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12:13
◎本報記者駱耀明
通訊員余德鴻
8月的新沂,熱浪襲人。在新沂市草橋鎮十里生態長廊農業產業園區恒豐鮮切花合作社生產基地,記者看到另外一番景象:合作社的理事長胡晴正帶領花農在含苞待放的菊花種植大棚里采摘菊花,悅耳的知了聲和清脆的笑聲交織在一起,一片迷人的豐收場景。
據了解,新沂市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紐帶,連續2年對新沂市恒豐鮮切花合作社進行扶持,總投資300多萬元,其中財政投資170萬元。這種以“扶”出效益、“扶”出品牌、“扶”出國門的“三扶”模式,最大限度地放大了財政資金幫扶效應,讓這朵走出國門的“致富花”更好地走進百姓家,成為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創業之路坎坷曲折
2008年,胡晴和愛人開始種菊花,2010年成立了恒豐鮮切花合作社,帶領著周邊花農一起種起了菊花。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田間管理技術,剛開始,他們種植的菊花卻未能讓客商滿意。“10多畝地,10多個大棚,3萬多枝菊花,都不符合標準,虧損十分嚴重,一下子幾乎賠光了家里的積蓄。”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胡晴仍心有余悸。
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他們四處學習,還邀請到南京農業大學的花卉專家陳發棣教授前來“開處方”,同時還把專家請進基地進行長期指導。經過不斷地學習、實驗和探索,胡晴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科學種植技術,目前他們的菊花栽植技術在蘇北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2012年,國內外菊花市場有了轉機,于是,胡晴決定轉型做鮮切菊出口,主攻韓國和日本市場。然而,與國內菊花相比,出口菊花對品質的標準更高,對菊花栽培的技術要求也更嚴。“由于資金困難,不能建設現代化的種植設施,經過多次試驗,即使有了過硬的種植技術,我們種植的鮮切花仍很難滿足出口的要求。”胡晴說。“正當我們不知何去何從時,新沂市農開局領導來到了合作社,帶來了好政策,將合作社列為2013-2014年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項目重點扶持對象,解決了當時最大的困難,幫我們修建了1萬平方米的連棟溫室大棚,完善了基地內基礎配套設施,再次激發了我們繼續創業的激情,才有了今天的成功,預計今年至少能創外匯100多萬美元。”
科技元素提升品質
在胡晴生產基地內的連棟大棚里到處散發著科技氣息,尚未采摘的菊花被準確地定位在一個個小小的方格子里,一壟一壟,整整齊齊,每株菊花高度都十分相當;在每壟菊花的旁邊還都有一個固定的鐵架,菊花下面布滿了滴管管道;大棚頂整齊地布滿遮黑布,掛滿了補光燈。
“鐵架是為了保證菊花不長彎,保證形態的筆直和優雅;定位格則是為了保證菊花能統一標準,方便我們統計數量;除了定位格和鐵架外,還有植物補光燈,主要是利用控制光源技術控制好菊花的長勢;這個自動打開收縮的遮黑布主要作用就是控制花期。”胡晴介紹說。由于完善的菊花種植基礎設施和科學的種植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出口菊花的品質,為提高出口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合作社長足發展。
走出國門開辟致富路
胡晴種植的鮮切菊品質優良,恒溫保存包裝運輸時間可以達到50天左右,而一般的保存期只有25天,因而備受韓國和日本菊花市場的青睞,每年都供不應求。據了解,在國內一株鮮切菊只是1元左右,而在韓國和日本市場上一株可以賣到3元左右,訂單市場穩定,并且利潤可觀。胡晴說:“以前剛種植菊花時我們要親自到外面推銷,現在基本都是采購商主動找上門,新沂切菊花已經逐步形成特優農產品的品牌。”
記者了解到,恒豐鮮切花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積極引導周邊農戶通過入股來基地創業,同時與農民簽訂菊花收購協議,保障花農種植菊花的銷路。古墩村的韓亞就是入股基地的農戶之一。他說:“以前土地用來種蔥種番薯,一年收入3000元左右,現在一年保底就有2.1萬元,翻了7倍。”
目前,胡晴擁有菊花種植面積達600多畝,年產切菊約600萬枝,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其中出口外匯100多萬元美元,成為蘇北規模最大、出口率最高的菊花種植示范基地,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等國家。返回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