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譯文:大道無為但無所不為。侯王如果能夠堅持(道),萬物將按自然發展。自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興起,我將使用大道無為的辯證精髓控制它。使用大道無為的辯證精髓控制它,就不會發生(生有欲,欲望是生命的標志,不欲就是不會發生);不發生就會安靜下來,天下將會自然走上正途。
解釋:對以道治國治國思想的總結和展望:無為而無不為。
樸,原木,可以理解為本質,無名之樸,就是大道的(無名:大道無名)本質。有無相生,大道無名,大道的本質就是辯證、無私、利而不害。
道德經的無為,不是消極無為、無所作為,而是積極無為:從無而為,從小而為,順從自然規律而為,無所不為,“無為而無不為”。
“無名之撲”是“以道治國”的精髓。道生萬物,萬物從無而生、從小而生,因此掌握自然規律就可以從無而為、從小而為,按照自然規律作為,按照利而不害的原則作為,付出的代價較低,實現較大的目標。對于利國利民的事情,從沒有開始的時候就成就它;對于壞事,從沒有開始的時候就消滅它。
“以道治國”,按照客觀規律,無私、無身、利而不害,從小而為、從無而為,辯證地治理國家,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的治國理想。
從第三十二章開始,在以無為取天下的基礎上,老子進一步提出“以道治國”的原則、手段、方法。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德經是目的,論述國家治理之德,即以民為本。道經,是理論、邏輯基礎,論述社會治理之道——以道治國、道法自然:世界是自然、客觀、辯證的,有無相生,大道無形,天地無私,社會治理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治理,無私、無為、無功、無爭、無兵,利而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