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風之癥 則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瞋脹,食寒則泄, 診形瘦而腹大。胃風者,頭面腫起,右關弦緩帶浮。多因飲食乘涼所致。變癥有五:一曰 風成為寒熱,以風乘于胃必左投肝木而從其數,風氣通于肝也,肝木盛則侮脾土故生寒熱, 以小柴胡湯;一曰癉成為消中,癉者熱也,熱積胃中,善食而易饑,火之害也,宜bai虎加 人參湯;一曰厥成為巓疾,厥者逆也,謂胃氣逆而上行成巓頂之疾如眩暈之類,宜芎辛湯 (即川芎、辛夷、生姜);一曰久風為飧泄,言胃中風熾,飧已即泄不留停也。若風氣入 血分則下鮮血,挾濕熱則下如豆汁,以人參胃風湯,有血加防風,即四君子湯去甘草加當 歸、白芍、川芎、桂枝、粟米;一曰脈風成為癘,言胃中之風醞釀既久則榮氣熱胕,其氣 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肌肉之間漸至潰爛,輕則肌體麻木,目蠕動,牙關緊,面腫能 食,以升麻胃風湯(即升麻、白芷、當歸、葛根、蒼術、麻黃、藁本、羌活、草蔻、蔓荊、 柴胡、黃柏、炙甘草、姜、棗)。此五者總為胃風之病也。
消癉之癥 經云二陽結謂之消,即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火之為害也。腎者胃之關 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不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蓋下消之 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則愈熾;中消之火竭澤之火也,下之則愈傷;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 水從天降可滅,徒攻腸胃無益反損。夫地氣上為云,然后天氣下為雨,是故雨出地氣,地 氣不上天能雨乎?故升地氣以慰三農與焏,蒸腎水以溉三焦無異。夫水火偏勝,津液枯槁 以致龍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干燥,令人四肢瘦削,精神倦怠,故無分 上中下,亦可先治腎水為急。惟六味、八味加減,隨癥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腎水則渴自 止,bai虎承氣非所宜也。總之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原,游于肺則為上消,游于胃則為中消, 以八味腎氣丸引火歸原,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濟,氣上熏蒸,肺受濕潤,渴疾即愈。
上消者即舌上赤裂,大渴引飲,此心移于熱于肺,傳為膈消是也,以bai虎加人參湯主 之。上消之源以胃以其熱上輸于肺,而子受母累,而心復以其熱移熱于肺而金受火刑者生 水而出高原者也。飲入胃中,游溢精氣而上,則肺通調水道而下,今火熱入之,高原之水 為暴虐所逼,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飲一溲二,不但不能消胃水且并素醞水,精竭絕而盡 輸于下,較大府之暴注暴泄為甚,故死不治也。
中消者即善食而瘦,自汗,dabian硬,xiaobian數,此癉成為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中消之源以身肥而且貴醇酒厚味,即無限量,久之食飲釀成內熱,津液干涸,未濟于水, 然水入尚能消之,愈消愈渴,其膏粱愈無已,而中消之病成矣。既癉成為消中,隨其或上 或下,火熱熾盛之區以次傳入矣。
下消者即煩躁引飲,耳輪焦干,xiaobian如膏,此腎消也,六味地黃丸主之。下消之源以 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于腎,或以石藥耗其真,或以女勞竭其精,陽強于外陰不內守而小 溲渾濁如膏,飲一溲二,腎消之病成矣。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 關門不閉則無底止而為消渴。腎消飲一溲一者腎氣丸主之,于此蒸動精 水上承 君火而止其 下入之陽光。
