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蝦連作
稻蝦連作是指在稻田中種一季稻谷后養一茬小龍蝦,如此循環進行。稻蝦連作最好是選擇中稻品種,中稻插秧季節比早稻遲,有利于下年稻田插秧前收獲更大更多的小龍蝦。晚稻收割季節遲,不利用稻谷收割后投放種蝦,此時的種蝦已過最佳繁殖期。
選擇中稻品種種一季稻谷。待稻谷收割后立即灌水,投放小龍蝦種蝦20公斤/畝,到第二年5月份中稻插秧前,將蝦全部收獲。小龍蝦捕撈不盡的,下半年在中稻收獲完畢后留作種蝦,繼續養蝦每年只需補種10公斤左右/畝。這種模式在不影響中稻產量的情況下,可產小龍蝦100公斤左右/畝。此種模式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官當鎮比較普遍。
二、稻蝦共生
稻蝦共生是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以人為措施,既種稻又養蝦,以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由于小龍蝦對水質和飼養場地的條件要求不高,加之我國許多地區都有稻田養魚的傳統,在種稻效益有限的情況下,推廣稻蝦共生,可有效提高稻田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稻蝦共生模式可以選擇早、中、晚稻均可,但一年只種一季稻谷,且水稻品種要選擇抗倒伏的品種,插秧時最好用免耕拋秧法。
稻田飼養小龍蝦后可起到除草、除害蟲的作用,使稻田少施化肥、少噴農藥。一般稻蝦共生可增加水稻產量5-10%。在8-9月份放種蝦20公斤/畝或3-4月放3-4厘米的幼蝦30公斤/畝,在稻谷生長期可增產小龍蝦50公斤左右/畝,在不種冬播的情況下連續養蝦,可增加蝦的產量100公斤/畝,一年共產蝦150公斤左右/畝。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拾橋鎮農民唐東峰采取的就是這種養殖模式。
三、稻蝦輪作
稻蝦輪作是利用稻田水體種一季稻,待稻谷收割后養殖小龍蝦,第二年不種稻,第三年再種一季稻,每三年一個輪回,如此循環進行。稻蝦輪作有利用保持稻田養蝦的生態環境,使蝦有較充足的養料,減少蝦的病原體種群量,同時讓小龍蝦有較長的生長期,能生產較大規格的優質商品蝦,提高商品蝦的品位和價位,增加養蝦的經濟效益。
水稻在9月份收獲完畢后,立即灌水放養小龍蝦種蝦25千克/畝,第三年的6月份前將小龍蝦收獲完畢,然后采取免耕拋秧的方式再種一季中稻,三年一個輪回。
養殖期間采取常年捕撈,捕大留小,在下一輪插秧前全部收獲完畢,這種模式每年稻田可產小龍蝦200-250公斤/畝。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境內的沙洋農場范家臺移民點采取的就是這種養殖模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