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影視圈里賺錢最好的那一批,永遠不是演技最好的那一批。
自從“流量”這個詞借著小鮮肉們出圈,市場和投資方在評價一個演員身價的多少時,“演技”早就排到了食物鏈底端。
盡管我們已經見過太多“菜得摳腳”的演技,但他們照樣拿著普通人一輩子掙不到的年薪。
沒錯,這就是資本最喜歡,而老戲骨們卻最反感的流量“演員”。
作為觀眾,我們頂多看到他們在銀幕上略顯尷尬的演技,但對于老一輩演員來說,跟他們搭戲卻是一輩子不想再有的體驗。
我們熟知的多位老戲骨,都曾經被小鮮肉們“逼瘋”過。
2017年,曾有檔網綜叫《超次元偶像》,節目組請何冰來給一眾“小鮮肉”指導演技。
有場戲,何冰給一位小鮮肉指導數次,對方仍未領悟。
何冰絲毫沒留情面:“這能看見你演什么啊?”
當然,他情急之下爆出口的某個字,自然被節目組嗶掉了。
著急上火的可不止何冰一個。
去年,上海電視節的論壇上,“老戲骨”王勁松公開怒斥某些年輕演員不專業。對以背熟練背臺詞為炫耀點的后輩,王叔耿直怒罵其“不要臉”。
其實,對于臺詞這件事,何冰老師也曾直截了當得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一向和藹可親的李雪健老師,講到小鮮肉們不背臺詞說123456的時候,也義憤填膺,大罵“可恥”。
濮存昕更是諷刺:人家孩子玩兒呢。
言下之意,小鮮肉們根本沒把“演戲”當做一種職業。
無怪乎這些平時德高望重的老戲骨爆粗口,對他們來說,背臺詞是演員最基本的職業素養,就跟學生會寫字一樣。
但對這些小鮮肉來說,卻成了被表揚的資本,成了敬業的代名詞,真是貽笑大方。
除了背臺詞,小鮮肉這個演員群體里的奇葩事,多得數都數不過來。
最先被逼瘋的,是張光北。
說到老戲骨們的名字,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但提起他們的角色,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吧——
《亮劍》里的楚云飛;
最經典版本《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呂奉先。
有次拍戲,張光北和一個小鮮肉搭戲,他萬萬沒想到,在開機儀式上跟那個小鮮肉見了一次面之后,就再也沒見過真人了。
后來拍著拍著張老師才發現,這個演員基本不露面,九成的戲都是替身完成的,他的替身團隊達到了30人!
演著演著,更加奇葩的事情出現了。
拍了好幾天,張光北覺得替身的演技比小鮮肉還好,就提議導演把小鮮肉換掉。
可能是聽到了口風,有天小鮮肉終于露面,不過70多場1天拍完,還一句詞沒記住,嘴里都是123456。
張光北大為光火,再次提議導演換人,導演也無奈:他太貴了,一天100萬。
同樣火自《亮劍》,李幼斌也碰到過類似的事。
而且“12345678”這種數字先生和數字小姐,在圈內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當他們用“打馬虎眼”對待職業素養的時候,職業觀自然也就出了問題了。
前不久很火的話題叫“演員是高危職業”。
袁弘,黃磊,楊樂樂……一眾明星都發表觀點,稱演員工作時間沒有保障,沒有基本的休息權。
呵呵了,就算演員是高危職業吧,那做事總得有點敬業精神吧。
小鮮肉們一邊鼓吹著“高危”,一邊把擦破點皮起的早睡得晚當做“敬業”的表現,鬧呢。
他們不僅不敬業,而且為了撈錢昏招頻出,不是念123456,就是替身成群,有的甚至還往老演員背上貼臺詞。
陳道明就曾怒批這種職業觀。
毫無疑問,“你工作是怎么做的”、“你是不是對得起觀眾”,才是評價演員敬業的標準。
成龍大哥可以說自己敬業,因為職業生涯到今天,他的演員職業才是真正的高危職業。
不知道與死神擦肩多少次,才換來今天的國際地位,面對“敬業”的小鮮肉們,成龍大哥也沒好氣:你們不過是來片場喘喘氣而已。
而手破了,摔傷了,夏天沒空調,冬天穿單衣,不都是演員應該做的嗎?
可事實是,那些從70、80年代打拼到現在的老戲骨,那些創造了諸多經典角色的知名表演藝術家們,不得不見證如今影視圈這種“畸形”的現狀。
作為觀眾不禁要問,為什么中國影視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
第一,要怪資本,說白了就是錢。
資本和流量的大潮之下,演技派溫飽堪憂,賣臉的卻賺得盆滿缽滿。
靠《隱秘的角落》大火的老戲骨張頌文,拍完電視,又回去租房了。
他今年43歲,還在租房子住。
從業20年,演技精湛,月薪2萬……
而小鮮肉和流量明星們的片酬,卻天價頻出。
去年,一線女明星最高的片酬9500萬,男明星1.2億。
我們算一個人人都會算的帳,不按最高的算,一線男女流量的市場均價大概一集200萬,平均30集,6000萬。
按他們的檔期和一年在影視劇中出現的頻率,一年拍3-4部沒什么問題,也就是稅前收入至少有上億人民幣。
面對每小時巨額的收入,你會花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去背臺詞嗎?會花時間去打磨演技嗎?哪怕雇30個替身,也比自己花時間出演劃算吧?
果然貪婪是人類的本性。
說一個關于唐國強的趣事。
老版本《三國》中,唐國強飾演諸葛亮。
拍戲之前籌備的那個年代,唐國強其實也算是小鮮肉級別的。
他拿到劇本,回家推掉了所有的戲,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把三國之前的歷史典籍都研究了一遍,甚至包括《本草綱目》。
然后狂練書法,就是為了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狀態。
果然,拍完第一段,導演說,只有你是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
放在今天,哪個小鮮肉會花三年時間去琢磨一部戲?
第二,要怪觀眾。
王剛說得好:
演技好有什么用?有應援團嗎?有見面會嗎?有人在臥室上,貼上你的照片嗎?
當流量明星年入過億,老戲骨幾近凋零,沒有一位觀眾是無辜的。
唯顏值論,唯流量論的觀影習慣,導致我們的影視作品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殘次產品。
賣得不好,只要請倆流量,就有人買單,這可不畸形嘛。
只要取悅觀眾,名利、資源、人脈都有了,即便演技是個渣,抵不過觀眾喜歡看,誰都沒辦法。
如今這種現狀,或多或少也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孤傲的老戲骨無人喝彩,輕浮的小鮮肉看客盈門。
不是每個人都能稱得上是“演員”,也不是這個時代容不下小鮮肉。
而是小鮮肉們腳下的路,早就變成了歧途。
唯有每個觀眾都關注演技,抵制殘次影視作品,重品質,輕流量,中國影視才能健康發展。
這或許是中國影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資本和市場轉變必須經歷的陣痛。
希望以后的中國影視圈,能像80年代那樣百花齊放,希望如今這些市場畸形,早日被規范和整治。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