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樓主 中國古代后宮內的千年哀怨 |
---|
![]() | 沙發 楊玉環:號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蒲州永樂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先是被納為玄宗第18子壽王李瑁的王妃,時楊氏年16歲。740年玄宗令楊氏出家,五年后冊封楊氏為貴妃。楊氏家族因此一門顯貴。楊妃生活奢侈,玄宗亦從此不理政事,終釀成安史之亂。楊妃被迫在馬嵬坡自縊。后世關于這一段歷史演繹極多。 在我看來,《臥虎藏龍》的玉嬌龍是新新人類的絕佳寫照:聰明、可愛、無機心、任性、涼薄無情。她不需要什么壞心眼,但因為自私無情,對別人的傷害往往可比滔天洪水。你還不知該拿她怎么辦,因為她單純啊,因為她無辜啊。王小波在《思維的樂趣》中寫道:“大惡人所騙,心理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人所騙,我就不能原諒自己。”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說有“紅顏禍水”一詞,我想玉嬌龍就是那種女人:不具主觀惡意,卻結結實實地帶來了客觀惡果。反而像武則天、慈禧,甚至曹七巧那樣苦命地謀劃命運,太過大奸大惡,就成了陰謀家了。 最有禍水氣質的人可能就是楊貴妃了。 唐玄宗李隆基在前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史稱“開元盛世”,可說是整個封建王朝興盛的頂峰。這時候,他遇見了傾國傾城的楊玉環。鑼鼓“鏘鏘”一聲響,玄宗的魂就被這個胖女人給勾去了。當時,楊玉環是他的兒媳、壽王妃,他硬是要兒子和楊玉環離婚,讓楊出家,再名正言順地迎娶回來。從此,“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說得不準確,是后宮佳麗四萬人,四萬寵愛在一身。李隆基和楊玉環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舞蹈家,兩人之間發展了一段志同道合的革命感情,正符合無產階級眼里的愛情觀。他們為唐代的歌舞事業作出了杰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因為楊貴妃愛吃荔枝,也大力發展了這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和運輸技術。——可問題是,唐玄宗是皇帝,他的工作不是娛樂公司的CEO或技術顧問,而是管理國家,他帶動了滿朝都耽迷于聲色,終于引起了安史之亂。 為什么歷代皇帝都有那么多的姬妾?除了能讓皇帝隨心所欲地滿足自己的聲色之娛以外,我以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讓無數的美女陪在這個男人身邊,他就比較不容易對女人產生愛情了,這樣就確保了女人只是皇家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平等的愛人。唐玄宗這么聰明的人怎么就想不到這一層呢,楊貴妃一吃醋他就擔驚受怕,偶爾把她趕走又不得不想念她。這種愛就產生了不少麻煩,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和三個姐姐都封相封夫人,楊氏一門權傾天下。當然皇帝嘛,偶爾好偷腥,跟梅妃、三個小姨子都有點不干不凈的。可正當盛年的楊妃也不是吃素的,她曾和皇帝的弟弟寧王有過不尋常的交往。當時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備受玄宗的信任,皇帝稱之為“兒”,楊貴妃還為這個比自己大十余歲的男人“洗兒”,玄宗居然開心地厚賞安祿山。這個“腹垂過膝”奇丑無比的安祿山甚至通宵呆在楊貴妃的香閨里,人人都知道發生什么事了,皇上還傻呼呼哪!難怪有“唐烏龜”之說。 終于安祿山造反了。