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背景下的中國耕地保護戰略與路徑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孔祥斌
引 言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了耕地占補平衡、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構筑了中國耕地紅線。通過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國不僅守住了18億畝紅線的耕地數量,而且劃定了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年均增長2.6%;中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百姓餐桌越來越豐富。這表明,我國實施的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保障中國人的糧食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為最大限度減少對國際糧食依賴,維護全球糧食價格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近幾十年來,中國積極參加全球氣候變化協定,承諾并實施了低碳排放減排目標,積極發展低碳產業,最新美國NASA衛星數據表明中國是近40年來全球變綠的最大貢獻者。當前,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到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指導思想已經深入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在生態文明時代,中國需要構建耕地保護戰略的大國全局觀、生態觀和全球視野,即協調堅守耕地安全底線和推動大國高質量發展的大局觀;促進耕地數量質量保護和耕地資源永續利用的生態觀;從全球視野構建支撐開放型的耕地資源安全戰略保障體系。并以此為指導,在更高層面、更高質量、更具有可持續性的國家耕地資源安全戰略支撐體系下,全面支撐中國糧食安全的資源支撐能力,保障中國飯碗裝中國糧,牢牢守住中華民族的生命線。
中國耕地資源保護的現實情況及可能挑戰
一定耕地資源數量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但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國家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窗口期,耕地數量保護面臨更為嚴峻的壓力。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災害頻繁發生將對我國的小麥、玉米和水稻生產產生不利影響,只有足夠的耕地數量才能應對可能的極端氣候災害,才能發揮大國的抵御風險的效應;由于長期人地關系緊張的國情,現有耕地有相當一部分占據了原本屬于濕地、草地、灘涂和林地的空間。在生態文明背景下,需要協同生態紅線劃定,有序退出三個生態敏感區域的耕地資源:一是350-400毫米等降水線下的農牧交錯帶不穩定耕地,二是西南地區大于25度的坡耕地,三是沿海、沿江和沿河的灘涂用地。由于我國不同區域發展階段差異顯著,在現有的財政、稅收和投資體制未改變的情況下,地方依然會依賴土地財政,占用耕地追求擴張發展的趨勢依然強勁。因此,耕地數量紅線面臨比以往更加嚴峻的挑戰。
由于我國耕地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空間重疊原因,優質的耕地資源區也是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區域,優質耕地與城市發展產生了面對面的沖突。盡管我國確定了占補平衡的政策,但是耕地占優補劣、占近補遠的形勢未得到根本改變。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平原區和水熱條件好的區域,而補充的耕地則分布在山區、甚至遠離農民耕作范圍,補充的耕地再撂荒現象嚴重。平原區平地和山區壩地的優質耕地資源過度耗費依然嚴重,并且這種優質耕地損失是難以彌補的。
第一,耕地土壤肥力基礎薄弱,土地退化嚴重。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數據,我國耕地土壤優質含量平均值為1.86%,除了略高于中亞、西亞和非洲部分地區,低于世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平均值,更低于美洲、歐洲,總體上耕地土壤肥力基礎薄弱。據張福鎖等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耕作土壤pH下降了0.13-0.80,其中南方區域土壤酸化最為顯著;土壤物理性狀退化,長期單一耕作、過量施用化肥的種植方式,導致我國農田土壤出現物理性障礙,主要表現在耕層變薄,土壤緊實度增加,孔隙度、滲透性降低等。第二,水資源緊缺制約和限制了耕地生產潛力的實現。中國耕地數量重心北移的趨勢還在加劇,北方已經成為糧食生產的重心,北糧南運趨勢也在加劇。我國是嚴重缺水國家,北方更是傳統的資源性缺水區域。華北平原已經是世界三大地下水“漏斗”之一,地下水下降已經嚴重制約了耕地資源利用。第三,土壤污染和生態問題嚴重制約了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威脅了國家的糧食安全。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重金屬污染、西北地區農膜白色污染、局部區域耕地沙化、鹽漬化和土壤侵蝕等問題依然嚴重。
耕地保護思想認識未得到廣泛統一,中央高度重視耕地保護,但是地方缺乏保護動力;耕地保護責任主要落實在自然資源部、農村農業部以及生態環境部,從目前來看,三個部門之間還缺乏耕地保護的聯動機制;國家重視耕地保護,但是農民從效益出發,缺乏耕地保護動力,存在耕地撂荒、非糧化、兼業化等問題。
構建大國耕地資源保護戰略
2.中國耕地保護生態觀:
3.中國耕地保護全球觀:
(1)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耕地資源生產能力評估。要充分借助我國遙感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耕地數量、質量、生產能力以及后備資源進行精準調查和精細評估,分析糧食生產能力和潛力,分析這些國家的糧食出口能力以及潛力。
(2)培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市場,海外囤地。要實現我國的生態安全,就必須要借助全球市場,借助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適當進口我國高耗水耗地的糧食作物比例,緩解國內耕地生產壓力。
(3)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耕地資源、糧食生產以及政治環境的穩定性。在充分分析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狀況的基礎上,也要關注相關國家政治和投資穩定性,評估海外投資的理論與實際的可行性,合理研判國外糧食市場供給的可能性與國內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持續性。構建海外囤地與糧食保障穩定供給路徑,通過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實現我國“休養生息和藏糧于地”國家戰略。
實現耕地保護戰略的路徑
1.搭建高精度耕地資源數據平臺
3.構建快速精準的耕地數量監管體系
4.建立縱橫的耕地保護機制
結 論
(本文責編:孟鵬;網絡編輯:曾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