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伴有高血壓,其實就是兩個不同的病名,都是“痰”堵住了
現在的病名都是根據癥狀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稱,而中醫則是根據病機來稱謂,所以有很多病在中醫看來其實就是一種病機,“三高”就有很多是相同的證型。
去年有個女性患者,自述35歲起身體發胖,41歲起得高脂血癥,45歲絕經,同年患上高血壓病。二病均用西藥治療,血壓控制平衡,但降血脂藥因胃腸不適而停服,血脂指標差。
來診的時候,她帶著疑問說:“大夫,現在“三高”的人都吃西藥控制,為什么我吃著吃著胃不好了呢?到底應不應該吃呢?”
我說:“這個都是看個人的情況,西藥比較方便也能夠控制,但是不能根治要終生服藥,其實藥的副作用說明上已經寫的很清楚了”
她又問道:“那中醫是怎么診治的?能治好嗎?我聽別人說你都治了好些“三高”患者了”
我說:“中醫理論上是能夠診治“三高”的,當然了我也不能百分百保證,但確實治愈過一些,主要看具體的病癥和病機,當然了看中醫不用擔心脾胃的問題”
她想了想說:“你也幫我看看吧,總比一輩子吃西藥強,以我的身體情況估計“三高”沒把我怎么樣,胃就先倒了”
我看她形體肥胖于是說:“那你說說你現在的具體情況”
她說:“我主要就是高血壓150/100mmHg,高血脂,血膽固醇:8.03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26毫摩爾/升、甘油三酯:2.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81毫摩爾/升”
聽完她說的數據之后,我說:“這些可以作為參考,你要說一下你現在都有哪些具體的癥狀?”
她想了想說:“早上起來感覺頭暈,眼睛有點浮腫,白天困晚上又睡不著,老感覺身體沉重,晚上的時候經常腿腫尤其是吃完飯后。”
我查其舌質胖淡紫有齒印,舌下靜脈淡紫,脈沉弦無力,雙尺極弱,于是問道:“平時吃飯怎么樣?會口干嗎?喜歡喝熱水還是冷水?”
她說:“我胃口很好,比較喜歡吃肉幾乎每餐都有,會經常感到口干,比較喜歡喝熱水”
四診合參,仔細思考之后,方擬: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生黃芪、黨參、當歸、陳皮、炒白術、柴胡、當歸、升麻、桂枝、澤瀉、豬苓、茯苓、生山楂、薤白
患者看完方子之后說:“大夫,雖然我看不懂方子,但是我相信你,之前我去看中醫,一般就是三五分鐘方子都開好了,你光問診就用10分鐘左右,這么詳細的問診,怪不得大家對你的評價都很好”
我說:“每一個來找我的患者都是對我的信任,都是懷著期待和希望找我的,作為一個醫者從責任上要嚴格對待,從感性上我更要盡心盡責”
復診的時候,患者說:“大夫,我現在白天乏力和怕冷的情況好了很多,水腫的情況也基本上消失了,血壓值穩定在145/96mmHg左右”
之后又在上方的基礎上加減施治3個月,四診的時候,患者諸癥皆消,體重共減5斤左右,去醫院檢查血膽固醇(TC)5.9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02毫摩爾/升、甘油三酯(TG)1.7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6毫摩爾/升;血壓130/80mmHg
那么這個方子是怎么治好患者的高血脂和高血壓的呢?這還得從患者的病機說起
在診斷的時候,通過四診合參,辯證患者病機為:脾陽虧虛,痰濕瘀滯?;颊唠m然胃口正常,但脾虛不能正常運轉,吃進去的水谷不能被轉化為水谷精微,所以四肢乏力精神疲憊。
脾虛水液輸布失常,所以晨起眼重,晚上腿腫,飯后脾胃負擔加重,水腫更甚。脾虛濕盛,聚而為痰,淤堵在身體的血脈之中,就變成了高血脂。
血脈淤阻,血氣不能正常通行,但身體四肢百骸仍需要氣血濡養,就像我們澆水一樣,管子淤堵的時候,我們為了能夠在相同的時間里得到充足的水,就會通過加壓的方式,人體也是一樣的,所以就變成了高血壓。
經常我看到有人問為什么很多醫生治療“三高”的效果不好?
我覺得這是因為沒有傳統的中醫思維方式,受西醫思維的影響很大??吹窖獕焊呔投⒅獕翰环?,所有的診斷結果都是以血壓值為標準,這用中醫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西醫,有是病用是藥,千人一方,基本沒有差異,講究的是辨病論治。
中醫講究有是證用是藥,因證而異,即使同為便秘,也會分別治療,一人一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一直有人孜孜以求致力于研究,治療某某病的特效方、特效藥,試圖以一方一藥包治某某病,其實從根本上,就未明白中醫治病的辨證原則。
我的目的,是想說明,同病異治的重要性,提示大家不要盲目的套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