這時連皇帝最親密的御林軍也發難了:不殺死楊貴妃,我們就不保護你!為了小命,唐玄宗只好讓貴妃自縊而死了。安史之亂雖平了,這卻是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一千多年的整個封建文明衰落的開始。 傾盡一個國家一種文明的衰亡,方才成就了李楊的“傾國之戀”。可惜,卻沒有換得他們片刻的現世安穩,還不及范柳原和白流蘇。 平心而論,楊貴妃天真而放縱,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但她的確是傷害了政治的力量平衡、傷害了天下人。“馬嵬坡兵變”她不是沒有責任的。這種人,天生是愛情動物,放在普通人家養不起;放在帝王家,更需要整個天下來奉養她一人。做人,僅僅是沒有壞心眼是遠遠不夠的。 |
---|
![]() | 板凳 平陽公主:迷失自己等于愛上寂寞 平陽公主:漢武帝劉徹的親姐姐,先嫁平陽侯曹壽,40歲守寡,嫁給大將軍衛青。曾向武帝舉薦家中歌姬衛子夫,衛子夫后來成為皇后。后又向武帝舉薦歌姬李夫人,李夫人受專寵。勢力很大,對政局有影響力。 班婕妤,溫良賢德,才情出色,美艷驚人。漢成帝一度非常寵愛她,為了能夠時刻與她形影不離,特別命人制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游。不過,班婕妤不領這個情,她只想輔佐自己的夫君成為蓋世明主,說:“圣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而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座,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漢成帝只好拉倒。班婕妤把忠臣的那一套全搬到閨房里來,可惜漢成帝從此冷落班婕妤,開始寵愛趙飛燕姐妹了。 全是她自找的。這個美女犯的錯誤是:放著大有前途的寵妃不做,把改造男人當作自己的終極工作。誰要你來調教?管好你自己吧。而趙飛燕姐妹就醒目多了,兩人精心合計,先后進宮,趙飛燕喜歡權力,所以當了皇后;趙合德愿意被寵愛,所以當了寵妃,兩人分工合作安全而且愉快。 幸好班婕妤還是有見識的,最后她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后,在一個老太婆身邊呆了半輩子,安全地做她冰清玉潔的才女去了。既然誰也指望不上,人也就變聰明了。 莫文蔚在《i》中蕭索地唱道,“假如我不曾愛你,我不會失去自己。”冷靜而悲涼,然而,是真的。別人傷心變心都無所謂,反正愛情總是輸給時間的,風一吹痛苦也就過去了,怕就是怕自己永遠是一個Loser——既是失戀者,又是失敗者,迷失了自我,爬都爬不回去了。 這一點,班婕妤應該學比她早幾十年的平陽公主。平陽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史記》關于她的記載只有兩段,但就是這個長公主,與大漢江山的鞏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她尚在十二歲時,就幫助母親取得皇后之位,幫助弟弟劉徹(漢武帝)成為繼承人;但正在她權傾天下的時候,又不愿太戀棧功名利祿,選擇過平靜的生活退隱下來;一旦有必要,她又很快地站在第一線上,搶回權力。她獻給弟弟的衛子夫成為皇后,穩定后宮三十八年,她的家奴、第二任丈夫衛青又為漢帝國的抗擊匈奴立下大功,連帶著衛青的外甥霍去病都能幫著打江山。這是一個工于心計、收放自如的女人;然而,并不討厭。 平陽公主驚人的早慧,體現在她對政治與愛情之間的抗衡有著敏銳的觀察和清楚的認知。臺灣小說家陳駿青在小說《平陽公主與衛青》中虛擬了一段她與母親王娡的對話:“娘!我只問您一件事,您是愿意當大漢皇后,還是當父皇的寵妃呢?” 這不單純是一個魚與熊掌能否兼得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權力和愛情的選擇題。其實放在任何年代都一樣:要么就投身到轟轟烈烈大悲大喜的理想追求中去,要么就干脆選擇平庸的幸福。