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實行初中畢業、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兩考合一”,統一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計分科目總分由630分調整為750分;
往年考試科目:共630分語文、數學、英語各150分,
物理 90分
化學 60分
體育共30分(統一考試與日常考核各15分)
思品和理化試驗操作沒有分數,但劃分等級。
改革后考試科目:共750分。
語文、數學、英語(含聽說測試)各150分
道德與法治、歷史兩門科目均為60分(統一考試與日常考試各30分)
體育與健身共30分(日常考核與統一考試各15分)物理 70分,化學 50分,理化試驗 15分(可參加兩次),跨學科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學等學科)15分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將作為初中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并作為高中階段學校自主招生和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的重要參考。
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將突出對學生成長過程的客觀記錄,尤其關注初中學生社會考察、探究學習和職業體驗等綜合實踐活動的情況記錄,引導學生把課程學習內容與真實生活情境相結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
③優化招生錄取辦法,普通高中招生錄取方式調整為自主招生、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和統一招生錄取三類,并繼續優化中職校自主招生辦法。
這部分就是家長們討論的重點了。
第一個變化是“五種變三種”,即:調整原有五種(自薦生、推薦生、零志愿、本區名額分配、1-15志愿)普通高中招生錄取辦法,實行“自主招生”“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統一招生錄取(類似于1-15志愿)”三種招生辦法。
三種招生辦法適用的高中學校類型和招生錄取依據見下表:
第二個變化是“調整名額分配”,即:在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批次, 50%至65%的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招生計劃實行名額分配,其中的70%由市和區教育行政部門分配到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并逐步擴大該比例;其中的30%由市教育行政部門分配到區,區內符合報考條件的所有初中學校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分配。
我們來對比一下原中考
可以看出雖然自招還都是有學校自行決定,但比例減少,且改革前民辦多自薦、公辦多推優,但改革后并沒有細則來說明是否在15%中會進行區分(這里也不作解讀,等后續細則公布)
名額分配的比例由15%增加到了50%~65%,改革前先給每個區名額,然后區內公辦初中通過抽簽分配;但改革后會指定分配大部分給不選擇生源的初中(不選擇生源初中學校是指,按照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凡采用對口入學、搖號入學,不挑選學生的,均可視為不選擇生源的學校)
其余的平行志愿、零志愿改動不大。
具體的執行對象:
1.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從2017年入學的六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2.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辦法改革從2018年入學的六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看了本文還是沒搞懂?沒關系!幫幫給大家帶來了中考新政策解讀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