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把這個放在第一個? 人是追求意義的生物,堅持做一件事肯定有其特殊的意義,比如學習,你為什么學習?如果你只是看到別人學習而學習,那你一定堅持不下來。這些高效學習的方法,哪一個都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想要一蹴而就,那就太天真了。
所以,做事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why ) , 然后是怎樣做成這件事( how) , 最后是具體的做什么(what) ,這是由內到外,從思維到行動的過程。這個思維,不僅能幫助你堅持學習,還能幫你看清問題的本質,思考問題不會浮于表面。
很多人總喜歡死記硬背, 簡單粗暴,這種方法雖然當時記住了,可過了-段時間,很快又會忘記。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把碎片化的信息打包成組塊,理解力就像強力膠,可以把基礎的信息聯系在一起。
光理解還不行,還要獲取宏觀圖景,所以預習和預讀很有必要,這樣可以在大腦內構建知識框架,還能找到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剩下的就是填充細節,就像拼圖-樣,哪怕還剩最后幾塊“碎片” 沒有拼好,也不影響宏觀圖景的整體。
人的大腦有兩種思考方式,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下,注意力高度集中,人在學習或者工作時,就是專注模式在起作用。人在思考問題時,必須調動全部注意力,這是很消耗精力的,這時如果還要堅持學習, 效率會很低下。所以每隔-段時間,就必須休息。
發散模式下,容納了廣闊的視野,雖然無法專注解決某個具體問題,但對于我們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非常有幫助,這種思維方式,更容易產生想法,離答案更近。
另外,人在專注模式下,容易陷入思維定式,即大腦中已有的想法,會阻礙我們學習接受新的知識,這也是為什么數學和科學知識很難對付的原因。這時候切換到發散模式就很有必要了, 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如果能夠熟練的切換兩種發散模式,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切換到發散模式的方法:散步、洗澡、聽歌、運動、睡覺等。
有時候,總會覺得自己沒有動力,什么都不想做,這時心理對照的方法就很有用。
把自己的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寫下來,時常看看,并在腦海中想象目標實現的場景,大腦是追求一致性和完整性的,當潛意識發現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落差后,會想盡-一切辦法把差距縮小。
其實,只要你明確了目標,你就一直能保持學習的動力。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都沒有明確的目標,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我會在文末說明。
很多人復習時,直接攤開書本,被動的看著以前重復的內容,或者看一下解題方法 ,就以為自己掌握了,但真正到了測驗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這其實是能力錯覺。
只有理解了概念,將知識組塊,穩定神經連接,才是最靠譜的學習方式。如何破解能力錯覺呢,可以用以下兩個方法:
學習完一個章節,合上書本,回想書中的主要內容,在回想的過程中,大腦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并將知識打包組塊。回想,是學好知識的關鍵方法之-。
另外,盡量在不同的地方回想,因為人在熟悉的環境當中,對記憶有暗示作用,排除環境的暗示作用,會讓你掌握的知識更加牢固。
學習知識,不要安排的太集中,這可能會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另外,也要給自己一點時間緩沖,如果一直高強度學習,學習效果反而低下。
就像體育運動那樣,運動員不可能一直在高強度訓練,適當停下來休息反而能強化運動效果,學習同樣是這個道理。
這點非常重要!這點非常重要!這點非常重要!
很多人喜歡開夜車,晚上學習到很晚,早上又要很早起床,如果睡眠質量不能保證,即使再努力,效率也非常低。
人在清醒的時候,大腦里面會產生有毒物質,睡眠狀態下,腦細胞會收縮,細胞間隙變大,腦脊液從中流過并清洗掉毒素。缺乏睡眠時,會覺得腦袋反應遲鈍,不夠靈光,就是因為這些有毒物質的原因。
另外,睡眠狀態下,大腦開啟了發散模式,人的各個腦區更容易聯通,快速交換信息,從而更容易找到問題的答案。睡眠還能提高記憶能力,鞏固神經模型,提高人解決問題、理解知識的能力。
所以,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特別是在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