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島嶼國家,南北長1590公里,東西寬600公里,面積58.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5000多公里。
馬國海域地形一般以沙質和礫質為主,近海略帶泥質,潛礁地質較少;海區海水平均水溫22度,溫差變化小;可作業海區水深為20-50米,大陸架以外為深水區;該海域常年以西風為主,風力一般為3-6級,雨季偶有颶風,可對漁業和養殖業造成破壞。
作為世界第四大島,馬達加斯加擁有114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和11.7萬平方公里的大陸架,海岸線長,海域面積廣闊,漁業資源豐富。據估算,馬國每年的漁業開發潛力為48萬噸,其中30萬噸具有商業價值。海產品主要有金槍魚、對蝦、龍蝦、海參、石斑魚、鯛魚、火魚、鯊魚、比目魚、鰻魚和鮫魚等,經濟魚類比例大。其中,火魚、鯛魚、石斑魚和鰻魚等具有良好前景的海產品尚待開發。
馬國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是當地捕撈技術落后,很多漁民仍然沿用傳統的捕撈方式,因此馬國漁業產量增長緩慢。
捕蝦業是馬國漁業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產業,擁有75艘25米長的工業捕撈船和36條10米長的手工捕撈船。直接雇用人員1萬人,間接雇用人員3萬人。
馬國捕蝦業有3種作業方式:
1.工業捕撈方式:使用50馬力以上的機動船;
2.手工捕撈方式:使用50馬力以下的機動船;
3.傳統捕撈方式。
金槍魚捕撈業有了長足發展。從事金槍魚捕撈的都是外國公司,主要是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的漁業公司。根據協議規定,捕撈金槍魚許可證每年收費1500歐元,每捕撈一噸金槍魚另外征收20歐元。1991年,在迪耶果·蘇瓦雷斯還成立了第一家生產金槍魚罐頭的外資免稅企業,該公司已經加工了2.2萬噸金槍魚,生產供出口的金槍魚罐頭一億聽,營業額達到2500萬歐元。
龍蝦捕撈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目前共有20余家公司從事龍蝦捕撈。為了保證龍蝦的繁殖,避免過量捕撈,政府有關部門對龍蝦捕撈的區域限制和管理非常嚴格,至今總共發放了87張龍蝦捕撈許可證。
馬國淡水養殖的發展比較滯后,高原地區的農民通常利用池塘、河流或者水稻田用來養魚,完全是手工作坊式的,產量低,品種有限,有錦鯉魚、鯉魚和非洲鯽魚。馬國淡水養殖一般只是作為副業,因而大多是粗放經營。由于稻田和池塘養魚大多是個人所為且十分分散,產量只能根據魚苗銷售量推算。2003年池塘、稻田和河流養魚的產量為2500噸,2004年為2000噸。目前有15萬公頃適于養魚的稻田尚未開發利用。
對蝦養殖是從1992年開始發展起來的,主要在馬國西部和北部的木倫達瓦、馬任加、蘇阿拉拉和安卡拉納等地區,目前有6家公司從事工業化養蝦,養蝦水池面積2000多公頃,產量達到9000噸。馬國養殖對蝦的品質優異,商業價值很高,在國際市場享有良好聲譽。目前還有1.5萬公頃適于養殖對蝦的水面可供利用,如果采用半集約化的養殖方式,這些水面可以生產5.4萬噸對蝦。
馬達加斯加設有農牧漁業部,負責對漁業和養殖業進行規劃和宏觀管理。漁業監管中心負責對日常漁業活動的監管,該中心配備有非常先進的衛星定位系統,其職責是按照漁業和養殖業的有關法規,監管行業內的經營活動、保護水產資源、保證可持續開發。衛生檢測機構負責監管水產品品質,特別是保證出口水產品的衛生達標。
此外,馬達加斯加水產養殖者和捕蝦者協會是馬國水產業中有影響的組織,它起著方便會員單位與行政管理部門溝通,跟蹤行業發展,保護會員利益,研究改良水產品品種等作用。同時,該協會還在推動行業透明化、避免過度捕撈和壟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深圳市中非經貿投資戰略研究院認為,馬達加斯加的漁業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建議從事水產養殖的相關出海非洲企業不可忽視此領域的投資機會,導向型的捕撈和水產養殖業務可考慮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部分來源:駐馬達加斯加使館經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