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貴情真
劉勰在《明詩》中說:“大舜云:‘詩言志,歌詠言。’圣謨所析,義已明矣。
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強調詩為心聲,貴在有“我”。
貴在有“我”。這里的“我”指的是真情實感,即真實的情致,獨特的感受。
常說“文如其人”,我們寫詩,也要努力做到“詩如其人”,即在詩中真實表現自
己的情志(情感,情操,志向,趣味等)。一首沒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是沒有靈魂
的空殼,寫來毫無意義。
例如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表現的是詩人與白居易的深厚友情,李白
《上李邕》表現的是自己獨立不羈的個性,而賀知章《詠柳》通過刻畫春柳的曼
妙,抒發了對春的喜愛之情。這些都是“情動于中發于外”。
一般來說,真正的好詩是應該有節制的。除了內容的省略與跳躍外,還有情
感的節制。這就是含蓄。這些詩往往托物寄興,感情凝練濃烈。如我們熟知的柳
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好像詩
人是冷眼旁觀,實際上詩人與釣翁已經合為一體。這里詩人將本我意化到詩中,
并且讀者能夠感受出作者遭到貶謫流落到艱苦的異地仍不屈不撓精神。
詩情的真不是淺顯短促的情思,而是深藏在內心的情感。體現的是一種幽微
的情意。是詩人對內心即復雜又深刻的情感的提煉。所以,含蓄淳厚和雅致構成
了詩的主流。詩要以情動人,“以淳雅為其美學旨歸”,像宋代的哲理詩,如“問
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其一),“不識廬山真
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等等,也要寫出理趣,萬不可寫
成空洞的老干體,也不可為了追求辭藻而寫成空洞的西昆體。
詩即可以關注自身,以個人情感為天地;如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八:“莫
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也可以
由己及人,兼懷天下。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學詩者切不可獨憐其身或
一味浮華夸大,矯柔造作,當由情而發,適感而發。
這里要說明一點,我們說的真情實感,并不是所有的真情實感都適合入詩,
譬如私憤、嫉妒、淫邪之思,譬如狹隘的個人主義等。也就是前面講到的要淳厚,
要雅正,雅是與粗俗相對的,正是與邪相對的。總的說來,詩情須健康,須符合
含蓄蘊藉的審美旨趣。《論語·陽貨》中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
怨。”說的是興、觀、群、怨是詩的四種功用,興謂搖蕩人心,感發志意,觀謂
觀察、考見政治得失,群謂以詩切磋達到團結,怨指怨刺上政。反過來從詩的功
用角度看,能達到這一效果的情感更宜于入詩。
詩是以表現本我為最終目的的。詩人在寫詩的時候詩歌或多或少必有時代和
生活的印記,但決不是詩人刻意為之,這些印記的旨歸仍是詩人的情志。
黑格爾說,詩所特有的對象或題材不是自然風光或人的外表形狀,而是精神
方面的旨趣,“在全部事物中,只有那些可以向精神活動提供動力或材料的方可
以出現在詩里”。
所以,詩中存在是意象,是為作者自身的情致服務的,兩者是行影不能離的。
而詩境要符合客觀自然規律,要符合邏輯。
這主要要求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符合邏輯,遵循一些客觀規律;
第二要有真情實感;
第三就是,詩詞中的意象一般是具有延續性的,不能隨意更改。
例如,形容春意怏然,我們絕對不能使用松柏森森
例如,古人多以折柳喻離別,這個是具有特殊意象的,絕不能用折柳來寫人
的歡聚。
這就要求我們對生活要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景物可以做到細致的觀察,抓
住其特點,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而這個獨特的感受最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人不能經歷這世界上所有的熱鬧,但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能引起
讀者共鳴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作品并不是非的用華麗的辭藻,用詞用句不
要過于精巧。過于精巧的詩,不值得提倡,我們寫詩一定要首先做到自然,然后
通過鍛煉做到天然工巧而不見斧鑿的痕跡。所以一直要求大家最起碼要做到三
點。自然,易懂,流暢。
二、詩的體察
作詩要善于體察生活,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
聲”的句子,我們說“潛”用得多么工致,“細無聲”又是多么體察入微。這是
因為杜甫當年在成都生活多年,成都的天氣就是這樣,尤其是春天,雨都喜歡在
夜里下,且下得細細的,詩中的描寫全以真實體察中得來,浦起龍說杜甫“起有
悟境”,如無生活體察,那有悟境生成。此中不是單純的煉字、煉句的文字問題
那么簡單。
有人把王勃的《郊興》詩與杜甫的《春夜喜雨》詩比較,杜言“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王詩言:“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同樣工巧絕妙,但體察不
同。杜甫寫的是一夜細雨后,故有清晨的“紅濕”“花重”,王勃寫的是春天短雨,
故日出后無“紅濕”之象,花已無雨水,日出光便顯濕潤,故有“花光濕”之察,
“光”字顯得精神,日光從葉影透出,顯得清疏。王詩是清爽的體察,杜詩是華
厚的體察。兩者都是非常細微地體察了事物的特點,自然就寫得感受完全不同了。
至于類似“魚躍練江拋玉尺,鶯穿絲柳織金梭”的描寫,是完全沒體察的,是造
作的拙劣比喻,只從辭藻上用功,雕鏤而不自然。
讀詩亦要體察詩人的感受,同樣要有生活的體察。詩的味道才會被感悟出來。
像陶淵明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只有當你親身在田間工作,于雨
后清風之中才會有這種莊稼經雨洗濯,新苗爭抽新綠的體察,“懷新”二字,是
從生活中得來的,且光有生活還不足,此中還必須要“工于體物”。
當然,體物的高下是關乎思想境界問題。“良苗懷新”,表現了詩人對新生的
熱愛,自然境界高了。體物既工,立境高遠,詩自然就會寫好了。
說到這里,我們在說下詩的立意,如果你的立意不成功,那么,即使你有再
