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心城區規劃
十三、中心城區空間布局
(一)發展方向和空間結構
貴陽市中心城區以老城區為中心,實施“北拓、南延、西連、東擴”的空間發展策略。規劃形成“雙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引導城市布局從單極向多極轉變,堅持以生態綠地為隔離、組團式發展的城市特色。
雙核:包括老城服務核心和觀山湖服務核心。
多組團:包括白云、烏當、花溪、高新區、經開區、綜保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多個城市功能組團。
將百花山脈、黔靈山脈及南岳山脈作為城市建設用地隔離綠化帶及生態緩沖區,體現“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布局特色,充分發揮山體綠化對過濾空氣、防護污染、調節城市溫度、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
(二)功能布局
1.雙核
老城服務核心:積極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金融保險、高端商業商務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結合軌道交通建設和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推進城市公園、城市綜合體及公共建筑的建設,降低老城建筑密度,優化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充分利用老城歷史文化遺存塑造城市文化品牌。
觀山湖服務核心:依托火車北站服務業聚集區、貴州金融城、西南國際商貿服務業聚集區、現代制造產業園等重大項目,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進一步完善教育、醫療、體育、文化等服務功能,以百花湖周邊及城市公園體系建設提升新區環境品質,強化新區集聚力和吸引力;建設一批特色小鎮,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依托貴陽火車北站,利用好國際會展中心等平臺,帶動城市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建成“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多組團
白云組團:打造大數據走廊,健全大數據全產業鏈,突出做好大數據應用創新、成果轉化、產業配套等;以中關村白云園為基礎,推進園區升級換代,退二進三,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成“大數據社會治理先行試驗區”。
花溪組團: 以文化產業為支撐,建設高層次文化人才聚集高地,打造高水準文化企業,開發高品質文化產品;依托區域內生態資源優勢,推進旅游、文化融合創新,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特色化的全域旅游體系;加強城市公園建設,優化城市公共服務,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城鄉面貌。建成“全域文化旅游創新區”。
烏當組團:重點發展醫藥醫療、養生養老、康體運動、健康管理等新型醫藥產業,構建醫養健管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體系;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統籌城鄉,打造以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為依托的特色旅游地;主動承接老城功能疏解,重點突破教育、醫療等民生難題。建成“全省大健康產業發展引領示范區”。
高新區組團:把握高新區在“國家大數據(貴州)綜合試驗區”中的使命,以“貴陽·貴安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貴陽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建設為突破口,以大數據產業為導向,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大數據研究機構、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的建設,提升園區承載功能,促進要素集聚。建成“創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區”。
經開區組團:依托現有軍工產業基礎,做精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帶動企業集群發展,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現代物流等高新技術產業集聚;以小孟工業園為核心,在大數據產業方面尋求突破。建成“以大數據骨干企業為導向的經濟轉型發展先行區”。
綜保區組團:依托綜保區的平臺優勢,構建以離岸數據、跨境電商、跨境金融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保持生態底色,加強山地特色,完善區內功能配套,促進產業集聚。建成“全省國際化引領區”。
臨空經濟示范區組團:依托貴陽龍洞堡國際航空樞紐,以大數據創新為導向,以綜合服務業為指向,重點發展航空服務、航空物流、金融大數據等產業;充分利用多彩貴州城的資源,促進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加快保稅物流分園、陸空口岸建設,同步推進道路交通及市政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成“貴陽臨空經濟示范區”。
十四、公共服務設施
規劃形成“兩個市級中心、七個組團級中心”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結構。兩個市級中心包括:老城區和觀山湖區,布局行政、商業、文化、體育、醫療、教育等主要的省、市級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強化省會城市公共服務功能;七個組團級中心,即白云、烏當、花溪、高新區、經開區、綜保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功能組團中心,主要布局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服務周邊區域。
