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善良不僅是對于孩子,對于成年人也是一門學問。當你的善良被利用時;當你的善良傷害了別人時;當你的善良被質疑時。你開始迷茫,善良是否是對的?到底該如何善良才是最好的?
但對于孩子,好像善良是天生就賦有的。在三字經中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說明初來乍到的我們都是擁有善良的,但一些人后來為什么又沒有了善良?
昨天在網上看道德一個視頻,一對母女上了公交車,媽媽手上拎著一個小籠子,車上正好有座位,女童自顧自的找到座位坐下,然后就伸手把籠子里的小倉鼠。
雖然小女孩的動作看起來生猛了些,但女孩子都比較喜歡小動物,對弈下動物總是充滿“母愛”,還覺得小女孩不怕倉鼠很是勇敢。原本以為小女孩抱著倉鼠是要展現“母愛”一面的,可結果卻嚇到了大家。
只看那女童一只手將倉鼠由腳拎起,然后在半空中亂甩一通,甩完以后又用手掐住倉鼠,使勁黃它。倉鼠已經被折磨的神志不清,甚至是抽搐。女童就像沒看到一樣,將倉鼠撞擊前面的椅背。最后竟然將奄奄一息的倉鼠扔向了后座的小朋友身上,將小朋友嚇得哭鬧不止。
在此期間,有乘客出生阻止女童虐待動物的行為,但卻女童的媽媽懟了回去。即使是后來被嚇哭的小朋友的家長斥責時,女童才突然哭了起來。但即便如此,女童的媽媽也只是抱著孩子安撫哄著,沒有讓孩子道歉,知道保證說,明天再給孩子買一個倉鼠和兔子。女童才停止哭泣。
這段視頻讓人看得細思極恐,一個一出生原本善良的孩子,竟變得虐待動物毫無同情心,也許是一個必然,因為她有一個不明是非、自私、毫無責任感的母親。
教育心理學中一直強調,父母榜樣對于孩子成長學習和心理發育的重要性。視頻里的女童的善良就是被自己的母親親手扼殺的。
為什么要教會孩子善良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曾說過:“善良比聰明更重要!”,決定孩子命運的從來都不是外貌、智商等因素,而是善良。
一些家長會有所顧慮,認為社會是殘酷的,善良的孩子容易被欺負或被騙。但其實善良是一種長期的回報。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在上北大以后一直幫助寢室打掃衛生,還幫室友打水,而且這樣一般就是4年。室友們習慣了他的打水和收拾衛生,甚至是當他忘記打水時他的室友會問他:“俞敏洪你怎么還沒去打水。”
但俞敏洪從來都沒把這些當做是一種吃虧的事,他保持著一顆平常心,把它當做是鍛煉身體,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是應該的。
有人說俞敏洪傻,俞敏洪卻不這么認為,他說:“你做了一件善事,她也許會在今年就會回報你,但也許會在10年后。現在你做了一件好事,要求當天就要有回報,那你挺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你非常的勢力和內心狹隘;即便你并不需要回報,但回報也依然會來,當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周圍的人都知道你是個善良的好人,也會愿意幫助你的?”
俞敏洪的回報就是在10前后,當時新東方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了,他希望找一些合作者來擴大規模,于是就跑到了美國、加拿大等地尋找那些老同學,甚至為了又會他們回國,不惜用花費大把金錢讓同學認識到中國也能掙錢。
最后老同學們歸國了,但是理由卻讓他感動意外,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來是沖著你過去為我們打了4年水、收拾了4年寢室。我們知道你有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喝粥。”
教會孩子善良,讓孩子擁有同理心,可以真正的得到快樂,而不會感到空虛。善良也能幫助孩子收獲更多的友誼。善良不是懦弱,教會孩子勇敢的善良,可以幫助孩子帶走的更遠,且不會覺得孤單。
如何教會孩子善良
今年美國的《華盛頓郵報》上曾發表了一篇名為《哈佛心理學家提出培養孩子善良的5種方法》的文章。哈佛大學“推廣關愛”項目研究指出,約80%的青年調查對象表示,父母更關注他們的成績或開心與否,而不在意他們是否關心別人。
▲該項目負責人理查德·韋斯布爾德提出了5點建議
1. 讓孩子懂得要關心他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將培養孩子善良的情感放在首位之一,讓他們了解自己的需求的同時也要與他人的需求做好平衡。所以,父母應常在孩子面前強調關心別人、信守承諾等,對孩子關心、善對他人的行為給予肯定。
當孩子在做團隊任務時失去耐心,想要放棄時,如果條件允許,家長盡量不要讓孩子輕易放棄。
可以告訴孩子什么是責任,幫助孩子明白自己對團隊的意義一責任,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在異鄉團隊任務中你想要堅持,但你的隊友想要放棄,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教給孩子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但放棄是最糟糕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實踐方法:
·支持孩子種養小生物