水腫之癥 經云三陰結謂之水,即手足太陰再加腎。夫胃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 于胃屬之脾肺者,何也?蓋脾足能轉輸水精于上肺,足能通調水道于下則胃無病水之虞矣。 若脾肺二臟之氣結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畜漸漬,表里無所不到也。是則脾肺之權可不 伸也,其權尤重于腎,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陰不盛則關 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蓋病人者,水火而已,水流濕,火就燥,水柔弱火猛烈,水泛濫 于表里;火逰行于三焦。水腫以腎本肺標,相輸為害,總以脾肺腎為三綱。治氣之源有三: 一曰肺氣,肺氣清則周身之氣下行也;一曰胃氣,胃氣和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一曰膀 胱之氣,膀胱之氣旺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經曰: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云:上焦如霧,言其氣氤氳如霧也。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言其能分布 胸中之氣而下傳也。夫膻中者與上焦胸膈同位,膀胱位于腹內,膀胱之氣空洞善容而膻中 之氣得以下運,若膀胱之氣不化則腹已先脹,膻中之氣安能下達也?然欲膀胱之氣化,其 權在于保腎,腎以膀胱為腑也。腎氣動必先注于膀胱,屢動不已,膀胱脹滿勢必逆奔于胸 膈則窒塞也。治法補腎水而致充足,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補膀胱而令氣旺則腎邪 不畜而輸化之機自裕。所以然者,以腎不補則不能藏,膀胱不補則不能瀉。凡治水腫喘促 以順肺為主,肺氣順則膀胱之氣化而水自行矣。試觀禽獸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也,故 水道不利而成脹滿以清肺為急,此義前人未發明,現后人以五苓、五皮治水誤矣,至于車 水放塘種種劫奪膀胱之劑則殺人之事矣。
水本畏土,因土虛不能制水,則寒水侮所不勝反乘脾土泛濫為邪,其始起也必從陰分, 漸次而升,按肉如泥,腫有分界。夫水雖制于脾而實主于腎,腎本水臟而無氣寓焉,若腎 中陽虛則命門火衰,即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不得其正則化而為邪。夫氣 即火也,精即水也,氣之與水本為同類,但在化與不化耳。故陽旺即化。而精即是氣,陽 衰則不化而水即為邪。凡火盛水虧則病燥,水盛火虧則病濕,故火不能化則陰不從陽而精 氣皆化為水,所以水腫多屬陽虛。
凡xinshui則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則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 疼,時時津液微生,xiaobian續返;脾水則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xiaobian難; 肺水則身腫,xiaobian難,時時鴨溏;腎水則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足 逆冷,面反瘦。
夫腫脹者,水病也,氣病也,血家亦有水腫、氣腫。蓋血之與氣,水之與火,互相倚 伏,二者是一也。氣即水也,血中有氣即有水,故肌肉中有汗,口鼻中有津,胞中有水, 是水與血原并行不悖,若血既病則累及于水,水畜胞中則為尿結;水yin脾胃則為脹滿;水 侵及膚則為水腫。治法皮膚水腫者宜從肺治之,以肺主皮毛故也。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行 則水行,宜瀉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蘇、茯苓,五皮飲亦治之。若大腹脹滿者,宜從脾治 之,補土利水則水行而土敦,胃苓湯主之,六君子湯加苡仁、防己亦主之。胞中水結,小 腹脹滿者,五苓散治之,豬苓湯亦治之。諸水又皆腎之所主,腎氣化則上下內外之水俱化, 宜六味地黃丸,若甚須別陰陽加寒熱之品。若口渴、溺赤、喜涼、脈數者為陽水,可加知 柏、芩連、二冬、梔膏;若口淡、溺清、喜熱、脈濡者為陰水,可加桂附、干姜、吳萸、 細辛。
臌脹之癥 五臟六腑雖皆有脹,然無不本于脾肺腎三臟。脾屬土,主運化,肺屬金, 主五氣,腎屬水,主五液。故五氣所化之液咸本于腎,五液所行之氣咸本于肺,轉輸于金 水二家以制水而生金者咸本于脾。是以腫脹之病無不由此三者,但陰陽虛實治法各殊。大 抵陽證必熱,熱者多實;陰證必寒,寒者多虛。先脹于內后脹于外者多實;先脹于外后脹 于內者多虛。xiaobian黃赤,dabian秘結者多實;xiaobian清白,dabian稀溏者多虛。脈滑數有力者多 實;脈細微無力者多虛。形色紅黃氣息粗大者多實;容顏枯槁音聲喘促者多虛。若起于經 年累月由食少多瀉而致者虛也,當補中為主;若起于旬日之間忽因七情六氣而成者實也, 當疏利為主。朝寬暮急者血虛,暮寬朝急者氣虛,朝暮皆急氣血俱虛。察其實者直清陽明, 若涉虛者溫補脾腎,不大實不大虛者先以清利,繼以補中。又有標實而本虛,瀉之不可, 補之無功,極難調理。先喘而后脹者治在肺;先脹而后喘者治在脾。然脹則必喘,喘則必 脹,二者相因也。脾不運而濁火上炎,肺不得清則喘,肺氣被郁喘而不得下降,則脹分新 舊虛實,初起脈實大,二陳、蘇子、葶藶子瀉之,二便通暢,喘脹俱減。