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論起宦官弄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莫過于東漢、中晚唐以及明朝。不過,唐朝的宦官可以廢立皇帝,明朝的宦官卻無法實現這一“成就”,這其中原因何在?
個人認為:
1、唐朝特點
唐朝安史之亂,起源于唐玄宗在位后期,歷經唐肅宗期間,最終在唐代宗在位初年才得以彈壓。不過,唐朝的代宗朝廷雖然彈壓了安史之亂,但是,安史之亂留下來的后遺癥卻還存在:比如河東的藩鎮(zhèn),依舊對朝廷有不臣之心,而代宗朝廷無法除惡務盡。所以,唐朝朝廷需要防止河東節(jié)度使上演第二次安史之亂。
于是唐朝皇帝成立了一支新的軍隊:神策軍。而到了唐德宗在位時期,唐德宗認為自己能信任的群體就是宦官,于是,唐德宗把神策軍的兵權交給了宦官。
事實上唐德宗的理解不能算錯誤。畢竟,宦官弄權再猖獗,其根本也是大唐李家的許可。大唐李家是宦官集團的根本,大唐李家沒了,這宦官集團想在新朝廷繼續(xù)弄權,怕是做夢(事實上唐朝滅亡后,五代后梁就沒有宦官弄權)。
唐德宗時代開始,宦官掌管神策軍。而唐朝的宦官也趁機發(fā)展了宦官集團,導致神策軍的軍權被牢牢掌握在宦官集團手里。這種掌握軍權的宦官集團經過幾代傳承,形成一個盤根錯節(jié)的利益集團。大唐天子和唐朝的文武百官對于宦官集團也束手無策。甚至宦官集團倚仗神策軍的力量,還曾多次廢立皇帝。
這就是唐朝宦官弄權的真相。事實上,唐朝的宦官集團,本身也是橫跨軍政兩界的:比如有的宦官頭目既有軍中職務也有大臣職務,唐朝的宦官集團,其實是一個特殊的官僚集團。
2、明朝特點
明朝從朱元璋時代,就登上了君主專制的巔峰。朱元璋根據前朝得失,開創(chuàng)了皇帝兼任宰相模式的同時,還禁止宦官干政。之后的明朝帝王雖然也曾重用宦官,但是這種重用,本質上不過是給皇帝跑腿而已:太監(jiān)既不能在明軍里面擔任軍官職務,也不能在朝廷里擔任大臣。
尤其是太監(jiān)不能擔任明軍軍官,不能掌握明朝兵權,就導致了明朝的宦官做不到唐朝的成就。
畢竟,沒有軍政大權支持,一群給皇帝跑腿的宦官想對抗皇帝、對抗朝廷,這無疑是癡人說夢。
至于形成宦官集團,更沒有那個時間:比如劉瑾弄權,其實也就四年時間;魏忠賢弄權,也不過是在天啟帝在位的六年時間。而隨著皇帝不想繼續(xù)再讓宦官弄權,那么,任憑宦官權勢熏天,也會因為缺乏根基,而被皇帝輕松鏟除:畢竟,明朝宦官充其量就是給皇帝跑腿和辦事的,沒了皇帝支持,這些宦官自然也折騰不出任何浪花。
所以,當正德帝不想讓劉瑾繼續(xù)逍遙的時候,劉瑾的小團體一夜間覆滅;而天啟帝一死,魏忠賢失去了靠山,面對崇禎帝的打擊,魏忠賢只能束手就擒。
清軍入關以后,清朝順治帝在明朝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版。順治帝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限制了宦官的權限。于是,雖然清朝有安德海(同治朝)、李蓮英(光緒朝)、小德張(宣統(tǒng)朝)這樣的權閹。但是,這些權閹的勢力,比起劉瑾、魏忠賢還要差一大截子,更別說和唐朝的宦官們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