好的修辭手法,再華麗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詩。
所有的修辭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為這個主題服務的。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
同一題材的,那么流傳下來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絕對不是一些文字華美立
意低俗的作品。
這里我們不防說幾點要求
A、寫詩首重成篇。不要只追求華麗的辭藻和,精美的句子.要知道詞匯再華
美,句子再精美也只是句子,不是詩。古典詩詞貴在成篇,先成篇然后才能去談
其它的,例如修辭,煉字等。所以說成篇是基礎。
比如我們畫一棵樹,無論你畫的是枝繁葉茂,還是了了幾筆只畫出了樹的輪
廓,必須讓人知道你畫的是一棵樹。這個就是成篇。
在成篇的基礎上,我們才考慮如何的去譴詞造句,如何的鍛煉字句,如何的
去發揮我們的思維,去完善詩的內涵。
B、今月也曾照古人。不管我們離古人有多遠,時間跨度有多大,有某些情感
是雷同的.所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出新。
這里需要說明三點。
第一點,關于近體詩的格律。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格律的工整,但也不能一
味的強調放棄格律。我們要學習格律,駕馭格律。格律只是詩的要求,并不是符
合格律的詩才是好詩,不符合格律的詩就不是好詩。
但,如果你選擇寫格律詩,就要尊重格律詩的格律要求來寫。
第二點關于出新。出新并不是把古人沒寫過的詞匯運用到詩詞的寫作上,也
不是完全的背離一切。出新指的是構思,取材上異與古人,而又能營造出超越或
者不同與古人的境界,或者是把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特色,比如我們對待同一件事
物異于古人的思想表現在詩詞的寫作中。
一代人有一代文,就是這個意思。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而
每個時代的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是不同的。
第三點、雖然我們和古人所處的社會背景文化不同,但是某些情感是雷同的。
我們所寫的一些題材,雖然是古人寫過的,我們也可以來寫。但是得寫出這雷同
的情感里,我們異于古人的感受,或者是從考慮問題的角度上,我們和古人的區
別差異。
C、古典詩歌里的意象具有延續性的,所以說一味的生造詞匯是錯誤的,不
可以叫出新。
比如我們用折柳或者草來表達離情別緒,這個意象就是我們延續古人的。白
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詩就是寫離別的作品。以草而喻離別,源自《楚辭 招隱士》
中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我們學習寫古典詩歌,首先考慮的是繼
承,然后再考慮發展。源流,沒有源哪里來的流,這個說明古典詩歌的寫作首先
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D、詩貴渾涵。唐詩的特點就是“詩言情,情不能達,則寄于景物,情景交
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實,似疏而密,優柔善入。唐詩敘事說理都寓于情景之中,
出以唱嘆含蓄。唐詩是以韻勝,故渾雅而醞籍空靈”
每個人對待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些是需要自己感悟的,而不是借助于別
人的解釋。因為人不具備復制性,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你。所以,要善于表達你自
己的思想情感和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認知。
三、學習漁洋絕句
第十法
1)【要點】
此法前三句皆寫今事,而第四句則歸結到詩人身上,追憶往昔,但不具體說
出,自有無限風流蘊藉。這與法五第三句點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點解讀】
一、二、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場景,寫今事
第四句寫自己往事,但不具體說出啥往事,點到即可。這就是所謂寫自己的
句子讓別人猜去吧
注意:時空中時間變,空間并沒變,前三句所描寫的今天空間和后一句所寫
的往昔空間是統一空間,萬不可前三句寫今天的頤和園,后一句卻寫到幾年前的
人民大會堂里去。
3)【創作】
一是一、二、三句寫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轉,要若即若離,這話已經成老
套,因為,前三句如寫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順無跌宕。因此我們在第三句一
定要讓詩的內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緊。
二是第四句,必須有標注往昔時間的詞,往昔的事萬不可說破,點到就行。
下面看第十法的例詩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鐘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棗花簾子水沉薰。
石橋巷口諸年少,解唱當年白練裙。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一
新釣槎頭縮項鳊,楚姬玉手鲙紅鮮。
萬山潭水清如昨,只憶襄陽孟浩然。
——萬山
第十一法
1【要點】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結句歸結自身。
2【要點解讀】
前三句時空、場景的描寫,目的主要是為第四句起鋪墊的作用
因此,前三句鋪墊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
3【創作過程】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時空與場景,為第四句做鋪墊;二是第四句歸結到自身
上。
例詩:
長江如練布颿輕,千里山連建業城
草長鶯啼花滿樹,江邨風物過清明。
——江上望青山憶舊二首之二
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大風渡江三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