有臌脹者中空無 物,腹皮繃急,多屬于氣也。有蠱脹者中實有物,腹形充大,非蠱即血也。有單腹脹者乃 脾虛之甚,必用大劑參術佐陳皮、茯苓、蒼術、姜制厚樸。或曰:反用參術何也?乃塞因 塞用之法,正氣虛而不能運行濁氣窒塞于中,今扶助正氣使之自然健運,邪無所留而脹消矣。凡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恐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于中,況少服則資壅,多服 則宣通,當以啟峻湯(即人參、黃芪、當歸、白術、陳皮、炙甘草、肉桂、茯苓、干姜、 肉蔻、沉香、附子)峻補其下,疏啟其中,氣既得峻補則上行而啟其中,中焦運行之令使 之疏通則中滿自消,下虛自實,乃塞因塞用也。補脾藥必佐姜制厚樸,以其溫能益氣,辛 能寬脹也。夫脹皆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故成脹滿。因飲食不潔 不能調養則清氣下降,濁氣填滿胸膈,濕熱相蒸,遂成此癥。若xiaobian短澀,其病膠固難以 治療,用半補半瀉之法健脾順水寬中為主,不可過用猛烈反傷脾胃,病再復脹,不可治也。 宜分消湯、分消丸隨寒熱虛實加減治之。若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 喘,隨治隨愈。若臍心凸起,利后脹復急,久病羸乏,喘急不得安者,此脾腎俱敗,無有 愈期,至咳嗽失音,青筋橫絆腹上,及爪甲青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上喘下泄者, 皆不治。
分消湯治寒脹即半夏、厚樸、川連、黃柏、川烏、炮姜、吳萸、草蔻、木香、人參、
茯苓、澤瀉、生姜。
分消丸治熱脹即半夏、厚樸、川連、枳實、黃芩、白術、生姜、茯苓、豬苓、人參澤 瀉、炙草,糊為丸。
連理湯治單腹脹即理中湯加茯苓、黃連。
血臌 脅滿,小腹脹,煩躁漱水,xiaobian赤,dabian黑,腹上青筋,身有血絲,腹大如萁, 脈雖虛而步履如故,多忘善怒,多食魚鹽所致。魚多食令人熱中,鹽性偏于走血,血為陰 象,初與熱合,不覺其病,日積月累中焦沖和之氣亦漸為熱氣,熱則結而血不流矣。于是 氣居血中,血裹氣外,似婦人懷孕狀,治以六君子湯加干姜、川芎,陳米、荷葉為丸,白 水送下,以執中央,以運四旁。
翻食之癥 噎者上焦吐也,從乎氣,食即帶痰而出,有時屈曲而下食則暴吐,心下嘈 雜,皆痰飲郁火所致也。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憂思悲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生痰, 生痰則塞閉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如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蓋食不得入是 其有火也,食才下咽,涎隨上涌必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皆沖脈上行,逆氣作也。 氣逆則水液不能潤下隨氣逆從耳。
膈者中焦吐也,從乎積,每吐則膈間隱隱刺痛,必有死血,好飲熱酒每多犯此。或先 吐而痛,或先痛而吐,若默如癡者為蟲積,所謂蟲為下膈是也。
反胃下焦吐也,從乎寒,食久不消,經日必吐,乃火衰不能生土,土不制水之候。大 抵脾胃虛傷,運化失職,不能腐熟五谷,變化精微,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反胃所由成也。 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上焦之吐 從乎氣即食則暴吐,皆因氣血虧損,復因憂思悲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 郁氣生痰,生痰則塞閉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如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噎 塞大都屬熱,反胃大都屬寒,然不可拘泥。脈大有力,嘔吐臭酸,當作熱治,脈小無力, 嘔吐清水,當作寒治。色之黃白而枯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為實熱。此癥所疑難者,方欲 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于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于中州。審其陰傷火旺者當以養血 為先,脾傷氣虛者當以溫補為主。古人指噎膈為津液干枯,故水液可行干物即梗塞,為槁 在上焦,愚竊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咽,涎隨上涌乎?故知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 者,皆沖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惟氣逆故水液不能居潤下之常,隨氣逆從耳。若以津枯而用 潤下之劑豈不反益其邪乎?宜六君子湯加減,挾寒脈遲細者加肉桂、附子;挾熱脈滑數者 加枳實、黃連;若噎而聲不出者加五味子、竹茹;喉中有一塊食物不下者,痰氣也,加海 浮石、訶子肉;膈間作痛多是瘀血加歸尾、桃仁、韭汁、童便,甚者加大黃微利之。千金 方治胸中久寒,嘔逆氣上,飲食不下,結氣不消用五噎丸即干姜、川椒、吳萸、桂心、細 辛、人參、白術、橘皮、茯苓蜜丸。若飲食入胃,便吐涎沫,如雞子白,蓋脾為涎,脾虛
