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問有所忿懥一條。先生曰:“忿懥幾件,人心怎能無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且如出外見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雖怒,卻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二、翻譯
黃直問《大學》有所忿懥這一說法。王陽明說:“忿懥的諸如憤怒、恐懼、好樂、憂患等情緒,人心肯定有,只是不應該有罷了。普通人忿懥,容易感情用事,走極端,這樣就不是按照良知而行了。所以如果有所忿懥,沒有致良知。如今于凡忿懥之類的人類固有的情緒,只需要順其自然,不要感情用事,走極端,就可以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就象出外見人爭斗,對于錯誤的一方,我心也生氣,然而雖然生氣,卻光明之心不被情緒所掩蓋,不會真的讓烏云代替光明之心所決策。所以對人生氣,也應該如此,才是真正的中正。
三、感想
人生來就自帶光明之心,只是被烏云遮蓋。烏云的一種就是忿懥等情緒。凡人被情緒所挑逗進而被主宰,真正內求有成之人,只會順其自然地讓烏云來了就走,不會遮蓋光明之心。所以王陽明臨終時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天下無物不照,一切虛妄終被直指本質的光明之心所照得無所遁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