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麗回答一切!”是余秋雨先生給西江千戶苗寨的題詞。
誠如斯言!西江千戶苗寨很美,真的可以用美麗回答一切。她有美麗的古村寨,美麗的風雨橋,美麗的吊腳樓,美麗的夜景,美麗的銀飾,美麗的姑娘,一切都很美!它是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苗族聚居村寨,保存著最為完整的苗族原生態文化,被推崇為苗族精粹文化的代表。
清早從貴陽坐旅行車出發,兩個多小時到達近200公里的西江,剛到苗寨山腳,就聽到山壩上人聲鼎沸,景區正在舉行迎賓儀式。拖著行李箱一路小跑沖向入口處,這時儀式已是尾聲。寬敞的廣場中央,身穿節日盛裝的苗女們在悠揚蘆笙聲中踏歌起舞,盛情歡迎遠道而來的賓客。
音樂戛然而止時,我快步上前攔住一位明眸皓齒的苗族美少女,經她同意拍了一張合影,由此拉開了游覽西江千戶苗寨的帷幕。
西江位于貴州省黔東南的雷山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西江乃苗語音譯,漢朝稱“雞江”,清朝叫“雞講”。千戶苗寨地處山清水秀的風水寶地,由12個自然村寨組成,聚居了1300多戶7000多苗民,民風淳樸,底蘊深厚,號稱“中國苗都”。
古寨四面環山,峰巒相連,蜿蜒的白水河穿寨而過,將古寨一分為二。河的左岸為商業街區,沿街大多是三層的木屋店鋪, 櫛比鱗次 ,古樸素雅,門楣上或掛苗族的圖騰牛頭骨,或掛高粱、玉米、辣椒等農作物,從店鋪風格到陳列商品,苗族元素無處不在。
最受青睞的是現打現賣糍粑,店前石臼放著熱氣騰騰的熟糯米,顧客可以自己動手體驗。我自告奮勇,高舉木槌一顯身手,糍粑越搗越黏,越搗越費力氣,沒能堅持多久便退陣讓賢了。
商業街不長,石板路打磨得潤滑光亮,走到盡頭便是平闊田園和巍巍青山。放眼展望,上千間青一色的吊腳樓,從山腳依山就勢,呈金字塔形向山上蔓延鋪展,層層疊疊,密密麻麻,錯落有致,連綿成片,把幾面山坡遮掩得嚴嚴實實;
竹黃色的木屋,青灰瓦的房頂,細膩純美,質樸厚重,繁而不亂,聚而有序,構成一幅恢宏大氣的畫卷,原生態的遠古遺風撲面而來,無論是視覺還是心靈,都感受到強烈的沖擊與震撼。
轉身走進街區的嘎歌古巷,彎彎曲曲的石板路將我引入另一番天地。這是一條苗族非遺文化街,洋溢著原汁原味的苗家風情。
狹窄巷子的上空,懸著一把把打開的彩色油紙傘,在明媚陽光的透射下,折射出斑斕的彩光。路邊整齊地擺著一排石磨,整條巷子裝扮得既古樸又新潮,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傳統手工業品、農副產品及土特產琳瑯滿目,還有一些非遺的文化體驗,和苗族原生態的歌舞表演。
最令人感懷的當屬古歌堂。堂子面積不大,中間長桌上擺著酒壇,兩邊坐著十幾位演唱者,全為寨中古稀耄耋老人,他們用苗族古語演唱,聲韻渾厚,莊重肅穆,恍如天籟之音。古歌是苗族先民的口傳史詩,是在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演唱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誕生到苗族大遷徙,幾乎涉及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有苗語,卻沒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字,這些古歌能口口相傳千年,又是何等的不易啊!盡管聽不懂老人們在唱些什么,我依然恭敬聆聽著,正聽得入神,一位演唱的長者端了一碗米酒,顫顫巍巍地送至我的嘴邊,我受寵若驚,連聲道謝,為示敬意,將甜甜的米酒一飲而盡。
穿過后巷來到白水河邊,白水河是西江的母親河,流水淙淙,清澈見底,飛架兩岸的風雨橋,如長虹般秀美宏麗,堪稱古寨的一道風景線。過去風雨橋全系木質,后來修建時改用了水泥橋墩。縱觀橋梁,造型獨特,工藝精美,采用鑿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不用一釘一鉚;橋梁中間為多重檐的亭閣式,檐角高翹,繪鳳雕龍,寶頂蓋瓦,置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橋面為長廊式走道,兩旁設有美人靠,以方便行人歇息和避風遮雨。
