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日益成為教育手段的核心構成部分,只有科學的運用才能充分發揮出它作為新型教育手段的優勢。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大勢所趨,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能輕松地聚集起盡可能多的歷史資料和信息,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使每一位教師擁有了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并能夠快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資料為教學服務。同時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使人們能夠方便地傳遞圖文聲像等多樣化信息。古今中外每個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實物、圖片、歷史遺址等多能為歷史教學所用,從而大大開闊了教師和學生的歷史視野。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結合,能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營造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情感意識,有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因此,歷史教師也應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歷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巨大信息世界,中國有悠久的五千年文明史,世界歷史更為浩瀚無比。同時,歷史又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政治、經濟、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農村中學在歷史的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著傳統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點, 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此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有利于課程資源開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是開放的課程,它不是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而力求改變過分依賴教科書的局面。那么,教師自主開發課程資源尤為重要。現代信息技術具有檢索方便和交互性強、傳輸質量高、速度快、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等優勢,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學的資源。以往教師獲取資料的渠道狹窄、手段落后,引用的資料往往陳舊、滯后,不僅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能因為與現實不符而讓學生對教材知識產生懷疑。而網絡不僅能提供鮮活的材料,而且資源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有利于教師篩選并鏈接相關背景,對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形成創造性思維有利. 如:北伐戰爭、長征、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文化大革命、19世紀美國領土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等內容,通過運用多媒體軟件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強烈刺激,有效地增強了生動性、真實性,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從而成功完成教學任務。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享有了空前豐富的信息資源。互聯網上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學習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結合雖不可重復歷史,但可以再現歷史。利用影視資料、自制動畫、文物圖片、地圖等顯示某個歷史時期或歷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內容,為歷史教學營造聲、像、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逼真的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通過內心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使其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從而激活思維,發揮其最大的能動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清晰的圖象信息、豐富的聲音素材、形象生動的動態演示,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器官,刺激其大腦皮層的細胞,使其對所學知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講“科索沃戰爭”的內容時,先利用多媒體呈現美國轟炸南聯盟、襲擊中國駐南大使館,造成大量軍人和平民傷亡的記錄片,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為什么要越過聯合國安理會出的“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強烈的音畫沖擊,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一個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并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一種成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生被這些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所吸引,增強了探求和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強烈責任感。
二、有利于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
歷史知識具有豐富性,綜合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在和歷史教學的融合中,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揮。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對基本史實的落實和一些課堂上較難表達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基本概念等,可以分專題到有關網站上查找相關資料,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文、聲、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組織課堂教學.這種多媒體課件不僅能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材料集中,簡明準確,省時省力,從而達到大容量、高密度、快節奏的現代課堂教學要求,大大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好的媒體資源可增強歷史的可信性,縮短了現實與歷史的距離,又能啟發思維,促進理解。它還可根據教材需要使聲像并茂的歷史畫面多次重復,營造出課堂的歷史氛圍,同時滲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現力豐富,信息呈現性強,能顯著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以古希臘城邦制度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這課教學內容來說,歷史久遠,并且屬于世界史范疇,課本的描述偏向綱要性,而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釋性文字,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也難于掌握到運用這方面的知識。教學中單靠課本提供的寥寥幾幅圖片及簡單的文字描述,會令本課教學十分單薄。有了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師可以轉變一下教學模式,將單調的課堂教學變成老師主導、學生參與,活潑的多媒體課程。因此,現代信息技術下制作的課件能高度濃縮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教學節奏明快緊湊,從而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與同學們一起展開討論,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有利于營造自主學習的平臺,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素質教育,關鍵在于如何開發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潛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以學生主體課堂教學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形成個性特點和創新思維。而歷史學科學習的目的也不在于單純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知道一些表面現象,而重心在于通過了解歷史現象、分析歷史資料、推敲歷史證據,形成綜合、分析、甚至運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辨證思維和批判意識。這種能力的形成,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為實現這個目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絡既為學生提供眾多的信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展思維空間,又為學生比較辨別、思考、分析、綜合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在新課改中,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要求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積極結合的能力等。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下,學生和老師有了平等的享受參考知識的地位,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貫徹研究性學習,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下,既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又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具體到歷史學科,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久遠陌生的歷史人物形象化;使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奧難懂的歷史哲理明晰化。這些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過去傳統的教學手段踐行時有一定的約束和阻礙,而多媒體電教手段的運用則能更好地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在高昂興奮的狀態;能有效創設歷史情境,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再加之教師的循循善誘和適時點撥,便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搭建了極佳的平臺,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會步步提升。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恰當地將反映教材內容的背景資料展示出來,精心設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合理優化教學環節,學生就會主動地將頭腦中已形成的認識與新知識加以對比、分析、判斷和重組,形成新的知識。同時,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恰到好處地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能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的限制,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開拓學生視野,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體性,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效率。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其發展速度是很快的,我們的歷史教師在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要我們勤于學習,敢于探索,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就一定能夠開創出新的局面,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