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眼界、趣味驅動,培養4-12歲孩子的求知欲
好的教育,不是給他世界觀,而是帶他觀世界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英華蘭DrBing(HiDrBing)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是相對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的一種心智模式
擁有前者的孩子
做事不易放棄
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
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加懂得如何尋求幫助,抗挫力、復原力更強,也就是更加堅毅(grit)。
他們會更在意自己從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學到了東西,而不僅僅是結果(例如通過考試)。
成長型思維對在校學生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概念風靡了整個美國教育界,幾乎每個學校都用各種方式在日常教學中融入這一思想。
大多數學校都不約而同地在最顯眼的地方張貼著這樣一幅anchor chart。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anchor chart雖然樣式各異,但內容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換個說法,換個思維),也就是培養成長型思維里最經典的”九個改變“。
常用正面的、積極的語言,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習慣。
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
?變成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沒搞懂)了什么嗎?
I give up. 我放棄了。
?變成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試試我學過的(別的)方法。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錯誤了。
?變成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This is too hard. 這太難了。
?變成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It's good enough. 已經挺好的了。
?變成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績嗎?
Bing點評:這個值得商榷,覺得有點 push too hard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變成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試試看。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變成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繼續試試!
I can't read. 我閱讀不太好。
?變成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訓練我的閱讀能力。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長這個。
?變成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這就是播種行為,收獲習慣。
美國學校把這9句話非常有“儀式感“地張貼出來,為的就是時刻提醒所有老師和同學們,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把嘴邊的話換個說法,其實就在悄悄地培養你的成長型思維,讓你擁有Grit。
Change your word,
Change your mindset.
換個說法,換個思維
如何訓練娃具備“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對此,在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等研究領域世界權威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蘭斯福德教授、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發現:
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過,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盡可能早(從)點(娃)開(抓)始(起)。
1. 告訴娃,努力和不斷挑戰難點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科學已經證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發展的。
哈佛教授Spitzer展示fMRT成像
通過學習一個新神經元的長出和強化
每一次挑戰大腦舒適區(Comfort Zone)的極限去學習一些新的和有難度的東西,大腦神經元就會發展出新的連結,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一定要告訴娃這一點。
2. 從嬰兒期就開始運用正確的“Praise稱贊”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我們常常聽到父母這樣稱贊娃-你好棒啊!你好聰明啊!你真是天才啊!寶寶最棒了!你好能干啊!-試圖增強娃的自尊自信。Carol Dweck教授經過超過15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稱贊娃的天賦與能力對娃有害無益,完全不利于娃幼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
上圖:常見的錯誤稱贊
Dweck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無語言的智商測試,而后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果。
實驗組一(稱贊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真聰明啊!
實驗組二(稱贊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對照組:這是個很好的分數。
稱贊完了之后,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
現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
其中,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而最后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被稱贊了天賦的娃,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身上“天賦孩子(Gifted Child)”的標簽。
而被稱贊其過程的娃,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另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針對父母對娃的稱贊方法所做的追蹤調查。
此研究發現:根據娃1-3歲時父母稱贊他的方式,可以預言5年之后娃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
而根據娃10歲時父母稱贊他的方式,可以預言娃今后一生的思維模式的發展狀態、以及對挑戰的渴望程度。
所以,盡可能早開始,雖然它總有機會被改造,但是盡可能早點開始。
3. 運用“yet”(還沒)這個詞改造娃的思維模式
Carol Dweck教授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得到啟示,在那所學校考試不及格的娃得到的分數不是一個意味著失敗的名詞(比如不合格、F),而是“not yet”(尚未達到)。這兩者的意味完全不同。
如果你得到是”不合格“的評定,即意味著你被判斷為失敗者,你已沒有進步的空間,你學習成長的大門被關上了;而“not yet”則意味著你已經行進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有到達終點而已。
所以,
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回答:
你只是還沒學好數學而已;
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回答:
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如果孩子說“我試過了,但是不行”,請回答:
你只是還不行,繼續努力,下一次你會做得更好。
運用yet這個詞,我們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思維模式,
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4. 教育成長型思維模式永遠為時不晚
Carol Dweck教授對美國13所高中進行了一項聚焦差生的研究。
將這些娃分為兩組:對照組的娃,只是接受關于大腦運作知識的教育,比方如何能提高記憶力等等;
而實驗組的娃,則同時接受了關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在線課程。
3個月后,實驗組的娃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明顯高出許多,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研究還發現,實驗組的娃在學校更待得住,更少逃課,更少參與校園暴力行為,并且今后能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總結
帶有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的娃,認為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的娃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創造新的神經元連結,能讓大腦越來越聰明。
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能使娃:
- 擁抱學習和成長
- 理解努力對智力成長的作用
- 擁有面對挫折的良好適應能力
而最重要的是,它是可以被教育和培(洗)養(腦)的。
那么,你還等嘛啊等?麻溜用起來!
關注公眾號“泡爸講知識”
回復“歷史26”,可免費收聽
《讓孩子著迷的中國歷史》泡爸語音版全集26節
回復“語音課”
收聽更多完整優質課程:
讓孩子著迷的語文之美、數學之美
讓孩子著迷的宋詞宋史、唐詩唐史
適合6-99歲的史記故事課
情景故事自然拼讀課
名師啟蒙課:快速了解奧數是什么
西游記泡爸改編版(最好聽的西游記)
找到教育的規律泡爸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