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算是東晉歷史上罕見的豪杰:雖然桓溫的成就不能和后來的劉裕相提并論,但是桓溫也曾帶領東晉軍隊多次出擊、北伐:桓溫先是西征巴蜀,滅掉了割據這一地區的成漢朝廷。要知道,成漢可是西晉后期第一個脫離西晉自立的割據王朝。因為成漢的存在,長期以來,東晉的版圖其實都處于翻版孫吳的狀態(當然立國法理方面,東晉要明顯強于孫吳)。因此桓溫滅掉成漢,對東晉的戰略意義很大。此外,桓溫還先后對前秦、前燕等割據勢力發動討伐。雖然對后者的討伐成績不理想,但這些也足夠給桓溫帶來巨大威望。于是,桓溫廢掉了當時的皇帝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傀儡皇帝。
理論上說,廢掉原先的皇帝,冊立新皇帝做傀儡,是打算篡位自立的節奏。但是桓溫到臨終那一刻,也沒能做上皇帝,這其中原因何在?
1、東晉權力格局
晉朝從第二代皇帝司馬衷在位時期,就已經陷入動亂狀態:司馬衷在位期間,西晉的外戚、宗室之間為了搶奪權力,互相火并,導致胡人勢力急速做大。而西晉的懷帝和愍帝也先后淪為匈奴人的俘虜,西晉滅亡。
此時的晉朝地盤,巴蜀地區早被成漢割據,北方也被匈奴人占領。唯獨東南地區,名義上還屬于晉朝。在江東豪族和南逃的北方士族們的妥協和支持下,晉朝宗室司馬睿得以做了皇帝,這便是東晉的開始。
司馬睿稱帝其實主要的支持者是南方士族。所以司馬睿的皇帝權威非常有限。尤其是士族王家在支持司馬睿稱帝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司馬睿稱帝后,王家出身的人地位很高,故而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皇帝和士族共享權力,這也奠定了東晉的權力格局。
2、東晉權力格局特點
東晉的權力格局導致了皇帝的權威性很低。從整個東晉歷史來看,東晉皇帝大多數其實都是傀儡。但是,好處在于:由于士族之間互相制衡的緣故,只要士族的勢力還在,那么,任何人都別打算取代司馬家族的皇帝,打破這種均衡的格局。這也為東晉皇帝的皇位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當桓溫依仗戰功顯赫,打算廢掉東晉皇帝自立的時候,很快遭到了東晉士族們的組團反對和抵制。而桓溫雖然戰功顯赫且有一定的勢力,但是想同時對抗一系列的士族,無疑是不現實的。
而且,士族們對桓溫的抵制,還采取了一些看似柔弱,但軟中帶硬的手段。比如按照古代的傳統,篡位者在篡位之前,需要讓皇帝下詔書,給自己加九錫。寫詔書這個工作當時是謝安負責的。但是謝安一直跟桓溫說詔書沒寫好,就這樣靠拖,把桓溫拖死了。
當然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說,桓溫有兵權,可以殺了謝安,或者換個人寫詔書,畢竟皇帝都在桓溫控制之下。但是,前文說過,東晉當時士族們的勢力很大,謝安只是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已。如果桓溫真的鋌而走險,很可能引起士族們的強烈反彈。這種反彈,怕是容易讓桓家的天下沒等坐穩就坍塌。
因此桓溫到臨終,也沒能走出稱帝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