十五、綠地系統
在中心城區構建以城市公園為主體,山體、河流、濕地為基礎,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水庫為重點,生態景觀廊道相貫通的城市生態網絡體系;形成“一河、百山、千園”的綠地系統布局結構。
十六、城市四線
1.城市綠線:劃定市級公園、區級公園、專類公園、主要防護綠地的城市綠線范圍,總面積5376.71公頃。社區級公園及組團內其他小型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的綠線范圍由專項規劃和下層次城鄉規劃依照《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具體劃定。公共綠地服務半徑控制在500米以內。
2.城市藍線:劃定主干河流水系城市藍線范圍,排水干線的藍線由專項規劃和下層次城鄉規劃具體劃定。范圍包括河道管理范圍及周邊的綠化帶,還應包括滯洪區及其周邊的保護濕地。藍線管控面積約3560公頃。
3.城市紫線:范圍包括文昌閣、甲秀樓、陽明祠、貴陽“茶馬古道”段等歷史文化遺產。總保護面積為473.72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為171.52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302.2公頃。城市紫線嚴格按照《城市紫線管理辦法》管控。
4.城市黃線:劃定城市水廠、污水處理廠、變電站、天然氣門站、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等,總面積384.4公頃。
十七、城市交通
建設西南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建立以環城高速公路和環城快速鐵路為依托,鐵路、機場、公路客貨運樞紐為支點,城市道路網絡為基礎,軌道交通、快速道路為骨干的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的中心城區交通運輸體系和對外交通樞紐。
城市軌道交通: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線網由5條線6個項目構成,覆蓋主要客運交通走廊。
快速公交(BRT):與軌道交通共同承擔貴陽市公交骨架功能。規劃6條BRT線路,提供清鎮、烏當、花溪、白云、孟關、機場與城市中心之間的快速聯系服務。
快速路系統:中心城區規劃形成“兩環八橫四縱”快速路網系統。
骨架性主干路系統:通過對中心城區道路網的優化調整,建設完善“三條環路十六條射線”的骨架性主干路系統;加強各組團主次干路建設,形成快速路、主次干路合理布局、聯系便捷的城市干道網絡體系,帶動沿線土地整理與開發;推進老城區道路網建設與改造,重點改造主、次干路,按照“窄馬路、密路網”理念,加大次干路、支路、背街小巷的建設力度,推動優化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級配,打通“斷頭路”,完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通達性。
鐵路樞紐:貴陽鐵路樞紐在中心城區構建“二主二輔”的客運樞紐體系。“二主”為貴陽北站、雙龍站;“二輔”為貴陽東站、貴陽站。擴建貴陽南站編組站、改貌貨場,建設完善都拉營貨場、蒿芝塘貨場、石板哨貨場。
公交換乘樞紐:結合貴陽北站、貴陽站、龍洞堡國際機場等對外交通樞紐設置城市大型公交換乘樞紐。
十八、城市特色和整體城市設計
(一)整體城市風貌特色
突出“一河三脈”的大山水格局,構建 “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山水城市景觀風貌。
(二)重要地段分區指引
將陽明祠周邊、省府路―文昌閣等文物資源富集、傳統街巷空間格局肌理保存較好區域劃定為傳統城市風貌區,中心城區其他部分劃分為現代城市風貌區,重點區域設置歷史人文風貌協調節點和生態旅游風貌協調節點。
(三)門戶空間
中心城區城市門戶主要包括龍洞堡國際機場、貴陽火車站、貴陽火車北站、汽車客運西站等城市一級門戶,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入口地帶等城市二級門戶以及區內門戶。城市門戶運用生態手法、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具備較強標識性,以廣場、立交、公園、雕塑等形式表達。
(四)開敞空間
中心城區重點控制自然開敞空間、濱水開敞空間、街道開敞空間及城市廣場開敞空間四種類型。打造南明河、筑城廣場、甲秀樓、翠微閣、文昌閣、陽明祠、貫城河公共開敞空間序列。營造做到疏密有序的城市空間,體現城市自然特色,增加城市活力。各片區結合商業、文化、社區中心,規劃建設公共活動空間系統,與居住區之間形成有機聯系。
(五)天際線
中心城區重點控制濱水類天際線、沿山類天際線、重要道路兩側天際線、歷史建筑周邊天際線、大型廣場公園周邊天際線等五大類。高層建筑宜點式布局,不宜采用板式,避免對山水園林景觀造成“墻壁效應”。濱水、臨山及歷史建筑周邊宜采用退臺式高度控制,避免高層建筑對重要景觀的壓迫性圍合。同時控制高層建筑開口率,保證景觀視廊通暢。
十九、舊城更新
(一)舊城范圍
主要指老城區,北至順海公園、鹿沖關森林公園,西至黔靈山脈,東至南岳山、東山、相寶山,南至湘黔鐵路,重點更新改造范圍是由北京路、寶山路、解放路、浣紗路、棗山路圍合的人口、建筑、功能高度集中區域。
(二)總體目標
圍繞“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公共綠地、增加公共空間”的要求,建立舊城更新和新區建設聯動平衡機制,引導功能向新城區疏導,人口向新城區聚集,嚴格控制老城開發強度,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和景觀風貌特色。
二十、地下空間
按照土地高效集約、平戰結合的原則,加強地下空間資源的綜合利用和保護,擴充城市基礎設施容量,緩解城市用地緊張局面,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建立由地下交通設施、地下人防設施、地下市政設施以及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等組成的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
在中心城區范圍,形成以軌道交通線為網絡化骨架,以軌道交通重要節點為基礎,城市重點功能區為重點的多層次地下空間立體開發利用布局形態;重點推進貴陽火車北站、中華路等城市中心地區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原文閱讀》》《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