選擇A有選擇A的痛快,選擇B有選擇B的舒服,只要一頭扎下去,求仁得仁何所怨?只怕兩邊都做不徹底,又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這就不好了。平陽公主比她的母親王夫人、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衛子夫都要聰明的是,她不貪心。 但凡歷史能接受的女人都是克制的,可平陽公主也沒有委屈著自己,活得興興頭頭的,府中天天歌舞擅場,自得其樂;平陽公主的丈夫曹壽死了之后,她還與左右的侍從討論在長安的列侯里面誰能夠作她的丈夫,討論的結果是衛青最合適,她也就快快樂樂地嫁給了這個她從前的侍衛和家奴。其時,衛青已官拜大將軍,妹妹是皇后,三子封侯。——傳說中,平陽公主早早就與衛青相愛了,衛青就是為了她,才豁了命出去七次大敗匈奴,為大漢立下戰功的。可這樣的捕風捉影也有趣得緊,一個下等男人有這樣不驕不躁的志氣,就是一種很奢侈的貴族精神了,除去功名利祿的外在之物,這樣的男人內心世界應當也能匹配得上平陽公主。 這樣的公主真是寶貝:大節不虧小節不拘,頭腦清醒,敢愛敢恨。就是怕那種人:走別人的路,讓自己去說吧。可惜,這種女人從來都占多數。 |
---|
![]() | 3樓 張嫣:漢惠帝劉盈的的皇后,魯元公主之女。劉盈二十歲時,呂后作主將張嫣嫁給劉盈,張嫣是劉盈的外甥女,當時只十歲多一點。劉盈死時,張嫣年僅十四歲。呂氏族滅,這個尚未成年的寡婦被廢,軟禁在只有吃喝而沒有自由的北宮,度過了二十多年。死時僅三十六歲。 上官氏:漢昭帝皇后。她與漢武帝晚年托孤時的兩位大人物都有密切的關系:她是上官桀的孫女,同時也是霍光的外孫女。六歲時嫁給十一歲的漢昭帝。后來昭帝病死時,她才十五歲,漢宣帝因輩分比昭帝小兩輩,竟要叫她太皇太后,她開始了近四十年的守寡歷程,直到去世。 漢代的時候,外戚的勢力是一股最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皇帝的廢立經常由太后家里的人說了算,所以經常立一些年紀輕輕的小娃娃做為皇帝,順帶著,娶的皇后也都是小娃娃。因此,大漢帝國還是一個玩具制造大國。可惜,那時還沒有橡膠和塑料,用的都是可降解材料,所以后世不傳。 呂雉就立了自己的兒子劉盈為帝,又讓劉盈娶了她的外孫女張嫣為皇后。定親時,這個皇帝用了駿馬十二匹、黃金萬兩作為聘禮,迎娶這個才十歲的小外甥女。張嫣的弟弟年紀還小,見黃金累累堆于堂上,奔入內房里對阿嫣說:“嫣姐,皇帝要買你去哩。” 除了金銀珠寶,正在讀小學的張嫣還帶了三百多款芭比娃娃作為陪嫁。她崇拜芭比,目標是擁有和它一樣的三十八、十八、三十四的三圍。每天,她都忙著給這三百多個芭比穿衣打扮,梳頭化妝,隔三差五再給她們配上不同款的針織背心、手提包、化妝包、戒指、項鏈、耳環,甚至專用粉盒。皇后找皇帝玩,小孩嘛,也只是為了要這個舅舅送一個最新款式的芭比。漢惠帝看皇后年紀太小,也沒辦法,只和其他妃子與男寵廝混。 呂太后威脅說要殺掉整個后宮讓張嫣受皇帝的專寵,張嫣不得不在呂后的命令下假裝懷孕,以保全眾妃子。不久,惠帝死于未央宮,年二十三,皇后年方十四,剛剛發育,還是處女。此后,這個小皇后就被幽禁了,連宮女都敢欺負她,只有她的玩具陪著。 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與張嫣命運相似的是上官氏,她就是漢昭帝皇后。六歲被封為皇后,十五歲守寡成太后。后面的皇帝劉賀登基二十七天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該干的壞事,被廢,另立漢宣帝。這樣,十五歲的上官女就成了太皇太后。也就一初中畢業生,就當上皇帝的叔祖母,幸,還是不幸? 早婚是沒辦法的事,中國人口太少啊,沒人干活啊。關于婚齡的統計是這樣的:戰國齊桓公令:男三十,女十五。戰國越王勾踐令:男二十,女十七。漢惠帝令:女十五。晉武帝令:女十七。北周武帝令:男十五,女十三。唐太宗貞觀令:男二十,女十五。唐玄宗開元令:男十五,女十三。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宋寧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宋司馬光《書儀》:男十六,女十四。