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好嗎?
◆信心篇第二◆
平時,我們自以為沒病,其實“人生無有不病時”,不過微而不覺罷了。
這些五臟六腑的生理組織因素時時發生矛盾,時時都在病中,有時協調成分多些,身體就稱健康。
由于煩惱引起心理失調而致成的病態,它的復雜性、細致性和長遠性都遠遠超過由于生理因素失調而產生的病態。
生理上的病痛引起心理上的煩惱尚有限度,心理上的煩惱影響生理上的健康卻無處不滲透。
人即使自己感到無病時刻,心理上的煩惱也在進行繁細的長期的擾亂,有時,遇到它來個猛利的刺激時,你就病倒了,乃至可以喪失理智與生命。
生命的強弱,壽命的長短,決定于人的健康,說明白點是決定于人的心理健康。
胸懷開闊的人總比心狹多惱的人長壽。
精神病學認為,那些個性不良、情緒不穩,乃至怪脾氣、壞習氣、多疑、自私,無一不是心理上的病態,至于日后有人患上了憂郁癥、狂躁病、猜疑癥、強迫觀念癥、神經官能癥,這些都不過是前者矛盾激烈的失調而已。
人們總把后者看成是病,前者不看成是病,實則二者都是病。
家庭的爭吵、人間的不和,實在說也是由于人的心理病態,在與環境聯系中發生沖突下導致的人生病態。
我抱著想幫助人們心理上的病態,生理上的病痛,家庭社會生活失調的病苦,來進行這些寫作的。
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使人們在自認為健康時能看到自己所不易覺察的微細的病態矛盾,在人們輕病時要覺醒,不要得過且過,諱疾忌醫。
為了人生的幸福、安樂和與周圍人們和諧的生活,應該為自己的心理健康作出努力。
當人們重病時,要他看到希望的一面,不要失去信心。
信心,就是治療身心疾病、疑難重癥的強力補劑,也是使人能從惡劣變美好,從痛苦變安樂的必要條件。
[隨癥施法]
當病人問醫生:“我病會好嗎?”
這是病人盼望醫生幫助他建立信心的信號,當病人懷疑他的病能治好時,我就問他:
“你未病前是個好人吧。”
“是的。”
“既然好人會變病人,病人也可以變好人啊!”
“那我的病吃藥打針幾年了,為什么治不好呢?”
“你知道病是什么?”
“……”
“病是體內的矛盾,矛盾復雜了,病就加重了,矛盾轉化了,病就好轉了。
醫生治不好的病不能說病不會好,你的病也可能過去用的醫療方法不對路,不要失去信心,常有化上千元錢都未治好的病,改用幾味草藥卻治好了,藥物治不好的病也可用不打針吃藥的方法來治好。
今舉一例:
女孩五歲,突然胸悶難受,短氣嘆息,食下即吐。
幼兒園老師大驚,母抱走醫院,論斷不明,藥物未見效。
夜更難受,不能安眠,我施以按摩,當夜病情消失,安然入眠,以后每周按摩一次,二三次后食下不吐,鞏固數次完全康復,未見反復。
為你獻上詩一首
當病痛來到我身上時
心病卻更加深了我的痛苦
總想知道我的病根在哪里
佛陀說過,自私煩惱是一切痛苦的根
醫生也說過一切生理上的病都離不開心理上的因素
如果我的煩惱能轉變
就不能說世上會有治不好的病
如果我不停地在加重內心的煩惱
是否就應該說
不治之癥就在我心與身相聯的夾層中
(本文僅供病苦者作心理自療,為傅味琴1984年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