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上門診的時候,經常有中學生被父母帶著來看痛風的,也有高尿酸血癥的,這些娃娃有一個特點就是胖,因為精力都在學習上,所以運動不足,加上飲食不健康,肥胖、高尿酸、高血脂等情況就出現了。
痛風在世界范圍內都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其他的慢性病,尤其心腦血管疾病,也是如此,年輕人的痛風發作不斷增加,有哪些因素能影響到痛風的發生呢?
今年6月在歐洲風濕病聯盟年會上,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高BMI(體重指數)、飲酒以及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等合并癥與痛風發作風險增加有關。在生活方式因素中,體重變化對痛風的影響最大,其次是飲酒。
肥胖使痛風發作的風險增加了1.75倍,減重后痛風的發作風險降低了40%。大量飲酒會使痛風發作的風險增加38%,停止大量飲酒會使痛風的風險降低11%。
另外一項研究表明,痛風患者降尿酸達標6個月后,身體健康有顯著改善: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一般健康狀況以及精力。
結論:達到目標血清尿酸水平的痛風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服用降尿酸藥物的第一年持續改善,即使未達到目標血清尿酸水平,服用降尿酸藥物的痛風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至少2年的治療中仍保持穩定。
從這些研究結果也能說明平時我們在門診給患者講的一些知識目前是正確的,但是做到的人很少,中國人口基數很大,所以患者人數眾多,且文化多元與認知不同,治療的差異性很大。
比如青少年的高尿酸血癥,這個到底是否需要治療,是很有爭議的,藥物有副作用,對于生長發育的影響是未知的,很多患者家長會考慮服用中藥治療,但是沒有哪個中藥能保證把尿酸穩定在一個范圍內,而且學習任務重,很難堅持治療。
我的建議是不需要服藥治療,告訴小朋友高尿酸血癥或者痛風的危險性,同時調整生活方式,適度的鍛煉,控制體重,尿酸往往能控制的很好,有條件可以吃中藥配合,以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
還有,痛風的治療前兩年很重要的原因是,引起患者的足夠重視,必須告訴痛風的轉歸,以及對整體健康的影響,通過前一兩年的治療知道自己的生活習慣特點以及身體代謝問題,進行高度精準的治療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很多教材都把痛風歸為代謝類疾病,所以經常和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時發生,患者往往需要吃多種藥物控制病情,而且隨著疾病的進展,藥物只可能越來越多,還不如化繁為簡,從自身開始治療,以期達到停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