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印象中,蒙古的崛起是在金朝后期。但其實這個認知往往是受了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的影響。因為實際上,在鐵木真之前,蒙古高原就存在大量的阻卜部族。而這些部族正是蒙古部族的前身。而就在遼亡金興期間,蒙古高原還一度形成了蒙兀兒汗國,甚至蒙兀兒汗國當時的當家人合不勒汗還曾捉弄過金太宗——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在位期間,金完成了對北宋的滅亡。所以相信根據(jù)金太宗為時間坐標來衡量,蒙兀兒汗國興盛年代其實和宋高宗做南宋皇帝期間,存在巨大的時間交集。
那么為什么金取代遼以后,會導(dǎo)致蒙兀兒汗國崛起?其實,這是非常無奈的事情。
1、遼的形態(tài)
其實南宋朝廷對于蒙兀兒汗國的崛起是很清楚的。比如宋孝宗在位期間,宋孝宗一直考慮如何北伐金朝,奪回宋朝失去的北方疆土。宋孝宗和大臣們提起了金朝北方的“韃靼”(其實就是蒙古各部)問題。當時的南宋君臣達成共識:那就是相比之下,金朝已經(jīng)是“弱虜”,而韃靼是新興的“強虜”。所以南宋認為如果引韃靼去打金國,很容易再來一次引狼入室。但是無奈的是,南宋在數(shù)十年后,還是不得不推行聯(lián)蒙滅金的策略。當然南宋也有南宋的無奈。
其實蒙兀兒汗國的興起,歸根溯源,還得從遼朝說起。
對于古代中國王朝來說,如何應(yīng)對游牧部族地區(qū)的治理,一直是很頭疼的問題。為此不同的王朝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西漢奉行鐵血政策:比如漢武帝時代,西漢舉全國之力,不計成本痛打匈奴。而匈奴確實在正面戰(zhàn)場打不過漢軍,但匈奴人還是利用了高原地廣人稀,游牧部族機動靈活的優(yōu)勢,和西漢朝廷長期周旋。
到了東漢時代,東漢采取了以胡制胡的手段:即引進南匈奴去對付北匈奴。和西漢相比,東漢對胡人的政策確實要高明太多。
唐朝太宗皇帝在位時期,唐滅掉了突厥汗國,并且還在突厥故地設(shè)立行政機關(guān)。這在中國古代史上,堪稱前無古人的壯舉。不過這種統(tǒng)治模式并不長久:唐高宗在位時期,突厥貴族復(fù)辟突厥汗國,這也意味著唐朝對突厥的直接行政管轄成為歷史。
而遼雖然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但是遼朝統(tǒng)治者受漢文化影響很深。所以遼朝在治理模式上,當然很大程度借鑒唐之前的治理模式,最終遼采取了剿撫并用的手段來治理蒙古高原上的各部:對于不服從遼朝號令的部族進行武裝討伐,而對于其他的部族則進行冊封、拉攏。
其實遼的形態(tài)和后世的清類似。世界歷史學(xué)角度認為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普世帝國,但遼其實也有壓縮版清朝的影子:對于遼來說,遼朝皇帝是幽云十六州的皇帝,是契丹各部的大汗,同時也是女真各部、蒙古各部名義上的老大。而遼朝皇帝的工作范疇,就是盡力維持這些勢力的相對穩(wěn)定。
終于在遼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在位期間,遼的這個統(tǒng)治模式崩盤了:女真人起來造反,最終開啟了遼的崩盤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蒙古各部也趁機脫離了遼的統(tǒng)治,幽云十六州也被宋朝花錢“光復(fù)”,整個遼帝國遭到了瓜分。
2、金朝統(tǒng)治者的抉擇
隨著金朝滅掉遼以后,金在擁有女真故地的同時,也掌握了契丹的本土地區(qū)。不過,由于金發(fā)現(xiàn)了北宋的虛弱,而且道君皇帝的一系列騷操作也給了金兵口實,于是金兵浩浩蕩蕩殺向中原。當然后世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金兵這一時期的南下,是貪圖中原的江山。但這個看法還真冤枉金朝了。因為當時女真人還沒怎么開化,對他們來說,花花江山遠不如搶一筆錢財更合適。所以靖康之恥以后,金人掠奪了汴京的財富,俘虜了汴京的人丁,但卻把中原丟給了張邦昌。
相比起能在中原搶奪財富相比,金朝實在沒什么動力去折騰蒙兀兒汗國:畢竟,金朝又不缺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