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是西晉時晉武帝的駙馬,宮拜駙馬都尉。西晉末年,王敦和堂弟王導支持瑯玡王司馬睿移鎮建康(今南京市),司馬睿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事。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荊湘一帶爆發了以杜弢為首的農民起義,王敦率軍鎮壓有功,升任鎮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掌握重兵,屯駐武昌。
西晉滅亡后,王敦與王導等擁護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王敦升任大將軍、荊州牧。王敦自以為功高蓋世,又手握重兵,便野心勃勃,想進一步控制朝廷。晉元帝司馬睿覺察到王敦的野心,便重用侍中劉隗、尚書令刁協,逐漸疏遠王氏,連忠于晉室的王導也被日漸疏遠。
王敦見晉元帝不信任自己,心中十分惱火。這時,他已五十六歲。他每天晚餐一定要吃好酒。酒后,就慷慨激昂地朗誦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借以抒發自己還想大干一番的豪情壯志。他一面吟詠,一面用如意棒敲擊珊瑚唾壺作為節拍。由于他心中憤憤不平,那把唾壺的邊竟被敲出無數缺口,最后唾壺的邊竟被全部敲掉。
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討伐劉隗、刁協的名義,從武昌起兵東下,很快攻下了建康,殺了刁協、周凱等大臣。晉元帝無奈,封王敦為丞相。但王敦拒不接受,回屯武昌。
這年冬天,晉元帝憂憤而死,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太寧二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下令討伐。王敦再次進兵建康時,病死在軍中。
后來,“王敦擊壺”這一典故,用來表示渴望施展才能,壯懷激烈,也用來指擊節吟詠。(石山)
《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