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傷寒論》、《醫方臨證指南》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我這篇文說,給您聊聊怎么除痰濕。
怎么除痰濕啊?告訴您,我們要利用好自己的小便。我們排小便就是除濕的最佳方式之一。
為什么這么講啊?從我之前經歷的一則醫案說起。
這個患者當時是34歲,身體較為肥胖。但是他不為別的看病,為的是咳嗽。據他說,早年因為感冒而咳嗽,后來遇涼就咳嗽,反復發作。而且一發作的時候,就頭暈、痰多、胃脹、吃不下飯。我看了一下,苔滑膩,脈沉細。
我稍作考慮,就開了四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我告訴患者,你有個思想準備,這個藥喝下去,你的尿會比較多。沒關系,有尿就撒尿。
患者將信將疑。心想,這個咳嗽,看了好多大夫,走了好多醫院,你這四味藥就能治好嗎?結果,大概兩天之后,該患者來了,說藥特別好用,吃下去確實尿多了,同時咳嗽也好多了。
對這個結果,我早已料知。不是說誰的醫術好,而是說古方、經方的效果好。
原來啊,這個患者所患的就是痰飲病。他的脾,一定是虛的,是缺少了應有的運化之能。于是,體內的津液就得不到應有的吸收和輸布,化作了痰濕。這個接下來,這個痰濕就來到肺里了。痰濕為什么會到肺里?因為從中醫的生理學認識來看,食物水谷進入脾胃之后,第二站,就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來到肺。所以說,脾虛導致的痰濕,往往第一時間到肺里了。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就是這個道理。那么,當肺里有了痰濕、痰飲之后,就會咳嗽,吐白痰。水濕之氣阻遏清陽,我們就會頭暈。水濕之氣困遏中焦,我們就會腹脹,吃不下飯。痰濕如果上泛到心胸部位,我們就會心悸心慌。所以心悸心慌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是得了心臟病,我們還有可能是被痰濕所累。由于我們體內有水濕之邪,不缺水,只是水不得運化,所以我們雖然口渴,但是還不想喝太多水。至于說舌苔白膩、脈象沉細或者有些弦滑,那就都是水濕內蘊的典型表現了。
這個時候怎么辦?把水濕排出去啊!怎么排?茯苓、桂枝、白術和甘草,就是不錯的配伍。這個方子,原名叫做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也有簡稱是苓桂術甘湯。原方一般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6克,甘草6克,水煎服。這里面,茯苓是專門利水滲濕的,白術能健脾燥濕,幫助茯苓去水濕。桂枝,能溫陽化氣,可以提振脾陽。水濕本來是陰邪,它是畏懼陽氣的。脾的陽氣足了,就有能力運化它們了。就好像剛下過雨,太陽一照,水濕就沒了。這是一個道理。
這方子,出自《傷寒論》,是現代中醫臨床常用到的經方。仲景先師在《傷寒論》里面特別注明,說這方子吃下去之后啊,“小便則利”,就是說,小便會多起來。為什么啊?因為排尿,就是在排水濕啊。所以這方子喝下去,如果排尿增多了,就是病邪在往外排的佳兆。
從這則醫案醫方里面,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經驗,這就是,想要除痰濕,我們應該利用好小便這個武器。你看很多胖人,他小便是不多的,有的不愛喝水,喝水也喝不多,喝進去尿也不見得多。為什么?因為他不能通過尿來利水啊。所以說,“喝水都長肉”是有道理的,就是針對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無法從小便排泄的人來講的。
那么,怎么通過排尿來排濕啊?普通人,不會開方子,更不會辯證。怎么辦?我建議你一個食療的小辦法,常服有效。這就是妙用茯苓煮粥。
其實,苓桂術甘湯里面,君藥就是茯苓。服后小便增多,也是茯苓在起主要作用。咱們用茯苓15克,研末成細粉,然后同粳米50克一起,入砂鍋煮粥來服用,加水500毫升,煮成稀粥來服用,每日2次,分早晚溫熱服用。這辦法的最初原型,就是在《直指方》里面。
什么樣的人適合用呢?這就是舌苔白膩的,便溏的,四肢乏力的,胸腹滿悶欲嘔且食欲不振的,以及動不動就心慌心悸、痰多、身體肥胖或超重的。這樣的人比較適合。但是,如果在濕邪之中夾雜熱邪,體現為濕熱了,那就不要用了。這樣的人,主要表現就是舌苔黃膩。只要舌苔黃了,舌頭發紅了,那我們就要不要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