對下聯,對上者,本店愿聘為二掌柜。”
這一天,赴省城趕考的張王劉李四個書生來投宿。王李劉三人對店里的條幅不屑一顧,睡覺去了。張書生琢磨了一番,對掌柜深表同情,也睡覺去了。張書生想:憑我的才學,這次準能考中,用不著再來對下聯了。誰知不學無術的王李劉三人,因為賄賂了考官,有的上邊有靠山,榜上都有名,唯獨張書生名落孫山。他返回客店,感慨萬端,立即續出下聯:
小生有怨,怨天、怨地、怨丈人,不是朝官
張書生決心放棄科舉考試,不進黑暗的官場,留下作了二掌柜。
(五)嘲縣令的祝壽聯
安徽省霍山縣知縣過生日,借此機會搜括民財。衙役傳話,要百姓送禮賀壽。并說送賀禮,錢物不論。
這時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好多老百姓家無隔夜糧,窮得揭不開鍋了,拿什么去送壽禮?不知是哪位讀書人,就縣官做壽-事,在縣衙門口的驚堂鼓上題書嘲諷對聯一副:
大老爺做生,銀也要,錢也要,紅白兼收,何分南北;
小百姓該死,麥未熟,稻未熟,青黃不接,有甚東西。
確實,縣老爺做生日,老百姓倒霉遭殃。作者嘲弄貪官,同情百姓,精神可佳,才華也值得稱道。聯里“大小、生死、紅白、青黃、東西、南北”對仗工整,恰到好處。對聯通俗生動,讀來朗朗上口,不愧為妙聯。
(六)改對聯凸顯知縣本相
清朝多琪曾在湖北浠水任縣長達八年,在他的任期內,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老百姓苦不堪言,恨透了他。有一年除夕,多琪竟然恬不知恥地在大門口貼了一副對聯:
奉君命來守是邦,兩度蝶飛,只求頭上有青天,眼前赤子;
與其民共安此生,八年鴻爪,最難忘山間白石,寺里清泉。
當晚有人將他門口的對聯改為:
奉君命肆虐是邦,兩度蝗飛,哪管你頭上青天,眼前赤子;
與胥吏共刮此土,八年狼藉,只剩得山間白石,寺里清泉。
(七)官吏僧道 狼狽為奸
明朝末年,蘇州大旱,禾苗枯死,顆粒無收,老百姓在苦難中掙扎。按理應該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官府應該放糧賑災。然而恰恰相反,那些被稱為“父母官”的貪官污吏,那些自命為“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妖道惡僧,卻趁火打劫,以開壇求雨為名,規定人出人頭費,田出田畝錢,繳交求雨費用。他們的目的是斂財,由頭是祈雨,方法是互相勾結,結果如何根本不管。
妖道惡僧,貪官污吏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不管百姓死活的行徑,令人發指。當時有人在祭壇兩側書寫了一副對聯:
妖道惡僧,三令牌擊退風云雷雨
貪官污吏,九叩首拜出日月星辰
僧道作法本是為了呼風喚雨,他們裝神弄鬼,卻未見風云雷雨。難道風云雷雨被僧道的三聲令牌打走了,嚇跑了?貪官污吏,若有其事的三跪九叩頭,拜天拜地拜神靈。天地神仙也不給他們一點面子,不但不下雨,反而日月星辰都出來了。是意外嗎?不是!祈雨結果如何?僧道官吏何尚不知。有人要問:“既然事前知之,如何還要為之?”
朋友,請不要忘記他們的目的。要不,還叫妖道、惡僧、貪官、污吏?
(八)對聯也是武器
鴉片戰爭以后,特別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以后,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一是武力征服,二是利用鴉片和不平等條約進行掠奪,三是用西方的宗教進行思想統治。而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的橫行無忌,又是得到中國統治者的支持,和中國統治者內外勾結的結果。
中國人民一方面承受著帝國主義、封建統治階級、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剝削與精神上的枷鎖,思想上的奴化。另一方面又在各個領域,以各種方式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國民黨反動政府進行頑強的斗爭。它包括政治斗爭、軍事斗爭和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斗爭。
解放前,在山東有這么一位,也許是一群讀書人,作了一副對聯,揭露批判外教入侵和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他們創作的對聯辭鋒犀利,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聯曰:
什么天主教,稱天父天兄,絕天倫,滅天理,光天化日,鬧得
天昏,趕多咱,天討天誅,天才有眼!
