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人看待西周王朝乃至整個周朝的衰敗,無疑會產生這樣的印象:那就是周朝推行分封制度,不斷把天子的土地分封出去,這導致天子直接掌握的資源不斷縮水,最終必然導致天子暗弱。
而更讓后世的人感到費解的是:周武王、姜太公乃至周公這些睿智的人,居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其實,個人認為,西周的分封制,在初期,積極意義很大。只不過,到了西周中期以后,局勢已經是西周朝廷無法控制的了。
1、西周危機
西周滅商,其實是一次險勝:當時商朝主力在東征。而商朝對周邊部族的虐殺,也迫使很多部落對商朝仇深似海。作為商朝的方國周國,很好的利用了這些部族的仇商情緒,利用商朝軍隊主力不在的機會,突襲商朝。商朝猝不及防,陷入崩潰。商朝滅亡。隨后,在各部落的推舉下,周國君主周武王得以成為新的天下共主——周天子。
此時的武王天子,在滅商后不得不考慮善后問題:第一,是商朝殘余勢力如果得到整合,必然危害到周朝。二來,周武王也擔心其他部族會在將來有一天,推翻周朝。
因此周武王和周公等人,不得不考慮到如何處理這些問題。而分封制,無疑可以解決這些危機——即,通過分封的手段,分散商朝百姓。這樣,可以轉嫁商朝百姓對周朝的壓力;此外,將功臣、宗室分封到其他部落當諸侯,而分封的過程就是個征服的過程。這也可以保證讓這些不靠譜的外人,變成自己人。
因此,從西周初年的局勢來看,西周通過分封制,緩解了統治危機。
2、諸侯的做大
其實早在西周中期開始,西周就面對統治危機:即諸侯對天子的號令,開始陽奉陰違。畢竟,諸如齊國這些諸侯,此時已經完成了對封地上的原始部族的馴服,并將其轉化成了自身的力量。有了力量支持,漸漸地,這些勢力較大的諸侯對天子自然也不那么言聽計從。而從西周中期,齊國君主不來朝拜周天子,周天子需要用誆騙手段來對付齊國君主來看,說明此時的西周,討伐較大的諸侯,已經較為吃力了。
而分封制度在西周中期,也已經推行了百余年。而遵循祖先的法度也是西周的立國理念。這導致分封制和西周的立國理念綁在了一起——即便是周天子意識到繼續分封下去,西周會陷入十分極端的危機,也不得不繼續分封下去。
因此對于西周宗室來說,分封制也是對多數宗室有利的:畢竟,只要分封制度在,每個宗室子弟都能當個諸侯或者卿大夫。但如果沒了分封制,自己的利益可要實實在在受損。因此假設哪個周天子真敢去推翻分封制,只怕首先起來討伐自己的,是西周的宗室子弟——而且,討伐理由名正言順:天子違反了祖宗家法。
因此西周天子只好不斷繼續分封下去。
3、東周的滅亡
西周的滅亡,本質上是天子勢力暗弱,最終,被諸侯推翻的故事。東周的本質,則是在一些大諸侯的支持下,繼續維持周朝名義的空架子朝廷。
對于東周天子來說,是否繼續推行分封制已經是身不由己的事情了。畢竟,現在東周能保證讓諸侯還給面子的唯一法寶就是祖宗規矩——諸侯的祖宗都尊重周天子。所以諸侯也該尊重周天子。而周天子如果壞了祖宗的規矩,那么,諸侯也沒必要繼續給天子面子。
所以東周開國后,本來土地已經沒多少的天子,還得繼續分封。最終,到了東周后期,周天子已經寸土皆無。甚至東周末代天子周赧王,自己還要寄居在諸侯地盤上討生活。這種寸土皆無但卻是正統天子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空前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