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溝通方式不是講大道理,而是理解、支持與共情。
——鹿媽
◆ ◆ ◆
文 | 居瀟瀟
來源 | 女孩派原創
剛一見面,閨蜜就開始抱怨,說女兒越來越不聽話,每次自己都強壓怒火講道理,結果她越講女兒越不愿意聽。
還沒吐槽完,她女兒妞妞就過來說:“媽媽我想吃冰淇淋。”
雖然餐廳里有各種冷飲供應,但閨蜜還是一口拒絕了女兒的要求:“天冷不能吃冰淇淋,對身體不好,媽媽也是為你好,你可以喝熱牛奶。”
妞妞并不“買賬”,不依不饒地和媽媽僵持著。
眼看閨蜜就要發火,我趕緊對小女孩說:“妞妞,阿姨先問你個問題,你有沒有拉肚子的時候?”小女孩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轉移,懵懂地朝我點點頭。
“那你還記不記得,拉肚子既難受,又不能吃好吃的?”我問道。
“對,我上次都哭了。”妞妞顯然心有余悸。
我接著說:“媽媽不讓你吃冰淇淋,就是怕你又像上次那樣難受呀。”
妞妞這才恍然大悟,痛快接受了我的建議,把冰淇淋換成了熱飲料。
閨蜜驚訝地看完全過程,念叨著自家孩子怎么突然這么聽話。我笑著對她說:“你老是說大道理,孩子當然不聽了。”
很多人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卻沒有意識到:聰明的爸媽,從來不和孩子講道理。
01
你的道理孩子聽懂了嗎?
家里來客人了,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家長催促道:“快和叔叔阿姨問好,好孩子要有禮貌。” 孩子晚上鬧著不肯睡覺,家長半是威脅半是勸誡:“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孩子晚睡要長不高的。” 飯桌上孩子吃幾口就不吃了,家長拉著孩子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別浪費糧食。”
爸媽們脫口而出的大道理,真的能收到預料之中的效果嗎?
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到,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多少父母無意之中已經把這三個“不應該”做了個遍。
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冬天吃冷飲對身體不好、與陌生長輩要及時問好、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這些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但在孩子眼中,他們不會在乎爸媽舉動背后的深意,只會記得“媽媽不讓我吃我愛吃的冰淇淋”、“我明明不認識那些叔叔阿姨,爸爸硬要我打招呼”、“我肚子一點都不餓,爸媽卻逼著我吃飯”。
為什么這種“講道理”對孩子很難起作用?因為孩子的認知水平與成人存在很大差異。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提出一個理論,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在他們的認知方式中,往往只能從自身出發看世界,在這個階段,孩子常常以為他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樣的。
所以,不是孩子不講道理,而是以他們的心智成長程度,還不能適應“講道理”這種說服方式,甚至根本聽不懂。
與父母經過社會馴化的思維方式不同,孩子的思維方式是發散的、創造性的,強行將孩子的思維裝進成年人的殼子中,只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02
別讓講道理把孩子越推越遠
思想家荀子把教育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四寸,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
每一段健康的親子關系中,都少不了雙方溝通和互動,在眾多教育方式中,單方面的“講道理”就像是“小人之學”,父母全力說理,孩子無動于衷。
小S在錄制綜藝《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時,就上演了“給女兒講道理”的一幕。
當時,女兒艾莉打來電話,大意是看上了一件心儀的外套。沒想到小S一接電話就是一通教訓。
她一邊告誡女兒以后不要隨便上網,“知不知道你看上的這個牌子非常有名,而且非常貴”,一邊很不客氣地說“你要搞清楚,你才十三歲,沒必要穿那么貴的衣服”。
作為旁觀者的大S打斷了她的話,讓艾莉拍一張照片給自己看,看過之后,還非常捧場地說“這個衣服很好看,而且可以穿很久”。
小S依然沒有松口,堅持“超過一千塊的不能買”,大S打圓場說,正好艾莉舞蹈比賽得了冠軍,這件衣服就作為自己送她的禮物。
幾經周折,小S被說服了,發訊息告訴女兒這個好消息。結果她一邊說,一邊還不忘教育女兒“你還是要保持節儉”、“沒有必要買那么貴的衣服”。
最后就連在一邊的大S都聽不下去了。
從頭到尾,電話那頭的小S女兒都沒有出現,但我們不難想象這個13歲少女的心情。
從最初的期待,到中間的失望,再到最后心愿得償卻不得不聽母親“長篇大論”的無奈。
難怪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嘮叨是把小刀子。
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謹記五個字:別講大道理。
03
最好的教育,是從對方的角度說話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
當成年人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有些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孫儷曾在微博中分享道: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她的想法與現代心理學的實踐結果不謀而合。
研究表明,想要孩子接受一個觀點,從情緒上入手最容易,調動孩子主動思考,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這樣比強行灌輸道理有效得多。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則國外搞笑視頻,就把“共情溝通”展現得淋漓盡致。
家有14歲女兒想穿超短褲上學,這讓愛女心切的老爸操碎了心。
一味阻止孩子穿超短褲,顯然沒用;要想講些大道理,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也聽不進去。
最后,老父親靈機一動,直接套上了同款超短褲,還特地到女兒面前秀起了身材。
正當女兒瘋狂大笑時,老父親說出了自己的建議,并且強調,如果女兒不改變主意,自己就干脆穿著超短褲去接她放學。
女兒笑著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一次溝通危機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解決了。
網友紛紛留言:“這樣的老爸也太可愛了!”“想到家里那位只會板著臉說大道理的老爸,就覺得心塞。”
他沒用滔滔不絕的大道理,也沒一味指責、強行干涉,而是讓女兒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穿超短褲”的樣子,意識到自身做法的不妥。
這種“攻心為上”的親子溝通,既讓家長實現了初衷,也讓孩子感覺被尊重,是實實在在的“雙贏”。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不僅要有理智與規則,也要有保護與溫情。為人父母,生怕孩子行差踏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呈現的方式更重要。
把話說到孩子心坎里,才是家長最想看到的結果。
這就是說,要讓孩子明白道理,不是單單從口頭上“講述”就有用的。
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一個理想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樣的?
家長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孩子明白道理。
教育是一門需要終身修習的課程。一個溫暖的家庭,在表達與溝通上一定也是溫暖的。
希望父母能少一些冷冰冰的“講道理”,多一些溫情脈脈的共情與互動。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