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沒來過陜西的游客,都會好奇問上一句:“去陜西有什么好玩的?”不論你推薦了多少有趣的、新鮮的,總之都繞不開什么宮殿、城墻、園林、帝陵,因為這些地方是陜西文化旅游板塊舉足輕重的存在,或者說,這些地方足以代表陜西。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帝王陵。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除了人盡皆知的延安黃帝陵、寶雞炎帝陵、西安秦始皇帝陵之外,在陜西的黃土地上,還坐落著周代7座王陵、秦代5座王(帝)陵、漢代11座帝陵、唐代18座帝陵等總計79座帝王陵,因此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諺語: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
不僅如此,從規模上講,陜西的帝王陵大多都還是特大型的,比如秦始皇陵陵區占地54平方公里,漢陵一般都在10多平方公里以上,至于唐昭陵陵區范圍更夸張的達到了200平方公里,不但在中國排名第一,就算放眼全世界也難尋匹敵。
既然說到了這里,我們不妨深入了解一下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的昭陵。
也許提及昭陵,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對于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定不會陌生。而昭陵的主人,正是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
我們不妨通過五個方面,來了解一下,昭陵到底有多夸張:
為了防止勞財傷民,使盜賊心生惦記,最終致使尸骨不安,李世民效仿堯帝,因山為陵,陵內不藏金玉珠寶,并且在陵外立碑予以說明。并詔令子孫“永以為法”,至此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制度“因山為陵”的先例,因此當地人又昭陵所在的九嵕山為“陵山”。
是仿照唐長安城的格局來建設的,整個陵園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其中宮城位于陵園的北部中央,象征皇帝生前起居的地方;皇城位于宮城的南部,象征百官署衙;外廓城則是分列于東南北三個方向,拱衛著皇城和宮城,因此外廓城象征著居民區;而李世民陵寢玄宮則位于陵園最北部的山峰底部,與長安城的宮城位置一致。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到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的建設一共持續了107年,歷經了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顯、睿宗李旦、則天大圣皇帝武瞾、中宗(復辟)李顯、睿宗(復辟)李旦、玄宗李隆基十朝才完工。
陵園周長60平方公里,占地200平方公里,共有190余座陪葬墓。
陵園內的190余座陪葬墓,圍繞著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猶如群星拱衛北辰一樣拱衛著昭陵,恰似當年長安城的布局一樣,帝王居住的大內居北,朝臣貴戚的府邸在南,象征著君主專制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由于李世民生前曾號召文武大臣及皇親國戚死后陪葬昭陵,因此隨后文武大臣和皇親國戚都以陪葬昭陵為榮,百年間有數百位顯赫人物陪葬昭陵,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帝王陵園,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將軍60人,這其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魏征墓、李靖墓、尉遲敬德墓、房玄齡墓、程咬金墓等。
至此,我們會發現,昭陵的夸張不僅僅是單純的修建時長、占地面積,更多是昭陵的文化元素,除了陵園地面現存的各種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外,還出土了6000余件文物,在這眾多的文物中,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陶俑、時刻、壁畫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石刻駿馬浮雕像——“昭陵六駿”。
相傳,在中國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訴的傳統。而在唐制中則規定: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訴。所以,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壇”,已知歷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對后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可以說,昭陵是一部“大唐百科全書”,如果來陜西旅行,想真正一眼看千年,探秘盛唐的話,昭陵一定是不容錯過的一個地方。至少相比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華清池等擁有盛唐文化元素的著名景點,昭陵的地下還埋藏著不少珍寶。
那么昭陵在哪里呢?這可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介紹了這么多,唯獨沒講清楚昭陵的位置。昭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主峰上。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全年早上09:00點至17:30分開放,建議游覽時長3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