這些地方官, 似地賊地寇,掘地寶,剜地藏,勝地名區,變成
地獄,又搭上,地租地稅,地也無皮。
(九)一聯嚇跑二官
清代有兩個人,一個叫冷超然,一個叫錢登選,都當了教諭,負責文廟祭祀孔子的活動,教育全縣的縣學學生。
像這種學官,應該由有文化修養的讀書人當,可他們兩人不讀書,也不通文墨,是靠拉關系、請客送禮當上的。因此,縣里的讀書人,都打心眼里瞧不起他們。有人用他們兩人的姓和名撰寫成一副對聯,掛在文廟的大門上:
不讀書以超然,士心皆冷
未通文而登選,人謂有錢
冷超然和錢登選兩個人,做賊心虛,看見這副對子揭了他們的老底,知道在這個縣混不下去了,就假裝生病,辭去教諭的官職,躲到別的地方去了。
(十)莫怪天尊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所著《老子》,亦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后來的唯物、唯心兩派,都是從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聯中的老子即老聃,非常言所指的父親,也非枉自尊大的稱謂:“老子”。
天尊,道教徒對該教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如稱“三清”(道教所尊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元始天尊(道教最尊的天神),上清靈寶道君(亦稱太乙救苦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亦稱老子道君、道德天尊)。稱玉皇大帝為大天尊。
道教,亦稱道家,漢族的固有宗教。公元142年張道陵倡導于四川的鶴鳴山。凡入道教者須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因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道教奉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正經》和《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道教分正一派和全真派。正一派不出家,俗稱火居道士、俗家道士。全真派要出家。
做道士的都是老子的徒子徒孫,以布道、設壇作法、擒妖捉怪,作道場超度亡靈等為業。儼然有使活人消災免病、起死回生,讓死人成道成仙的無邊法術。對聯-針見血地指出:道士一樣會病會死。尊老子,喊天尊,拜天尊,到頭來天尊也不靈,落得個“莫怪天尊”(俗語“一命嗚呼”之意)。道士,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能保人乎?已命不保,能保人命?對聯的潛臺詞耐人尋味。
傳說,有一個生性滑稽且有才華的秀才,一天路過一座道觀,里面吹拉彈唱,擊鼓鳴鐘。進去一看,原來是死了一個道士,其它道士正在為死去的道士做道場,念經超度。自然是送他去極樂世界名列仙班。秀才不以為然,走出門掏出筆墨,在道觀的門墻上題書一聯曰: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喚不靈天尊,拜不靈天尊,兩腳朝天莫怪天尊。
(十一)這是一副諷喻當官的靠裙帶關系、靠阿諛奉承和吹吹拍拍起家、上爬,當官后以勢欺人,以權謀私的對聯。對聯詞語通俗、簡樸,言事深刻,錄出共賞。
官大,權大,肚子大,口袋更大;
手長,舌長,裙帶長,好景不長。
(十二)不是玩笑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反動軍警,特務流氓,到處橫行,弄得民不聊生,雞犬不寧。曾有人在一座土地廟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夫人莫抹摩登紅,謹防特務打主意;
老爺不要刮胡子,免得保長抓壯丁。
這副對聯,既象是夫妻為了安全互相叮嚀勸勉,又象是下屬的善意告誡。語言詼諧,小處見大,說出了人們心里最不滿 、最痛恨的事實——喜歡紅色,會被指為通共,特務會盯上你。沒有胡子,就被認為年輕,抓壯丁的會盯上你 。這是對國民黨黑暗統治的無情揭露和辛辣的嘲諷。
(十三)泄露天機
女以色相、獻身為丈夫撈官、然后男以權謀私殮財。以一對夫妻間的爭功,暴露其恬不知恥的丑陋嘴臉,諷刺入木三分,且幽默得令人忍俊不禁。上下聯都是以一個語氣詞開頭,加強了表現效果。
哼,賤婦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來彩電!
呸,莽夫謬矣,是我親縫綠帽,始有烏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