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城市,中軸是城市的“主動脈”,牽動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與格局。西安,擁有延續千年的城市中軸系統。尤其自明清以來,軸線奠定了西安城市格局。
除我們熟知的南北中軸外,西安還隱現了一條東西軸線:2017年末,隨著韓森路全線貫通,這條以鐘樓為中心、長達40余公里長的東西軸線,成為大西安“城-河-園-府”的連接者。
當我們回溯西安城市軸線的發展軌跡, 以了解城市軸線演變的動力機制,重新審視它在城市的定位與功能。
軸線:西安城市軸線的故事
“軸線”這個詞匯,源于梁思成的兩本著作。
《梁思成文集》中提到:“主要中線”和“中軸線”;而《中國建筑史·緒論》中則記載:“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組合而成;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線之成立,一切組織均根據中線以發展”。
至此,“軸線”被廣泛應用。中文的“軸”和英文的 “axis”概念亦逐漸被人們認為是相同的。
“著名城市設計家埃德蒙·N·培根(EdmundN.Bacon)在其代表作《城市設計》書中,結合他從事多年工作的費城為藍本,論述了軸線規劃及發展可以作為城市發展的一種動力要素。”
20世紀初維也納城市設計方案◎NEWS
中國城市軸線,則更多體現“中”字。“中”不僅體現空間對稱與居中,更有體現我國“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思想。中國古代禮制思想,造就了這樣的傳統精神。關于中軸《中國建筑史》表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成就也最突出。”
從各類歷史文獻及考古證明,真正屬于西安的城市文明史從西周開始。自灃鎬京選址灃河兩岸以來,西安城市建設經歷了周秦漢唐明清六個在中國城建史,具有代表意義的時期。
西安作為都城,受皇權禮制思想的影響,中軸布局具有典型的禮制特征。西安中軸線由于城市一直以來的變遷發生著變化,也在西安版圖上留下了多條中軸線的印記。
大西安版圖上的中軸系統
◎李晨《西安城市中軸線空間序列演變與發展研究》
明初,鐘樓東移確定了目前西安城市中軸線的位置。隨后,西安中軸線在明清中軸線的基礎上在南北向上有了大幅度的擴展。
如今,這條中軸由“長安大道-南北長安街-長安路-未央路”構成,分布著諸多重要的歷史、行政和商業坐標。2018年底,“正陽大道主干道全線通車。其向北,連接西咸北環線,甚至可直抵三原對接關中環線。
西安南北中軸,已成為集歷史文化軸、城市發展軸、政治軸、經濟軸、功能軸、城市景觀軸、交通軸七位一體的綜合性一級城市中軸線。
它是對西安城市結構發展方向以及城市功能轉移方向具有著控制作用,是城市政治中心的載體,是城市主要的經濟活力帶,是城市主體功能構成的載體,是組織城市主要景觀節點的主線,是西安城市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發現:西安的城市東西軸線
在現代化城市,中軸是城市的“主動脈”,牽動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與格局。城市,以中軸線劃定格局,市民生活空間以它為坐標。它既是城市的核心,又是城市的窗口。只有站在城市軸線上,你才會真切地感受到這個城市的靈魂。
東南大學王建國教授對城市傳統空間軸線有著深入的研究。他的幾個觀點,對于城市、對于西安而言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一是軸線是處理和經營城市空間及其結構的一種手法,一座城市可根據不同的主體和規模層次建設多條空間軸線。二是適度運用城市軸線空間設計方法,有助于在一定規模層次上整合或建立城市空間結構。
因此,當我們在談及西安南北中軸線時候,忽略了城市還有一條東西軸線。這條軸線,在李晨《西安城市中軸線空間序列演變與發展研究》的論文中已初見雛形(上圖)。
當城東韓森路全線貫通后,這條西至灃西新城交大創新港,途經鐘樓,東連紡織城的東西向中軸,成為一條橫亙大西安的重要軸線。
大西安的東西軸線(橫屏查看)◎制圖/城記智庫
這條由“灃東灃西大道-豐鎬東西路-東西大街-韓森路”構成長達40余公里的軸線,在長度、功能上絲毫不遜色于南北向的中軸——它不僅承載著東西交通動脈的職能,也是一條歷史文化軸、城市發展軸。
當你攤開城市的地圖,你會發現它連接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南北軸線,包括:阿房宮中軸線、隋唐長安城中軸、明秦王府中軸、興慶宮中軸和莊襄王陵中軸。
穿越了西周文明的發源地,“八水繞長安”之一的灃河;“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的阿旁宮遺址;穿過鐘鼓樓及城隍廟;
