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平. 讓養殖動物少吃抗生素[N]. 中國畜牧獸醫報,2011-12-11(11).
最近,很多人在問:養殖的動物生病了,養殖者會不會使用抗生素為動物治病?如果使用抗生素,會不會給人體帶來危害?
動物的防病治病,影響著人類的食品安全。為保障動物健康,人們在養殖過程中使用了各種藥物,其中最為常用的是抗生素。據統計,我國抗生素使用量中有一半以上用在動物身上。藥物濫用暫時保住了動物的生命,但動物源性食品過高的藥物殘留為人類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食品安全的風險無法避免。
但是,無論是在飼料中添加化學藥物,還是在給動物治病中使用化學藥物,化學物質進入動物體內,都無法通過正常代謝全部排出體外,這在無形中增加了藥物殘留檢測的工作量,為此,有關部門需要不斷地更新完善檢測標準,檢測機構需要添置新型的精密儀器設備,防止新的“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的出現。否則,不僅消耗了大量資金,而且按下葫蘆起了瓢,食品安全問題很難徹底解決。
很多專家曾提出: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引入到動物養殖中,實行健康養殖,創建新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通過推廣我國傳統的中藥、中獸藥,建立綠色中藥基地,研究和開發多種用于畜禽的中藥飼料、飼料添加劑和中獸藥制劑用于動物源性食品原料的生產、飼養、屠宰、加工等環節。
我國自古就有將中藥拌入飼料治病的歷史,中獸醫有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是傳統醫藥學的組成部分。中藥制劑兼有營養與藥用兩種屬性,用做飼料添加劑可協調動物機體生理機能,促進動物生長,不產生耐藥性、無殘留。用于治療疫病,可協調動物自身免疫機能抗病毒、抗菌以及緩解發病癥狀。中獸藥應用于養殖業,既能控制疫病,又能有效地解決藥物殘留超標問題,實現防疫治病關口“前移”,應用前景廣闊。
盡管中獸醫學源于中國,根在中國,但卻未得到相應的發展。近年來,由于財政投入少,研發能力弱,中獸醫藥行業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自從1995年學科專業調整,中獸醫本科教育被取消,全國從事中獸醫教學的人員比大熊貓還要少。據統計,中獸藥研發的專業人員不足500人。從1987年~2007年,《中國獸藥典》上的中獸藥新制劑或產品只有14種。而在世界上,中獸醫的特色和優勢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從業人員數量急劇增加。美國目前就有5000多人在從事中獸醫的應用和研究。
保障食品安全,中醫藥可以大有作為。讓養殖動物不生病、少生病,人類才能吃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