宋朱熹《家禮》:男十六,女十四。明太祖洪武令:男十六,女十四。清《大清通禮》:男十六,女十四。對比起來,今天的人三十歲了,心理上還不肯斷奶,看卡通,玩CS,扎羊角辮,背雙肩包,一口咬定沒玩夠,就是不肯結婚,無辜得很哪。 記得當時年紀小,皇帝整天除了上朝以外也就是想著游戲升級,只要沒有那些工作狂的老頭子耳提面命,私底下,皇帝小兒把虛擬游戲的等級看得比皇宮的等級更重。小皇后們又何嘗不是呢。心智還停留在過家家的階段,就被要求母儀天下;頂著比自己還重的鳳冠霞帔,被告知肩上的是家族和民族的命運,真是手腳都不知往哪放,哭都不敢哭。 漢宣帝劉詢即位后,先是立了民間的發妻許成君為后,后來霍光家族把許皇后毒死了,不知情的皇帝就又立了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為后。問題出來了。霍成君是霍光的小女兒,十七歲,上官氏是霍光的外孫女,十九歲,從小玩到大。一邊,太皇太后上官氏是皇后霍成君的叔祖母,一邊,皇后卻是太皇太后的嫡親姨媽。看來,早婚盡管有千般好處,帶來人口的極大豐富,但也繁殖了讓人哭笑不得的倫理關系。這種關系多了,放在民間,就可能有人要浸豬籠;放在宮廷,就可能有人要搞政變,枝脈相連,殺也殺不干凈。果然,后來,操持著皇帝命運的霍光被人以謀反罪搞下去了,霍皇后也不得不自殺。太皇太后呢?因為無權無勢無男人可依,僥幸活了下來——可是,活下來又有什么意思呢,在那種不得見人的地方。 |
---|
![]() | 4樓 傅皇后:她嫁給了同性戀 傅皇后:漢哀帝劉欣的皇后,孔鄉侯傅宴之女,哀帝祖母傅太后的侄女,由傅太后作主,被封為皇后,但漢哀帝專寵男寵,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公元前1年,年僅26歲的哀帝病逝。太皇太后重新起用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傅皇后被廢為庶人,自殺。 西漢皇帝好男色是有傳統的。三宮六院的時候,后妃們還是有指望的,總能等到君王臨幸的那一天;一旦君王只好男色,那只有欲哭無淚了。 漢哀帝劉欣寵愛男色就臻至登峰造極,甚至將后宮佳麗棄諸一旁,獨寵董賢。這個董賢,不僅貌若美婦,言談舉止也十足像個女人,性柔和,善為媚。也難怪,看英倫熱播的電視節目《粉雄救兵》里,那些Gay們長得漂亮,性情溫柔,品味一流,集中了男性與女性的優點,既能討好男性也討好女性:董賢能把哀帝迷得魂飛魄散也不足為奇。從此,哀帝對他寵愛不已,同輦而坐,同車而乘,同榻而眠。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深情細膩若此。后人便將同性戀稱為“斷袖之癖”。 斷袖癖又稱“龍陽之好”和“分桃之戀”。龍陽,是因為龍陽君是戰國時魏王的男寵,為了討好他,魏王下令:“四海之內,有敢向我介紹美女的,我就滅其族!”而分桃,則是衛靈公寵愛彌子瑕,衛靈公因為彌子瑕把嘗過的桃子給他吃而受寵若驚,因而得名。按倫理正道來說,一個君主寵幸孌童,違反君臣之義、夫妻之道、男女之別。上有其好,下必附焉。整個朝廷也因此烏煙瘴氣。 董賢受寵日勝一日,才二十出頭,就被封為大司馬,名列三公九卿之首,朝廷中大臣奏事,都要先經由他的手。他家的人也跟著沾光;父親董恭升為光祿大夫,妹妹進宮封為昭儀,岳父封作大臣,妻子也被特許進宮居住。董賢的妹妹極似董賢,而董賢的妻子又是絕色美人,哀帝便把這一家三口一并笑納了,都成為了他的寵妾。 董賢的家與哀帝的家合二為一了,傅皇后只好一個人孤寂度日。這位傅皇后是哀帝祖母家的女子。當時,傅氏家族與皇帝母親所屬的丁氏家族是兩大新興貴族。可惜,傅皇后雖有已為太皇太后的傅昭儀作靠山,卻對哀帝的“專寵”無可奈何。其實,同性戀者固然得不到承認,固然悲傷,更難為的是那個枕邊人,守活寡是一重痛,有冤無處訴又是一重痛。像什么薩福、達芬奇、福柯、紀德、蘭波、魏爾倫、金斯堡,這些人,隨口一數就是一大堆,人家好就好在不拖別人下水。也有一些著名的悲慘例子,比如王爾德,比如弗吉尼亞·伍爾芙,也是三人一輩子痛苦,但他們拍拖的時候,不像漢哀帝那樣動用國家公器呀。 