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憲宗是一個比較傳奇的皇帝,在他的強勢領導之下,終于結束了唐朝"安史之亂"所造成的藩鎮割據、四分五裂的局面,更在此基礎上收回了各藩鎮所擁有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的領導,而他還打壓了宦官集團所具有的權力和地位,而這個時候的唐王朝慢慢具有了中興之像,故被稱為"元和中興"。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有作為、有理想和抱負的皇帝,卻在自己的晚年時候迷戀上了修仙、長生不老等迷信的深淵。
隨著開始服用大量的丹藥以求長生,可沒想到正是丹毒摧毀了憲宗的身體,也將唐王朝拉入了另一個深淵。
加劇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是一個歷史的必然結果
公元778年也就是大歷十三年二月,莊憲皇后王氏生下憲宗李純,憲宗自幼聰慧過人,加上其皇長孫的身份,所以從小便深得其祖父唐德宗李適的喜愛。
而在其幼年期間還有一個"第三天子"的故事,足以證明其聰慧無比。
一天,德宗皇帝抱著李純在花園里玩耍,這時德宗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啊,怎么和我在一起呢",而李純則天真的答道,"我是第三天子啊"。
德宗聽后暗暗吃驚,這么小的孩子居然知道這么多,不禁對李純就更加的重視起來,從這一回答其實也可以看出李純的內心是非常自信的,相信自己以后一定可以繼承大統。
正是這份自信和聰慧使得李純從小就深得德宗和順宗皇帝的喜愛,但是慢慢長大的李純也明顯感受到了來自周邊兄弟的壓力,皇位不是那么好繼承的。
憲宗皇帝李純
就我們來看,李純雖然貴為嫡長孫,但是在到處都是一片瘡痍的大唐,宮廷之中照樣是危機四伏,又有多少皇子能夠憑借嫡子身份順利的登上皇位呢?
十六王院的王爺們虎視眈眈,都盯著順宗的皇位,可身為嫡長孫的李純又有多少機會能夠搶得過那些王爺們呢?
慢慢的李純也開始焦慮起來,可是好在萬事不負有心人。
公元815年,在一群宦官的威逼之下,順宗皇帝被迫退位,當起了太上皇,而27歲的李純則被宦官們推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大唐的第十一位皇帝,史稱唐憲宗。
27歲繼位的憲宗皇帝,正是年輕有作為的時候,他才不會甘心當宦官集團的傀儡,所以剛登基的憲宗便開始打壓順宗時期的王叔文集團。
之所以這么著急的想要處理"二王八司馬",主要是憲宗皇帝想要奪回自己處理國家大事的權力。
而在憲宗皇帝集中權力之后,李純也開始著自己接下來的整治方向,那就是解決危害大唐已久的藩鎮割據的局面。
而他的理想也是能夠重振大唐的威望,中興大唐,而在那時的大唐,中央政府要錢沒錢,要權沒權,有的藩鎮已成為一個一個的獨立王國,中興談何容易?
