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啟七年,西元1627年,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對于朱由校之死,最悲痛的并非是朱由校的弟弟——繼承皇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而是朱由校時代的明朝權閹魏忠賢。
從某個角度來說,朱由校之死,朱由檢算是受益方。但是對魏忠賢來說,自己卻面臨前途叵測的命運。
果然,朱由檢做了皇帝沒多久,就宣布清算魏忠賢,而魏忠賢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在崇禎帝打算處決自己之前,就搶先自殺了。
魏忠賢之死在當時算得上大快人心的事情。但是不曾想,數百年后,魏忠賢居然在互聯網上翻轉成了正面人物。有時候很多事情,就是這么可笑。
很多人認為,崇禎帝不該處決魏忠賢,而是應該重用魏忠賢。但其實,崇禎帝只有處決魏忠賢這一個選項。
1、九千歲魏忠賢
天啟帝雖然貴為明朝皇帝,但是天啟帝的童年倒是頗為不幸。因為天啟帝童年時期,剛好是自己的父親朱常洛受到萬歷帝打壓的時候。因此朱常洛一家總是在忐忑中生活,唯恐會被自己的對手捏住把柄,萬劫不復。那時候魏忠賢負責照顧朱常洛一家的起居,還負責帶還是孩子的朱由校。所以朱由校對為魏忠賢的信任沒得說。
當朱由校做了皇帝以后,自然而然,魏忠賢成了朱由校最信任的人。魏忠賢是基于這個基礎上,才得以成為明朝的九千歲、權閹。所謂九千歲,意思是僅次于皇帝的萬歲。而魏忠賢經過天啟帝在位七年時間的發展,也在朝廷上下發展了自己的一堆勢力。甚至地方很多官員為了討好魏忠賢,還給魏忠賢修建生祠。
其實掌權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匯:如果是為國為民者掌權,當然是天下的幸運。但是魏忠賢本身就是個潑皮無賴出身,這樣的人掌權,能為天下造福?簡直是笑話。所以魏忠賢掌權以后,明朝處于小人當道的局面,吏治比照萬歷時代,更是進一步敗壞。
崇禎帝登基初期,朝廷上下太多大臣都是魏忠賢提拔起來的人。這讓崇禎帝怎能不覺得忐忑:畢竟,魏忠賢威望如果大于崇禎帝,那么,大明朝到底還是誰的天下?所以單就這一點,魏忠賢就不能留。
2、一朝天子一朝臣
其實中國古代講究一個“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比如西漢漢文帝在成為西漢皇帝的同時,還不斷用代國時候的老班底,來替換之前朝廷的官員,通過自己的老班底來掌權。崇禎帝想成為貨真價實的皇帝,就不能允許朝廷里存在魏忠賢這個權力中間商,更需要發展一些自己的人來接管權力。而只要魏忠賢不死,自己就很難發展自己的人,然后接手皇帝該有的權力。
其實魏忠賢是權閹,但權閹的本質就是權臣。在之前的時代,新皇帝想掌權,弄死前朝的權臣,是掌權的第一步。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魏忠賢無疑就是崇禎帝掌權路上的絆腳石。
而且新皇帝上臺無疑需要立威,讓天下人感到新朝新氣象。魏忠賢是潑皮無賴出身,而且還是太監掌權,單就這些元素,就足以讓天下人對魏忠賢沒什么好感。從這點來看,打擊魏忠賢,無疑意味著崇禎帝可以給崇禎朝廷樹立良好的形象。所以單就這一點來看,魏忠賢就必須得死。
3、救亡運動
崇禎帝做皇帝之前是明朝的藩王。關于魏忠賢的口碑,崇禎帝也是有所了解的。崇禎帝是想拯救明朝于危亡的君主。所以對于魏忠賢這個明朝的大毒瘤,崇禎帝也是絕對不會允許其存活的。實際上崇禎帝在位的這十七年時間里,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努力挽救明朝。而殺魏忠賢,只是崇禎帝挽救明朝的第一步。只不過明朝到了崇禎帝這個時代,已經病入膏肓,沒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