沿著河岸一路走來,河上共有五座風雨橋,造型各不相同,從1號至5號橋,分別名為“哿嗡僦”“嘎銩僦”“妃喲僦”“乧崠僦”“嗡餸僦”,面對這些橋名,我不識字音亦不懂字義,頗感羞愧臉紅,查閱資料后才明白,橋名的苗語意思是:“龍潭橋”“螃蟹橋”“情人橋”“學子橋”“回龍橋”。
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西江是“蘆笙的故鄉”,千戶苗寨可稱“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寨中有定時的巡街表演,走在前頭的幾位苗家漢子,手捧著足有1米多高的蘆笙,邊走邊吹,搖頭晃腦,怡然自得。身后是兩隊穿著民族盛裝的苗女,發髻上插著一朵大紅花,前胸后背都佩有銀飾,伴隨蘆笙樂曲,亦歌亦舞,銀佩顫動,閃閃發亮,叮當作響,音韻悅耳。我以前見過蘆笙,大多高不過盈尺,西江蘆笙之高大超乎我的想象,聽說還有巨型蘆笙高達三四米,那就是世上最大的樂器了。
古寨的蘆笙場是載歌載舞的集合場所,平闊的地面用青色鵝卵石鑲嵌成銅鼓面的紋飾圖案,歌舞者在場內圍成圓圈,在蘆笙伴奏下跳起轉圈的舞蹈,笙歌鼎沸,環佩叮當,舞步輕盈,神采飛揚,原汁原味的苗舞招來許多游客圍觀。
女同伴看得心熱,意興盎然參與其中,舞蹈動作說來也不難,進三步退一步再轉一個身,一大圈跳下來似乎也算像模像樣,就是差了苗女的那身裝扮。
苗族女人愛美愛打扮,她們身穿繡著民俗圖案、鑲有各種銀飾的民族服裝,頭上有銀帽,頸上有銀項圈,胸前有銀鎖,后背有銀飾,手上有銀鐲,全身銀光閃閃,熠熠生輝。苗族銀飾有60多種,一套完整的銀飾,需要純銀四至五斤。這些傳承千年的苗族服飾,圖案細微精致,深深地烙有民族的歷史印記,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也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絕。
同行女伴為苗家服飾傾倒,借穿了絢麗的服飾拍照,妖嬈曼妙,巧笑倩兮,美美地體驗了一回苗家女人的感覺。
西江的夜景比白天更加迷人。黃昏時分坐上觀光車到了山頂觀景臺,這里居高臨下,可以鳥瞰苗寨全貌。夜幕降臨時,古寨千家燈火逐次點亮,漫山遍野點點閃閃,宛如夜空中滿天星辰,璀璨輝煌,分外壯觀。
最感驚奇的是羊排坡和東引坡兩個村寨的燈光,竟然匯成一對水牛角的圖騰,展現了農耕文化對耕牛的膜拜,不知是偶然天成還是有意為之。
再把目光延至白水河,巍然屹立的風雨橋,被璀璨的燈光渲染得通體金黃,富麗堂皇;橋下清碧的河水,借助了黃色的光輝,漣漪浮動,流金溢彩。如此耀眼奪目的夜景,令人驚艷,迷醉不知歸路!
徒步下山,再次來到白水河畔,這里已成了小吃一條街,熙熙攘攘,一片喧囂。燒烤大排檔香氣四溢,煙霧繚繞,許多游客圍聚一堂,在盡情享受 饕餮 大餐,我被看得眼饞,也用苗味十足的燒烤,把自己撐得胃飽肚圓。
驛站在枕山而筑的悅來客棧,這是有十來個房間的民宿,每個房間剛好可塞得下兩張小床,在這崇山峻嶺中的古寨木屋,睡了一個安穩覺。不知是流水還是鳥鳴,驚醒了我的美夢,翻身起床躡足走出客棧,天剛蒙蒙亮,一輪月亮掛在客棧的檐角。
遙望群山薄霧彌漫,村寨被籠罩在朦朦朧朧的光影里,吊腳樓若隱若現,清晨的古寨就像剛出浴的美人,溫潤如玉,清澈如水, 純凈秀雅,令人心醉神迷。
獨自徜徉山道,濕潤的晨風徐徐而來,深深地吸了一口空氣,帶有幾分花草泥土的芳香,幽涼清新,沁入心脾。四圍出奇的安謐,靜寂得可聽見自己的呼吸聲。遠離喧囂的苗寨,回歸了原本的安靜從容,更顯自然純真,儼然一方世外桃源。
古寨升起了裊裊炊煙,朝暉蕩漾在白水河上,我就要與西江漸行漸遠。這千戶苗寨的驚鴻一瞥,它以美麗回答一切。
發布于 2019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