"二王八司馬"
在解決藩鎮問題之前,憲宗也經過了縝密的思考,對于藩鎮割據的問題,戰爭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手段。
而為了能夠支撐的起藩鎮戰爭,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決財政問題,將皇帝的私有財產轉為公有,由國家統一管理;
其次任命李巽為鹽鐵轉運使,通過對鹽鐵財務的整頓來增加稅收和財政收入;
除了這兩項措施以外,憲宗還下旨改革賦稅制度,一方面將送使錢物收回財政,另一方面規定各地政府所需費用從當地使府所在州的稅收中支取。
這樣以來,不僅削弱了地方的財政實力,也使得國庫逐漸充盈起來。
除此以外,憲宗皇帝還提倡節儉節約,并下旨罷黜四方進貢,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元和時期的藩鎮割據圖示
經過元和初期的一系列措施,大唐的國力慢慢充實起來了,這時唐憲宗內心的熊熊火焰燃了起來,憲宗的心中理想慢慢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一場大的變革悄然在元和年間拉開了帷幕。
當皇帝有了錢,有了兵,就可以開始搞事情了。
最先落入皇帝眼中的是西川地區,西川節度使韋皋在憲宗登基后不久暴病而亡,而這時節度副使劉辟先斬后奏要求中央政府封其為新任節度使。
面對這種局面,憲宗皇帝欲擒故縱,先用高官厚祿穩住了劉辟,而后等到劉辟胃口更大且放松警惕的時候,憲宗李純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他力排眾議,決定出兵討伐劉辟。
公元806年,憲宗皇帝頒布了《討劉辟詔》,下旨率唐朝大軍前往西川平叛。
節度使版圖——藩鎮成了大唐的難題
而經過安史之亂的摧殘,雖然唐朝的戰力、財力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可隨著憲宗皇帝的財政改革的穩步推進,唐朝的財政狀況明顯好轉,于是憲宗便有了出兵的資本。
這次發大軍對西川節度使進行征討,一方面是參與平叛,將西川的統治權收回中央,另一方面,便是給其他的節度使以威懾,告知他們中央的實力和決心。
在唐軍摧枯拉朽般的進攻中,劉辟的西川軍節節敗退,無奈之下,最終只能帶領自己的殘兵敗將逃往吐蕃去以尋求庇護,可是令劉辟沒有想到的是,他還沒有到達吐蕃,便被朝廷的軍隊活捉,隨后被押往長安問罪,最后被斬首示眾。
唐朝軍隊彩繪圖
在迅速的收回西川的管理權以后,以此同時,唐憲宗又馬不停蹄的去征伐夏綏節度使,與西川的情況相同,韓全義想將自己的節度使之位傳給自己的外甥楊惠琳。
面對這種情況,憲宗皇帝勢必不會同意他的請求,于是楊惠琳召集部下舉兵自立,以此來抵抗朝廷的詔令。
對于楊惠琳的大膽舉動,憲宗皇帝立馬調兵進行討伐,可是就在發兵后不久,夏州就發生了叛亂,楊惠琳被殺,朝廷也收回了夏州的管理權。
隨著朝廷針對西川、夏州行動的連連勝利,各大節度使也對中央政府的實力產生了畏懼,于是,各大節度使都紛紛上表,表明聽從朝廷的命令和安排。
可是萬萬沒想到,有些節度使表面服從,背地里還是對朝廷的政令不理不睬,而河北三大自治鎮之一的成德鎮節度使王承宗就是之一。
壁畫中的唐朝軍隊
原來,河北諸鎮問題一直是埋藏在憲宗皇帝心中的一塊兒心病。
在唐朝中后期的藩鎮中,河北諸鎮,如成德、魏博、淄青三鎮,都是其中實力最為雄厚的。
這三鎮往往仗著自己的軍事實力,對于朝廷的政令不理不睬,而且三鎮還沿襲了子承父業的傳統,所以河北諸鎮更是問題重重,可隨著對其他節度使的戰爭節節勝利,憲宗也下定了解決這個疑難問題的決心,于是一個機會到來了。
在808年,成德鎮節度使王士真病逝,他的兒子王承宗繼承了官位。
可是王承宗并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屬于非法繼位,可要是放在憲宗之前的皇帝,這種事情其實就是心知肚明的事兒。
現在的唐朝廷力量不同以往,憲宗是不允許有任何叛亂的(圖片僅供參考)
可是現在的憲宗皇帝意氣風發,春風得意馬蹄疾啊,剛剛平定了多場叛亂正想找個機會收拾一下河北諸鎮,瞌睡了就有人遞了枕頭,貼心啊。
于是憲宗皇帝要求王承宗放棄藩鎮節度使世襲制的陋習,并且交出成德鎮下面的兩個州給中央才肯頒布詔書正式任命他為成德節度使。
面對這樣苛刻的條件,王承宗肯定不會答應,于是雙方于公元809年爆發戰爭。
不過這次的討伐并不像之前的兩次那么勢如破竹,由于朝廷的大軍是由河東、義武、盧龍、橫海、魏博、昭義等六鎮兵馬抽調而來,缺乏統一的調度,加上唐憲宗又任命才能平庸且缺乏經驗的宦官吐突承璀擔任主帥,最終導致20萬唐軍并沒有達到良好的攻擊效果。