漢哀帝齷齪就齷齪在公私不分,不拿歷史當干部。皇宮中最華麗的車馬、最名貴的衣物,全歸董賢使用,而哀帝自己用的倒是次一等的貨色。有一次,哀帝在麒麟殿設宴款待董賢一家,醉意朦朧地對董賢說:“我想把帝位傳給你,怎么樣?”幸好有大臣勸住了。哀帝還下令在自己的陵旁為董賢建一墓,要生則同床,死則同穴。 26歲的哀帝突然病死。太皇太后讓王莽出來主持朝政,王莽又道貌岸然,又道德潔癖,早就看董賢這種小白臉不順眼了,董賢一看大勢不好,只好與妻子雙雙自殺。董賢死后,王莽還不放心,命人開棺驗尸,沒收其財產。后王莽發動政變。傅皇后雖不曾牽涉其中,但還是被王莽幽禁了,并把她廢為庶人。傅皇后憤而自殺,結束她寂寂無聞的一生。 |
---|
![]() | 5樓 壽寧公主:公主身邊的老處女 壽寧公主:宋神宗之女,寵妃鄭貴妃的女兒。明朝宦官與資深老宮女經常勾結。壽寧公主要見駙馬被索賄,駙馬還被毆打,但是皇帝和鄭貴妃只是責備了女兒而非下人。明朝宦禍可見一斑。 “最后,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格林童話里的故事,到現實版本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荷蘭瑪加麗塔公主因為丈夫經常夜不歸宿而要求離婚;泰國烏汶叻公主因為丈夫的婚外戀而結束了二十多年的不幸婚姻;摩納哥卡洛琳公主一嫁再嫁三嫁,都是遇人不淑;巴林梅里安公主勇敢下嫁給美國大兵,卻因為背棄國家身心俱疲而勞燕分飛……更凄涼的是,他們的婚姻中間夾纏了太多的背叛、別離、竊聽、出賣、壓抑。奢華、尊貴、為所欲為?那是我們平民涎著口水看著皇室的想象。日本紀宮公主一直想嫁人,都35了,還得讓皇室忙活著相親,皆因平日見不到什么男人。 這樣的公主。唉。 現代的公主們好歹還生活在民主社會,婚姻自由,駙馬都是自己挑的,怨不得別人。可放在中國的古代,管你多受寵,皇上要你嫁貓三,你不就能嫁狗四。身不由己啊。在明代,為了壓制削弱勛臣的權勢,首次制定出這樣的律條:“本朝公主俱選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許文武大臣子弟干預。”有些駙馬終生只拿俸祿而不能任職,真正的高官士族不愿絕了自己的仕途反而不愿娶公主,門不當戶不對,比比皆是。負責此事的太監權臣操縱謀財,以賄賂的多少來確定人選,結果不但選出的盡是貪圖富貴的平庸之輩,甚至還出現了永淳公主下嫁“禿頭駙馬”、永寧公主下嫁垂死病鬼的丑聞。 另一個悲劇是,公主與駙馬咫尺天涯,巴巴地在守活寡。壽寧公主是宋神宗的女兒,她的命運就是明清公主悲慘身世的縮影。作為寵極一時的鄭貴妃的女兒,壽寧公主的駙馬冉興讓才貌出眾,與公主感情很好。管家婆梁盈女被指派給她,全權管理公主的大小事務。這些女官,都是些一輩子沒有見過男人的老處女,心理變態,不許人間見鴛鴦。公主名義已出嫁,但還要回皇宮居住,而駙馬則住在公主府,只有公主宣召,駙馬才能進宮。公主想要見駙馬,須經管家婆同意,如果不拿出大批真金白銀,是不能見面的。而且,每次見面,都由內官記錄在冊,見多兩次,管家婆就拉出“荒淫無恥”來說事,哪個金枝玉葉的女孩受得起這樣的指責? 這個中秋節,壽寧公主宣駙馬進宮,可此時,梁盈女也在私會自己的情人,一個老太監,沒有趕過來收過路費,駙馬心急,就直接進宮了。老太婆回來,大怒,徑直闖入公主寢宮,破口大罵,把駙馬趕走了。 第二天,梁盈女還趕到鄭妃處倒打一耙,告壽寧公主的狀,鄭妃信了,把女兒狠狠地斥責了一番;駙馬也進宮上奏章想面見皇帝,為公主平反——可惜,他剛進宮就被梁盈女的情人糾結一群太監,打個稀巴爛,鼻青臉腫地走回家。接著,皇帝一道嚴旨,痛斥女婿一番,反省3個月,不得見公主面。而梁盈女和太監們,逍遙自得。 有時候,還真想念探春給王瑞家的那一記清脆的耳光。身為公主,已經忍受了皇室這么多桎梏和規矩,忍受了不自由和不對等的婚姻,照理說,也應該換回皇室的尊嚴和富貴了吧。但沒有。承襲這種制度,整個清代的公主,都沒有生孩子。性壓抑、性冷淡、性苦悶,或兼而有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