照顧比自己弱小的小生命,能培養孩子善良的性格。如果家里在經濟條件和經歷上比較寬裕,可以允許孩子負責飼養一些花草、蔬菜或魚類等小動物。這些小生命都是由自然規律生命周期的,可以通過種養小生物培養孩子細膩豐富的情感,孩子也會從中了解學習自然規律和一些真理。
·讓孩子懂得愛父母
善良本是天性,一般父母關系恩愛和睦的家庭環境下教養出來的孩子,會被熏陶更加有愛和善良。培養孩子的愛心與善良,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愛他的父母。只有讓孩子懂得體諒和理解父母,他才能學會愛,進而去愛別人。適當的正強化是鼓勵,讓孩子接受“愛別人”并且自愿去“愛別人”。
2.給孩子制造關心和感恩的機會。關懷和感恩,是建立正面交往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過完善自身品行,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讓孩子學習、效仿如何關心別人,并學會想幫助關心他的人表示感謝。
研究表明,懂得感恩的一般都是非常熱心、寬容的,更具有同情心和包容心,也更加快樂、健康。所以,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只有先學會感謝父母,才能感謝他人。父母也可以定時打電話關心長輩,教孩子說些慰問的話。
◎實踐方法: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善良的另一表現,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出,那些擁有聽力新的孩子,往往更加善良。
從小就要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孩子通過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感受,并善良有愛的去對待別人。進而實現對太他人的照顧與關心,才能更好地與人開展溝通和建立聯系。
3.逐漸擴大關心范圍。家長在小的時候與家人和玩伴在一起的時間要多一些,所以生活圈子比較局限,關心的范圍小。當孩子3歲有的自己的自我意識后,家長們應該努力幫助孩子習得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擴大孩子的關心范圍圈,將圈外的人漸漸放進圈內。
可以多于孩子聊聊學校生活、對班級的同學的印象、班級同學關系網、對老師的印象等等,培養孩子去關注生活中的其他人,對其他人保持友好和感恩。鼓勵孩子給生病的同學或老師等情況致電或見面時給予關心的問候。
4.父母要做好榜樣。一般在生活中,孩子對家長有著盲目的崇拜,尤其是在“ 俄狄浦斯情結”時期,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就是通過盲目崇拜模仿父母的行為習得的,從而形成道德價值觀,所以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想要教會孩子善良,首先要自己做到善良,如真誠、公平、關心尊重他人。
多帶孩子出門接觸家庭以外的人,進行情感類的良好溝。夫妻之間感情恩愛,家庭和睦,互相尊重,為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模范”。
5.控制破壞性情緒。憤怒、妒忌等其它消極情緒會洋相孩子對他人的關心能力,因此自我控制對孩子的未來和性格的塑造起到決定性作用。
父母要理性的告訴孩子,有快樂情緒就會有不快樂的情緒,人不可能一直快樂也不可能一直悲傷,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當發現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引導孩子做深呼吸,調節孩子的呼吸頻率。
聆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將內心的負面情緒表達出來,幫助孩子分析解決負面情緒。
教會孩子善良需要注意
1. 考慮自身安全
孩子愿意助人為樂是好事,但自身的安全意識也很重要。只有教會孩子分析辨別幫助他人的安全性,才是善良應該具備的必要條件。
家長可以嘗試著先讓孩子獨立分析或憑直覺來判斷,這件事是否可以應用善良心理去對待或是否感覺到有危險。
如果孩子覺得有危險但又同情心泛濫時,家長要教會孩子決絕善良。告訴我們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利用善良的人。在平時家長可以多個孩子講一些生活中一些分辨類例子,讓孩子潛意識里有危害意識。
2. 給善良一個底線
并不是所有的求助都應該被幫助,在幫助他人前首先應考慮自身能力和感受,發自內心的善良才是正確的,強迫孩子善良并不會讓孩子接受和快樂。
只有孩子是發自內心的想要幫助別人,才會讓被幫助的人感到善意。但真正的幫助并不是沒有限度的給予,要給善良一個底線,理性考慮或適當拒絕,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將愛心傳遞。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教育理論家霍姆林斯基:“善良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賢爸爸。關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關于育兒經驗和親子相處的問題,育兒之路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