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背景與研究方案設計(開題報告)
索取號:3101141014-304003-2008-009 徐行中學 閱讀次數:234 發布日期:2008-12-26 12:50:40
優化初中化學作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課題背景與研究方案設計(開題報告)
一、 課題背景
(一)、研究的背景、意義:
對教師來說,布置作業就是檢查教學效果和獲得信息反饋、指導學生的一個重要手段;對學生來說,完成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
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優化化學作業,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等,卻依然關注不夠。現在初中生的化學作業形式呆板,內容枯燥,要求劃一,評價單一,作業量與質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十分明顯的負面效應,它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作業”是一個薄弱環節、一個忽視的環節,多數教師對這一環節重視得不夠,研究得不深。在市教委發布的《上海市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情況的簡要分析報告》顯示,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造成課業負擔重的主要原因是不少教師在布置與處理作業的過程中,常常不自覺地步入”題海”,其結果增加了學生負擔,導致學生厭學。在新一輪的”減負”活動中,市教研室建議,教師要精選課堂訓練及作業,保證訓練與作業內容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要適當采取分層作業的形式,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用;作業形式要多樣,既有書面形式,又有口頭訓練、社會實踐等。
基于此,我們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我們提出了《優化初中化學作業,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從最基本的作業入手,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切實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化學作業“高耗低效”現象,提高作業質量,實現“減負提質”。
(二)、關鍵概念界定:
1、對優化作業的界定。優化作業包括作業布置的量、布置的內容、布置方式、批改的方式、批改的頻率、批語的表達等進行研究。其目的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2、對教學有效性的界定。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 是不是有效教學,其衡量標準應該是 “學生成長”,而這種成長將不單單用成績高低來作為衡量標準。我們所強調的教學有效性必須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其他的主要原因。
(三)、研究現狀的分析:
對于初中化學作業進行研究分析,探索化學作業新思路,在我國目前還不是很多。其他學科的有關資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經驗素材,我們將在此基礎上深入地開展課題研究。還有學校為“二期課改”試點學校,這使課題的研究更有實踐基礎和現實價值。課題成員年輕、富有朝氣,并且實踐在新課程改革一線上,已承擔過區級課題等這些都為課題研究順利、深入地開展提供了保障。
課題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本課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課題組成員能在平時的實踐中,將某些現象、想法、感受及時總結、提煉,并能上升至理論層面,而在這方面,課題實驗人員的理論素養和某些能力還有所欠缺的。
2、學生參差不齊,很難科學地界定作業布置的量、布置的內容是否適合每個學生。這是一個研究的難點。
3、由于課題組成員都比較年輕,工作經驗不夠。教學觀念、實驗能力、研究手段等方面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課題研究基礎:
參考文獻:[1]王磊.初中化學教與學評價的改革重點及其實施策略.化學教育,2002,23(9):27-3
[2]王祖浩.走進課堂--初中化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鐘啟泉,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 勞凱聲.教育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5]中學化學教學參考.西安: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 2001(10)
[6]張詠梅,孟慶茂.表現性評定及其相關問題.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7):9-13
[7]陳琦.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問題(二).中國電大教育,1999:146
二、研究方案設計
(一)、本課題主要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學生作業的數量、時間、評價、作業效果。通過調查了解到教師在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文獻研究法:查閱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并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來研究分析,在具體理論研究的指導下,研究作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實驗法:課題組成員即按照課題研究目標,有計劃地創設條件,設置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以主動引起或改變某些客觀對象,從而分析研究,主動揭示其因果關系。
4、行動研究法:運用具體的思路方法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實踐和研究。
5、個案研究法:通過個案追蹤調查分析,了解作業的方式、效果,便于針對性研究。
(二)、研究主要思路:
1、本課題研究主題及主要目的:
(1)、通過對初中化學作業內容的研究,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促使作業貼近生活,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校所學知識的價值。
(2)、通過對初中化學作業形式的研究,減輕學生學習上過重的負擔,使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從封閉走向開放,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
(3)、通過對初中化學作業評價的研究,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使學生獲得不同的成就感,起到激勵教育的作用。在評價方式上,提倡多元評價,淡化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4)、通過研究,為學校的化學教學、優化化學作業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2、本課題擬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工作:
本課題計劃從作業的形式、內容、評價等幾方面入手研究,并采用以下三中具體措施開展研究工作。
其一、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學生學習化學情況。了解學生對化學的喜歡程度、化學作業的難度、作業量等,為幫助教師改進作業設計、布置、批改、講評以及反饋等問題時提供依據。
其二、進行個案分析。通過與學生的個別交流,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待化學作業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化學作業的有效性。
其三、控制習題的難度,習題難度要分層,體現從簡單到復雜的思路。相似情景的習題、歸納解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重點在對題目的表征,以促進學生對題目的評價和反思。加強學法的指導,即策略性知識的指導。
3、本課題擬從以下三個階段進行研究:
1)、準備階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
主要工作:(1)選題、成立課題組。(2)申報課題。(3)開題論證。(4)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理論、收集信息、借鑒經驗、確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08年1月——2009年3月)
主要工作:(1)2008年1月——6月:
①通過問卷、座談、調研等形式對學生、家長、教師進行調查:a、對現階段化學作業內容、形式和數量的意見;b、對今后化學作業的要求,希望和看法。
②課題組教師以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開放性作業、合作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探究性作業設計研究的要求,以某個知識點、以某單元內容、以某類型知識開展一種或幾種優化課內作業設計或優化課外作業設計的研究,并寫出研究課例及階段小結,課題組進行階段研究總結,寫出中期研究報告。
(2)2008年7月~2009年3月。
在總結前期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組織對教材的系統的作業設計研究,并對研究結果進行整理歸納。要求課題組教師每人上一節優化課內作業設計的匯報課,并寫出教案或案例。課題組作好教學錄像,寫出階段小結。
(3)在實施過程中,每月(特殊情況除外)組織一次課題組教師交流作業設計的信息,調整實地方案,并聘請專家指導。
3)、總結階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
主要工作:(1)收集整理各種原始資料,匯編成冊。(2)教師撰寫研究論文,并匯編成冊。(3)進行研究總結,撰寫課題結題報告。(4)申請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