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好習慣,好人生
在立師德塑師表強師能青年教師能力提升培訓會上的發言
江橋鎮中心學校:臧雨川
長江后浪推前浪。近幾年,一大批新教師來到江橋,你們懷著期待與欣喜,信心滿滿。但是走上講臺后,卻常常面對以下挑戰:
一、能夠把知識講清楚但教不會。
剛剛離開大學校園走進中小學校園的新教師,一般情況下學科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特別是在做題方面,思路敏捷遠超過老教師。能夠把知識講清楚,講起來頭頭是道,但學生未必能夠聽懂。主要原因在于你們學科知識豐富,但學科教學知識欠缺。一是不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主要是過高的估計學生的掌握能力,用大學生的高度給學生講課;二是不善用教學方法;三是缺少愛心和耐心。個別新教師后天封閉,導致“知識缺陷”明顯,所以要經常參加教育系統的繼續教育學習培訓,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部分教師對學習培訓反感,不愿意學習專家學者的先進教育理念,尤其是部分教師由于知識能力水平層次低難以理解,而以各種方式敷衍應對,戲稱專家為“磚家”、“叫獸”。其實,參加完每一次的培訓后你會發現:值得你學習的教師,值得你學習的經驗很多很多。
二、能夠和學生交朋友但管不住。
新教師具有的年齡上的優勢讓他們能夠迅速和學生打成一片、交上朋友。有人利用這一優勢開創了課堂管理和班級管理新局面,但也有不少的新教師因此陷入管理的困境。課下親如兄弟,課上一團混亂。原因在于新教師不能很好的把握師生關系的度。師生關系的親密程度需要維系在一個恰當的程度,真誠是基礎,但規矩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平時嘻嘻哈哈,原則、規矩面前,必須守住底線,在班規面前更要守住底線,一視同仁。課前預習的規矩,課前提問的規矩(教學過程中,你會發現:三次不提問,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生就不會完成),新課后總結本節知識點的規矩,課后作業的規矩。這些規矩每節課都要堅持,守住底線,長久自然形成習慣。
三、知道事件如何處理但用不好。
新教師不缺乏處理問題的辦法、原則等理論知識,但你們無法在具體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特別是在突發事件面前,往往表現得手忙腳亂、漏洞百出。原因很簡單,經驗不足而已,加之急于求成,更加讓自己被動。
知識教不會、課堂管不住、理論用不好,是新教師面臨的三大挑戰。那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學習加實踐,養成好習慣,開展有效教學。
一.教學目標有效——科學簡明。如果教學目標高、多、空,顯然是難以完成的,只有明確、具體、科學、簡明、切實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才會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容量有效——適量適度。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比如,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練習次數、時限的控制,哪些教材可以少講精練,哪些內容可以機動處理等等,這些老師都要考慮周到,不能隨心所欲、盲目施教,應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練不過,學不厭。
三.訓練定點有效——突出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先講什么,后講什么,重點講解、示范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應心中有數。如果教師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全面開花,根本不可能。教學重點突不破,教學難點攻不下,那么教學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教學方式有效——選擇恰當。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學校條件及學生等情況,科學、靈活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學科教學切忌“一刀切”、“大鍋煮”,只注重理論調子,不考慮當前實際。實踐證明,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學方法貼切,才能讓學生有趣、有獲,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有效——充分展開。教學效果來源于教學過程。一節優質課,在組織教學、傳授知識和能力、學生練習、探討交流等方面,教師既有“定向目標”,也應有“拓展思考”。教學各環節,教師應善于洞察學生而“適時展開,深度挖掘,見好就收”,做到“活而不亂”、“導而不煩”、“學而不厭”、“樂而不縱”。
六.教學時間有效——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師在備課時都應預計。一般來說,教材知識點、教學重難點、學生練習占用的時間較多。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因此,我們應該在有限的課堂內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七.全體學生有效——都有收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在實際教學中,切忌只重優生,歧視后進生,偏愛對優生的教育,放松對后進生的管理與指導。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受教育者都受益,讓每個孩子都有收獲、都有發展。
有效教學是對教師層面的要求,學生層面我們應該重視什么?——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好習慣,好人生。
美國一個叫保羅麥亞的企業家,講過一個故事:力大無比的大象,當它在表演雜技時,卻被安靜地拴在一個小木樁上,因為它還是年幼無力的小象時,就被沉重的鐵鏈拴在木樁上,無論如何也無法掙脫。當習慣成為自然時,小象長成了大象,只要被拴在木樁上,就不再輕舉妄動,這就是從小形成的習慣與定勢。
大象心中的木樁的故事深刻地說明:最初的教育與灌輸所形成的印象、觀念,對人的一生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巨大的威力,會起到恒久的影響與作用。所以教孩子“做人”,應該從小引導他們具備以下美德:
1、要學會寬容與尊重。2、要信奉正直與誠實。3、要心懷感恩之心。4、要樂觀與自信。5、要敢于承擔責任。6、要能夠自立勤儉。
對于做事,要從小鍛煉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
1、要善于規劃人生。2、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3、要學會與人交流合作。4、要樂于終生學習。5、要勇于創造和進取。6,要惜時和守時。7、要學會享受工作與生活。