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非人參、白術、訶子肉、益智仁不能攝也。咽喉阻塞,胸膈滿 悶,暫用香砂枳樸以開其結滯,然破氣藥太多中氣因而不運,異功散加香砂使氣旺自能運 化。精衰不能蒸騰于上,咽喉閉塞,水谷難進,強食則吐者,六味地黃湯加沉香、砂仁、 肉桂、五味。凡欲吐者不可下之,欲吐者陰邪在下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陽氣反傷無故之陰。 若每食已即吐者,因胃素有熱,食復入之,兩熱相沖不得停留,大黃甘草湯治之,大黃下 熱,甘草和胃,仲景云:欲吐不可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欲吐者,病在上因 而越之可也,逆之使下則必憒亂而益甚,此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當逆折之使 其下行也。寒吐者喜熱惡寒,肢冷脈細而滑,用理中湯加枳實或二陳湯加丁香、炮姜;熱 吐者喜冷惡熱,煩渴,xiaobian赤澀,脈洪而數,二陳湯加梔子、黃連、竹茹、杷葉、葛根、 蘆根、姜汁。
下焦之吐 從乎寒,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因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腐熟五 谷,變化精微。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反胃所由成也。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 火也。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尖積至 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雖曰脾胃虛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積滯于內,《千金》 治反胃初起用《金匱》茯苓澤瀉湯即茯苓、白術、澤瀉、桂枝、甘草、生姜。去白術易干 姜加人參、橘皮、大黃、竹茹,得利去大黃。為胃虛反食,下喉便吐之主方。若吐出原物 酸臭不化,此飲食入胃即抵胃之下脘復反而出也,理中湯為主,甚則加丁香、附子、川連。 若脈數而邪熱不殺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應以異功散加橘皮、沉香、川連、歸芍、生 地。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因脾胃氣虛而飲積,故以半夏燥濕,人參補胃氣,蜜潤 上脘之燥。雖食亦不能下中脘之病也,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胃反吐津液竭 而渴也,欲飲水以潤之,無xiaobian不利而用澤瀉何也?觀《外臺》以此治消渴脈絕,胃反嘔 食則知水雖入而不能散于脈,脈之陰體絕矣。澤瀉者不惟利膀胱之溺,亦能引桂姜之辛入 膀胱,行布水津于五經,故凡渴欲飲水者多用行水之劑,豈獨防其水停而已哉!正欲行水 散布經脈,滋潤表里,解其熱郁耳。茯苓之淡行其上,澤瀉之咸行其下,白術、甘草布其 中,桂姜之辛開其道、通其氣、導其水,以令四布而和營衛也。若反胃脈沉而遲,xiaobian利, dabian秘,暮食朝吐,朝食暮吐,以下焦吐也,從乎寒治,以通其秘,溫其寒,復以中焦藥 和之。
趺陽脈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蓋脾氣運動則脈不澀,胃氣堅固則脈不浮,今脈浮是胃氣虛不能腐熟水谷,脈 澀是脾血傷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陽時食入陰時反出,陰時食入陽時反出。蓋兩虛不相參和 故莫由轉輸下入大小腸也。若趺陽脈緊,內躁盛而中氣衰也,難治。可見浮脈病成必變緊 脈也,況緊而見澀明是亡血之象,上脘亡血,膈間干澀,食不得入;下脘亡血,必并大小 腸皆枯食不得下,故難治也。