向東串聯起興慶宮公園,水域充沛的浐河與灞河以及誕生神秘人面魚紋的半坡遺址……是這城市里不可復制的歷史文化軸線。
隨著大西安發展,除原有商貿、工業發展的基礎,它也承載了更多產業、城市功能,如交大創新港、城東的幸福林帶,“大西安新中軸”也與這條軸線在灃東大道上交匯。
“三條軸線定長安”的東軸布局◎來源/網絡
2017年年底,陜西人民大會堂千人會議上,“十個字一句話”,概括了西安的城市格局,它們是:
全面推動“北跨、南控、西進、東拓、中優”,形成“三軸三帶三廊一通道多中心”,全面優化大西安超大城市空間格局。大西安概念“三軸”也由此誕生——古都文化傳承軸、科技引領創新軸、國際文化交流軸。
其中,東部的“國際文化交流軸”是以現代服務、文化、會展職能為主。這條概念軸線,與前文提到的東西中軸在城東片區的韓森路交匯——這個區域便成為了“國際文化承載區”的黃金十字。
未來西安“新十年”中,尤其以2021年全運會的節點,讓城市骨架呈現了新突破——奧體中心、 絲路國際會展中心、 絲路國際會議中心等世紀工程在逐步兌現。
時代:城市的內河時代
對于西安這座千年古都來說,由于城市產業和功能的不同,每一個區域承載的城市使命亦有所不同。“以綠色換空間”的城市東部,就成為“國際文化承載區”。
作為被“國際開放交流軸”貫穿的城東板塊,如今已發展成以現代服務、文化體育、會展職能為主的生態型現代服務新中心。而浐灞生態區已然成為都市型生態區的先行者和示范區。
從產城融合角度解讀,浐灞現代服務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對三次產業的賦能能力,其關鍵在賦能產業、聚合消費、輻射服務。產城融合的核心便是產業與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回溯到根本便是人的“衣、食、住、行”。
加速建設的國際酒店集群,將在2021年底前累計投運13家,2023年底累計投運16家。而灞河之濱的華夏文旅城、中華千古情等,更能說明以會展產業作為龍頭、旅游業和酒店業為支撐的藍圖正在浐灞兌現。
西安東部國際酒店集群與城市關系圖◎深化/城記智庫
浐灞的砂之船奧特萊斯,是西北地區體量最大的以高端奧特萊斯商場為主體的一站式超大型商業綜合體,已名列西安十大超級購物中心。
另外,浐河東岸的凱德廣場已于2019年開業,總運營面積6.6萬方,集合精品超市、高端健身、時尚潮流、兒童、餐飲等全客層品牌業態。其中37%的品牌首進城東,已經成為區域的購物娛樂集中地。
位于浐河西側龍湖天街將于2020年9月正式營業, 是龍湖在西安打造的第一個天街系商業綜合體, 規劃商業體量約為11萬方, 定位于“西安城東精致生活新中心”。
經過多年發展,浐灞核心區幾近開發完畢。近些年地價不斷攀升。這里,就成為更具實力的資本角逐之地,多個地產巨頭均在此布局。上文提到的40公里長的東西軸,在這里與“國際文化交流軸”交匯,構成大西安唯一的東軸十字。
如今,作為位列全國TOP4的“中國家庭美好生活整合服務商”融創,也是第一次進軍浐灞,將在半坡湖酒店原址上,打造其在西安的第一個城市濱河大平層項目。
半坡湖酒店曾是西安市區僅有的五星級園林式溫泉酒店,這里作為浐灞區域的“宜居宜業中環線”,依托于浐河沿線雁鳴湖公園和桃花潭公園,生態資源豐富;浐河發源于秦嶺北坡,這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逐水而居的居住形態,孕育出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半坡遺址,半坡史前聚落的局部面貌得以在世人面前呈現。
這里,作為浐灞南部的片區,更加近連城東主城區完善優質的配套,成為西安最早的濱河人居帶。如今融創首進浐灞將呈現的河景大平層項目,不但看到了這片土地作為東軸十字的唯一性,更是深諳浐河由“八水繞長安”的河流資源演變為“濱水而居”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與邏輯——歷史+文化+國際交流+城市人居。
融創·曲江印◎NEWS
今年3月西安市出臺的“全域治水碧水興城”的相關方案中,明確提到“計劃將浐河打造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第一條城市河流”等相關政策與計劃,也從宏觀上印證了融創對于區域的認知和遠見。
融創已在大西安布局25個項目,基于其對城市、區域和土地的理解,從城市區域角度出發,無論是在“世遺中軸”上的攬月府、曲江少陵塬上的曲江印和鎬京遺址旁的海逸長洲,都已成為城市片區的坐標性建筑和社區。
按照西安城市的發展規劃,2020年西安將躋身“萬億俱樂部”。人口已突破千萬的西安,在“特大城市”時代,未來的向心力仍將進一步增強。
這一切,都將使西安邁入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背景下,“八水”都將成為大西安的“城市內河”,西安也將進入真正的“河居時代”,更成為了大西安走向“新長安時代”的范本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