教育歸根結底是培養好習慣。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以學習為中心,培養十二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就輝煌人生。
一、記憶習慣。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這里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通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二、演講習慣。讓學生學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三、讀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鐘,有好處,學生這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的,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四、寫的習慣。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老師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思想,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品質,看日記能夠看出老師的水平,更能看出學生的水平,一分鐘、三五十個字,堅持住、寫下去,這就是決心。魏書生二十年不批改學生作業,但他說一句話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記。
五、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后進生毛病都出在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著走,而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同學們定計劃的習慣。
六、預習習慣。請老師們把講的時間讓出一部分,還給學生,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泰來縣很早就要求老師講課別超過20分鐘。江蘇洋思中學“只講四分鐘”,后進生明顯進步,秘訣就是預習、自己學的習慣。反之,不讓學生自己學,最簡單的事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這樣難以培養出好學生。魏書生從1979年開始,開學第一天就把新教材的期末試題發給大家。這樣做就是要學生會預習。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所以各位老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七、適應老師的習慣。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一方面我們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師的能力水平,適應學生;一方面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一個適應學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八、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這也是非常要緊的一個習慣。魏書生抓學生習慣基本就這么抓。尖子學生做尖子的事,后進學生別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你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成,低不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永不言敗。
九、自己留作業的習慣。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師要和學生商量,讓學生做到腳踏實地、學有所得。教育局規定對學生實行量化作業,它的落實,一靠檢查,二靠老師良心,老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才能適應教育。
十、整理錯題集的習慣。每次考試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學生,如何整理錯題?扔掉的分數就不要了,這次30分,下次40分,這就是偉大的成績。找到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提高的辦法。整理錯題集是很多學生公認的好習慣。
十一、出考試題的習慣。學生應該覺得考試不神秘。小學生應該會編寫試題,初中學生會出中考試題。
十二、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學生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這些習慣呢?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有六大步驟。
一.要認識習慣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多種方式來進行,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二.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適當的行為規范。訂家規,訂班規,制定習慣培養目標,一定要發動學生和父母老師都參與。要讓孩子自己說:習慣這么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什么習慣。要一個一個地確定培養目標,甚至兩個月培養一個新習慣,這都很好。
三.進行形象感人的榜樣教育。用各種教育行動進行榜樣教育,各種各樣的杰出人物都有好習慣。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很守時,他怎么守時?他的表都是撥快10鐘的。
四.持之以恒地練習。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大家可以嘗試,但是有一條是必須做的,一個習慣的出現一定要訓練一個月以上。但是這訓練不是天天正步走,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等等,這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五.及時而科學地評估引導。要表揚,用各種方式表揚和引導,對孩子一定要及時地表揚。
六.創造好環境,培養好風氣。誰出現了好的行為,在家里和學校里就會得到鼓勵、支持、欣賞;誰有不良的行為出現了,大家就會鄙視、反對,這對一個人好習慣的養成是非常有作用的。
蒙臺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弊鳛榻處?,我們的使命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用心靈喚醒心靈,用熱情點燃熱情,用智慧啟迪智慧,用生命滋養生命。教育就是習慣培養:所以說“好習慣,好人生?!?/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