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哲學向來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個是作為部門哲學、哲學的分支學科、哲學關注的特殊領域,另一個是作為一種新的哲學傳統、哲學視角、哲學眼光。前者從屬于一種或幾種哲學傳統和哲學綱領,后者本身就是一種哲學綱領。作為哲學綱領的技術哲學往往具有原創性和革命性,作為部門哲學的技術哲學則相對比較平庸,往往從屬于某種既有的哲學傳統,在這個哲學綱領指導下做具體工作,拓展領域、解決難題,屬于科學哲學家庫恩所謂的"常規活動"。
技術樂觀主義是一種對技術的社會價值及其發展前景持樂觀或肯定態度的社會思潮。19世紀末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先后完成了產業革命,技術的社會功能日益明顯,技術樂觀主義思潮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新技術革命得到長足發展,西方經濟空前興盛,于是更多的社會學家開始接受技術樂觀主義。美國貝爾的后丁《工業社會的到來》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日本的松田米津的《信息社會》都是當代技術樂觀主義的代人物的著作。
美國貝爾自己的著作中對當代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變化作了十分樂觀的分析;對信思社會、信息經濟的預測和研究均有重要意義技術樂觀主義者認為技術發辰可以決定人類命運;人類借助技術能夠解決現存的社會問題并能最終成為世界的主宰,但是,技術樂觀主義忽視社會因素對技術發展的制約作用,否定或輕視技術變化的人為因素以及技術發展的自然制約因素,是典型的技術決定論思潮。
技術悲觀主義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技術觀,自始至終都存在于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之中,只不過由于人們的觀察角度不同、生活體驗不同、價值追求不同,而對技術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現不同.其極端表現便是徹底否定技術的作用,主張放棄技術,遠離現代文明,退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
技術悲觀主義,作為一種人類的心理傾向,它是根植于人的潛意識深層的一種憂患意識;作為一種理性存在,它是一種否定性的思維方式;作為一種方法,它是技術理性批判的一種表現形式;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它是技術兩重性內在矛盾的外部表現.
技術悲觀主義的合理性,筆者認為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可借鑒之處:第一,技術悲觀主義反映了主體的能動性、批判性和建構性.第二,技術悲觀主義揭示了技術化社會的內在缺陷.第三,技術悲觀主義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