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持續的充盈它,不如停止;長時間的磨礪使他尖銳,不可能長期保持。金玉滿堂,沒有人守得住;富貴而驕,自己給自己找罪過。功遂身退,才是天道。
解釋:世界是辯證的,功而弗居。
以道治國總體原則之三:功而弗居。
道德經認為世界是客觀的、辯證的,人因循自然獲得成就,對他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重要的是自然規律在起作用,個人即使獲得很大的成就、對社會的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也要認識到天道的重要性。更應認識到天道辯證、物極必返的規律,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功而弗居。
世界是辯證的。物極必返、福禍相依、富貴而驕,是客觀規律,也是實現社會公平、平等、保持社會活力的重要方式。
《黃帝四經.四度》:“黃金珠玉藏積,怨之本也。女樂玩好燔材,亂之基也”。天道辯證,生死相隨、福禍相依、美丑相形。滿堂金玉,沒有人守得住,富貴使人驕橫,就會給自己留下禍根。
功勛、地位、財富是人們向往的,是人類發展的動力。古代社會流傳至今故事多是帝王的豐功偉績,古代最為引人注目的建筑大多是皇宮、帝王陵墓、廟宇、教堂等炫耀財富、權利的建筑。現代社會,人們的主要支出主要是炫耀性的支出,如名牌服裝、珠寶、房產、汽車等。
但人類的無數惡行也因為財富、地位、功勛造成的,戰爭、屠殺、奴役是功勛的副產品,居功自傲、富貴而驕、貪婪也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缺點,成功、富貴也往往惹人嫉妒、怨恨,招來禍殃,各種犯罪多是因為財富、地位、榮譽,人類制訂的法律主要是限制、懲罰對財富、地位的過分貪婪。
古今中外,取得成功之后又迅速滅亡、衰落的國家數不勝數;居功自傲、富貴而驕、地處高位、占有大量財產而身敗名裂的人物比比皆是、不可勝數:馬其頓、羅馬不知所蹤;蒙古、奧斯曼默默無聞;西班牙、英國已經衰落。公元三世紀,西羅馬帝國有三十多位皇帝被殺;東羅馬帝國也同樣血腥,皇位經歷謀殺、政變輾轉落入20多個不同的家族之手;中世紀,羅馬基督教皇的寶座血跡斑斑。中國歷史上,朝代變更經常發生,王朝難逃300年的宿命,權利交替充滿陰謀詭計、暴力和血腥。善于經商的猶太人和中國富人,常常成為社會動亂的犧牲品。
很多公司在成功以后,固步自封、不再進步,很快導致衰敗。
居功自傲、驕橫、貪婪是家庭不睦、單位內訌、社會動亂的重要原因。
正因為社會發展遵循辯證法,偉大的國家、人物才會滅亡,從而出現新的國家、人物,社會得以進步;社會財富才會重新分配,帶來平等,激發社會活力。
因循天道,辯證的對待成功、地位、財富,無功、無私、知足,是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的重要方法,是治國、修身、管理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