誤汗下反胃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因以發其汗,令陽 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 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凡脈陽盛則數,陰盛則遲,其人陽氣既 微何得脈反數?脈既數何得胃反冷?蓋脈之數由于誤用辛溫發散而遺客熱,胃之冷由于陽 氣不足而生內寒。醫不達此,見其脈數反以寒劑下之,致上下之陽俱損,其脈遂從陰而變 為弦也。上之陽不足,日中以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陽不足,日暮已后陽亦不入于陰,而 糟粕不能輸于大小腸,從口入者惟有從口出也,故曰胃氣無余,言胃中之陽氣所存無幾, 所以朝食暮吐也。
營衛虛反胃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營衛虛,營衛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 胸中冷。今微而數,微則失陽之象,數則乃陰之體,豈止客熱而已。胸中者,營衛之海, 營衛虛不統于胸中,故胸中冷矣。夫營衛之氣出入臟腑,健運周身,本生于谷。復消磨其谷,營衛非谷不充,谷非營衛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納谷也。雖然當以正氣不足 論之,若以熱治寒,不惟反助客熱,且復耗其氣,損其陰矣,不可予姜附桂損耗正氣。
嘔癥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胃熱則嘔,風氣客于腸 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嘔而脈弱,xiaobian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因谷入于胃,長氣于陽,脈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而成嘔,嘔則陰盛不資于脈,故脈弱, 弱則陽氣虛不能充于內外。下焦虛則xiaobian自利,上焦虛則濁氣上升,逼迫其浮陽于外,外 雖假熱,內實真寒,證成厥逆,頃刻決離而不返矣,非四逆湯不能挽回也。
若暴病諸嘔,谷不得下者,以小半夏湯主之。故以半夏生姜滌除胃中痰飲,水谷自無 阻礙矣。
若肝火逆而嘔不能食,所嘔或酸水或苦水或青藍水,惟大xiaobian不秘,亦能作心痛,此 是火郁木郁之候。火郁發之,木郁達之。須用吳萸、黃連濃煎,細細呷之,再服逍遙散。
若脾胃虛而嘔,機關不利,不能運化而水到咽管輒便嘔出者,六君子湯加砂仁、炮姜, 使中央之樞軸轉,機關利,自不嘔矣。
若嘔而胸滿者,以茣茱萸湯主之。傷寒治食谷欲嘔之陽明癥,以中焦有寒也,茱萸治 內寒,降逆氣;人參補中益陽;大棗緩脾;生姜發胃氣且散逆止嘔。逆氣降,胃之陽行則 胸滿消矣。此脾臟陰盛逆胃,與夫肝腎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嘔、 吐涎沫、頭疼亦不出此方也。
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是癥由陰陽不分,塞而不通,留結心下為 痞,于是胃中空虛,客氣上逆為嘔,下走為腸鳴。故用此湯分解陰陽,水升火降,則留者 散、虛者實也。
若嘔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水飲逆于胸中也,豬苓湯主之。故用豬苓之味淡從膈上而滲 其所積之飲,更以滑石利水生津,使水精四布而嘔自除矣。
若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里逆而攻上也,雖非傷寒之邪 而病勢則一也,故以小柴胡湯和之。
干嘔 即有聲無痰然不似噦聲之濁惡而長也。宜橘紅煎湯,入姜汁,白蜜少許,細細 呷之。胃虛加人參;胃寒加炮姜;胃虛濁氣上逆茣茱萸湯;干嘔發熱者黃芩湯即黃芩、白 芍、炙甘草、大棗;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若干嘔而噦,手足厥逆,乃胃中陽氣為痰飲阻塞,不得流布四末,橘皮湯主之。以橘 皮生姜之辛以開痰利氣。
若干嘔吐涎沫,由客邪逆于肝脾。寒主收引,津液不化,遂聚為涎沫,用半夏干姜湯。 以半夏、干姜之辛溫中燥濕,以漿水煎服,以漿水之酸收而行之,以下其逆也。
噦癥 乃胃中虛冷或停水飲之故。因谷入于胃,胃氣上注于肺。今受寒氣與新谷氣俱 還入于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于胃,故為噦。病甚者,其聲噦頻密相 連為實,攻熱為主;半日噦一聲為虛,溫補為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中焦氣虛則 下焦之風木得以上乘,谷氣因之不寅,變為噦逆,用橘皮升降中氣,人參、甘草補益中焦, 生姜大棗宣散逆氣,竹茹降膽木之風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