而王承宗也沒有任何實力殺入長安逼迫憲宗皇帝就范,于是到了第二年,中央軍和承德軍就雙雙退出了戰場,而經過一系列的談判,成德鎮表面上依附于中央政府的統治,可是憲宗皇帝知道成德仍然是一塊必須要解決的心病。
致力于削藩的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
對于魏博鎮的處理就相對容易得多,老節度使田季安病死,而老田的部下各方作亂,田季安的兒子根本無法掌控局面,于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魏博鎮在憲宗皇帝的支持下做了田興的嫁衣,就這樣魏博也歸順了中央。
接下來就是針對于淮西的戰役了,公元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逝,他的兒子吳元濟和王承宗一樣繼承了父親的官位,要求朝廷給予他正式的任命。
勢在必得的憲宗皇帝直接拒絕了吳元濟的要求,而憲宗的目的就是徹底逼反吳元濟,將淮西鎮的控制權收歸中央,而如果說原因,憲宗皇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一方面吳元濟的勢力周圍全都是效忠于朝廷的藩鎮勢力;
另一方面淮西鎮在長達60年的時間里一直保持著比較獨立的狀態,而且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影響著大唐帝國的漕運事業,所以對于淮西鎮,憲宗皇帝是必須要收復的。
雪夜取蔡州,活捉吳元濟
果不其然,在公元815年,吳元濟徹底反了,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也在次年宣布支持吳元濟的叛亂。
唐憲宗當機立斷任命宰相裴度主持平叛事務并兼任彰義節度使。
裴度率禁軍奔赴淮西并與唐鄧節度使李愬等集中優勢兵力和所有的資源,大舉進攻吳元濟,經過雪夜下蔡州,李愬率軍進入了蔡州城,吳元濟猝不及防,只得束手就擒。
公元817年吳元濟被斬于長安。公元818年,朝廷正式宣布淮西鎮被撤銷。
憲宗, 裴度、 李愬三人簡筆畫形象
由于淮西軍迅速瓦解,成德軍獨木難支,王承宗自料難以與朝廷大軍相抗衡,乘著還沒徹底撕破臉皮,趕緊送自己兩個兒子去長安當人質,表示歸降之意。
而這時唐憲宗也考慮到遠征之師已經疲憊不堪,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接受了王承宗的降表,依然任命他做成德節度使。820年王承宗病逝,他的弟弟王承元上表歸順朝廷。
在憲宗皇帝的多年努力下,"安史之亂"后由于藩鎮割據而分崩離析的唐王朝基本歸于統一,而憲宗皇帝也被史學家稱為"安史之亂"后唐朝最有作為的皇帝。
蔡州之戰解決了唐王朝的藩鎮問題
在憲宗皇帝執政的這一段時期里,經濟情況得以好轉,多年未解決的藩鎮割據問題也因為憲宗的果決而得以統一,所出現的天下一統的局面和德宗、順宗時期形成了較為強烈的對比,這一中興局面,也在歷史上被稱為"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為大唐再續一個繁華
但是,憲宗皇帝和其他皇帝一樣,在宗教上迷信道教與佛教,希望能夠通過佛教來減輕自己發動戰爭的罪惡,也希望通過道教的丹藥來使自己長生不老。
在對待佛教上,憲宗皇帝在晚年到了異常癡迷的地步,"法門寺迎佛骨"就是憲宗皇帝癡迷供奉,以至于形成舉國禮佛施舍奉養的潮流。
為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還寫了《論佛骨表》以表達自己對于舉國禮佛的不滿。
除了對于佛教有這么癡迷以外,對于道教而言,憲宗皇帝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晚年,憲宗皇帝對于神仙和長生不老之術就特別著迷,為此還廣招術士,道士為自己煉制丹藥,而長時間的服用丹藥也讓憲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終日渾身燥熱、焦渴難耐。
到了最后憲宗皇帝連正常的上朝都無法進行,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憲宗皇帝崩逝,被葬于景陵。
景陵
憲宗皇帝在位十五年,雖然有過不少的過失和弊病,但其每日勤勉于政事,與朝廷之能臣共同締造了大唐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正是因為元和中興的出現,使得大唐的旗幟重新飄揚于全國大地,也使得大唐的唐祚得以綿延了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