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金元時期,我國傳統醫學就將痛風和其他關節病漸分涇渭,明確提出了痛風的病因病機、癥狀特點、治療方法和鑒別診斷。從此,痛風作為獨立病名的地位被確立。進入現代,隨著痛風發病率的升高和對痛風研究的深入,我國中醫藥行業的國家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更是系統地提出了全面的痛風防治方案。
痛風的中醫診斷標準
1、多為多個趾指關節,卒然紅腫疼痛,逐漸疼痛劇如虎咬,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伴發熱、頭痛等癥;
2、多見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進食高嘌呤食物、飲酒和外感風寒等誘發;
3、初起可單關節發病,以第一跖趾關節多見,繼則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至關節腔可有滲液。反復發作后,可伴有關節周圍、耳廓、耳輪,以及趾、指骨間出現“塊瘰”(痛風石);
4、血尿酸、尿尿酸水平升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
5、必要時做腎B超探測、尿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了解痛風后腎病變情況。X線攝片檢查可顯示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整齊的穿鑿樣圓形缺損。
痛風的中醫證候診斷
1、濕熱蘊結證。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發病急驟,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或頭痛汗出,小便短黃,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
2、脾虛濕阻證。無癥狀期,或僅有輕微的關節癥狀,或高尿酸血癥,或見身困倦怠,頭昏頭暈,腰膝酸痛,納食減少,脘腹脹悶,舌質淡胖或舌尖紅,苔白或黃厚膩,脈細或弦滑;
3、寒濕痹阻證。關節疼痛,腫脹不甚,局部不熱,痛有定處,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肌膚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濡緩;
4、痰瘀痹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或皮色紫暗,脈弦或沉澀。
痛風的中醫治療方案
1、基礎治療
急性發作期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注意保護受累關節;低嘌呤飲食,禁煙限酒;飲足夠的水,每日尿酸2000毫升以上。
2、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濕熱蘊結證
治法: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推薦方藥:三妙散合當歸拈痛湯加減。
中成藥:新廣片、濕熱痹片、痛風定、四妙丸等。
(2)脾虛濕阻證
治法:健脾利濕,益氣通絡
推薦方藥:黃芪防己湯加減。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丸、益腎蠲痹丸等。
(3)寒濕痹阻證
治法:溫經散寒,除濕通絡
推薦方藥:烏頭湯加減。
中成藥:寒濕痹顆粒、益腎蠲痹丸等。
(4)痰瘀痹阻證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
推薦方藥:桃紅四物湯合當歸拈痛湯加減。
中成藥:瘀血痹顆粒、益腎蠲痹丸等。
3、辨證選用靜脈滴注中藥注射藥
燈盞花注射液、丹參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
4、外治法
(1)中藥外敷
辨癥選用中藥外敷法。濕熱蘊結證,可用芙黃膏或如意金黃膏;寒濕痹阻證,可用烏頭湯制成散劑,黃酒調勻外敷。
(2)中藥熏洗或熏藥。辨癥選用中藥熏洗或熏藥,每次40分鐘,每日1到2次,可配合足浴治療器、智能型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進行治療。
5、針灸治療
(1)體針。病變在下肢,主穴取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配穴取內踝側取太溪、太白、大墩;外踝側取昆侖、丘虛、足臨泣。以1到1.5寸30號毫針刺入,得氣后采用提插捻轉補瀉手法,急性期用瀉法,緩解期用平補平瀉法,均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3到5天。
(2)三棱針刺絡放血。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多在痛風急性發作時采用。取阿是穴,放血1到2毫升,每周2到3次。還可選用火針療法、雷火灸、梅花針扣刺結合拔罐法等方法治療。
6、其他療法
(1)拔罐。疼痛部位用3到5個火罐,每次留罐5分鐘,熱癥者不宜。
(2)中頻脈沖電治療。中藥離子導入,每日1次。熱癥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