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問的關鍵詞是“春秋時期”和“春秋”。明白了“春秋時期”的歷史,就知道了為什么叫“春秋”了。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指的是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

春秋初期,各諸侯群雄紛爭,形成“春秋五霸”,致使周王勢力減弱。
春秋中期,各諸侯在戰爭中倍感疲憊,需要休整。各方聚合在一起召開“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平息。
春秋后期“三家分晉”,百家爭鳴,進入到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全國經過戰亂,總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這里要說明的是,那時“國”的概念是各諸侯受封的地域,而不是現在的國家概念。
以上這段“春秋時期”,經歷了295年。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在這期間,發生了各諸侯國相互征伐、頻繁戰爭、調停修整、明爭暗斗,橫行霸權,例如“弭兵之會”;“王子朝之亂”,逼迫周敬王遷居;“百家爭鳴”等等,而這些事件基本發生在春秋兩季,因此,久而久之,“春秋”一詞替代了“春秋時期”這個詞。
歷史上為什么稱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為“春秋時期”呢?這與孔子與弟子們編撰的《春秋》書籍有關。
《春秋》這部書籍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一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期間所發生的大事,這些事大多數發生在春秋之季。而且,這些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時間,與當時歷史發展時期基本相吻合,比較客觀真實。因此,當時的文人們借用了“春秋”這個詞,稱這段歷史為:“春秋時期”。時間久了,人們說起“春秋”,不用特意指明是“春秋時期”,大家也都會心領意會的。
《春秋》這部書原名叫《魯春秋》。孔子在整理修訂《魯春秋》時,把書籍名改為《春秋》的。這部書是我國首部編年體史書。這種體例寫歷史,簡明扼要,讀者易讀易懂。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為什么叫“春秋”?還有一個原因。“春秋時期”是我國百家爭鳴最好的時期。當時各國紛紛都在爭寫“春秋時期”這段歷史。例如周朝寫《周春秋》、魯國寫《魯春秋》、燕國寫《燕春秋》等等,大家都在用“春秋”這個詞書寫自己的“春秋”史。無意中“春秋”成了代詞,代表了一年四季。春是播種,萬物復蘇的季節,含有夏季的炙熱和狂風暴雨;秋是收獲,萬物開始休眠的季節,藏在冬季的天寒地凍,又是多事之秋。可以說,春和秋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具有代表性。遺憾的是,各國的“春秋”文獻只有《魯春秋》傳了下來,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春秋》,其它的都找不到了。這里面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文獻中,篇幅最多的是記載了春秋兩季所發生的事件,因此,把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這段歷史,簡稱為“春秋”也是很自然的事了,它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么叫“春秋”?據說還有一個原因。據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期是以種植業謀生的。人們習慣春耕秋收的生活。春天耕地前要“春祭”,祈禱先祖保佑,有個好收成,秋天糧食豐收,皆大歡喜。當時,人們沒有歷法意識,春夏秋冬之說,歷法觀念比較薄弱。一年中只認春秋兩季,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是農民最樸實的播種與收獲的時間觀念。
隨著歷法的普及與進步,夏歷和冬歷也被引入,在人們的頭腦里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個概念。然而,春秋兩季仍然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兩個季節,再說了人間大事發生在春秋兩季有很多。每當人們說起春秋時期這段歷法知識時,就會不自覺地用春秋代替了一年四季。

綜上所述,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之所以叫“春秋”,皆因春秋在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春秋》這部書所記載的大事要事基本發生在春秋兩季;人們借用了《春秋》這部書的名字,作為代詞專指“春秋時期”;后人借鑒了《春秋》編年史體例續寫歷史,以“春秋”這個詞替代了“春秋時期”;人們用“春秋”詞代替“春秋時期”詞組來使用,既簡明扼要,又易讀易懂,很適應于口語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