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傳統節日至今還是按照農歷過,不像日本都按照西方格里高歷過,這說明它在中國有極強的影響力。與之對應的是很少有人了解傳統歷法,甚至有很多錯誤的認知,此處一一科普。
甲 農歷之名
和我們今天的認知不同,農歷指代傳統歷法的時間很晚,很可能明清時期才出現。在中國古代農歷則專指一本書。
北宋的《墨莊漫錄》中說當時山東濟寧有個士人叫鄧御夫不當官,寫了《農歷》一百二十卷,專門說耕織、芻牧、種蒔、耘獲、養生、備荒之事,寫的比《齊民要術》還詳細,可惜此書當時就失傳了。
中國古代對歷法的稱呼常常用修改之名,如秦朝歷法叫《顓頊歷》,是不完備的農歷,出現了日期和月像不對應的情況,漢武帝元封年間修改歷法稱《太初歷》。
后世歷朝歷代不斷修改歷法,皆以修改后的歷法名稱呼農歷,有《大明》、《大衍》、《十二氣》、《授時》等多個名稱。
今天農歷之名傳播廣泛,很可能是因為民國年間強行推廣格里高利歷,因為西歷法對種田無益,還是傳統歷法更有利于種田,遂流傳開來。
故今日農歷還有很多名,如以正朔稱呼的“夏歷”、“道歷”、“陰歷”、“舊歷”等諸多別名,下文以夏歷稱呼。
乙 夏歷排名第一的不是鼠月
現在是夏歷一月,傳統上稱之為“寅月”,地支的順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什么排第三的寅是一月了?
要了解這個,我們要從地支的陰陽五行講起,因為地支是一年中五行陰陽變化的稱呼。
如冬至在十一月,在冬至之后陰氣漸散,陽氣漸升,所以以子表示十一月。在歷史上中國就曾以子月為一年的開始。
而農歷一月是三陽之月,從十一月開始陽氣逐漸增加,在此時陽氣已經可以改變天氣了,此時陽氣劇烈宛如暴虎,稱之為寅。
《禮記·大傳》有正朔的記載,孔穎達注釋說:“改正朔就是修改一年的開始,朔是月之初的意思。周朝以子為朔,商朝以丑月為朔,夏朝以寅月為朔。”
周秦覆滅后,西漢武帝改用夏正,后世的統一的帝王除武則天外只改年號而不改正朔,所以今天的農歷還是以寅月為朔,既一月。
丙 夏歷是陰歷
我們的傳統歷法絕對不是陰歷,而是和印度歷、猶太歷一樣的陰陽合歷。
陰陽兩歷和陰陽合歷的區分很簡單。
西方的格里高利不管月相,只看地球和太陽的關系,是純陽歷。
伊斯蘭只看月相不注重地球和太陽的關系,是純陽歷,因此會發生一個節日可能出現在一年之中任何季節的情況。
以月相定月份,同時兼顧太陽和地球之間的位置是陰陽合歷,這樣看月能知幾號,同時看太陽的位置兼顧四季,既陰陽合歷。
(考大家一下,這張圖顯示的是農歷幾月)
丁 夏歷是湯若望發明的
此說今日傳播很廣,事實是湯若望主持了農歷的修定,如同中國古代數次對農歷修訂一樣,都是為了追求精準。
今天我們為了追求精準早就拋棄了湯若望的方法,采用的是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用現代天文學測定的數據,內核依舊是傳承千年的傳統歷法。
所以今天的農歷也有“紫金歷”的稱呼,如按湯若望發明農歷的邏輯,今天的農歷還是中國人發明的,是紫金山天文臺的科學工作者發明的。
但要講究事實,農歷的思想和內核在這些修訂中并未改變,依舊是月相、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置閏,不算重新發明。
戊 生肖按農歷年算
大年初一是根據月亮和二十四節氣的影響共同制定的,在這個體系下有閏月系統,一般來說十九年七閏,所以農歷一年有多少天有兩個體系。沒有閏月的年稱平年一年大概是354天或355天,有閏月的年稱“閏年”一年大概是383天或384天。
如果我們按照大年初一算,就會發生很多誤區,所以算命體系中生肖變化按立春算,古人也視立春為春天的開始。
己 夏歷沒格里高利歷科學
一些西方崇拜者喜歡宣傳這個觀念,實際上這是極大的錯誤。夏歷出現農歷一詞,原因就是西歷在中國不好用。
而能反應月亮的夏歷,在海上也能幫助人們掌握潮汐,就是在海上也比不上我們的傳統歷法,更不要說陰陽合歷本身就比單純的陽歷更精細,需要的天文和數學知識更多了。
庚 黃道吉日是純迷信
黃道吉日是迷信其實得兩說,黃道是天文學家想象中的一個軌道,本身是很科學的。而黃道吉日則是根據地球在黃道的位置,判斷這天適合干什么的一種玄學。
如果你不信玄學,是可以說這個是迷信,但要認為黃道是迷信就很沒科學素養了。
辛 不一定有大年三十
如上文所述,夏歷一年有兩組數字,同組數字中的農歷相差一天,這反映的是月相變化周期不是整天。
我們已知夏歷的月份要反應月相,所以每個農歷初一都是日月合朔之日,這天月亮未被太陽照射的一面正對地球,故看不到月亮。
而夏歷有大小月的原因在于朔望月的時間是29天半多一點,但我們得用整數顯示日期,所以就有大小月之分,好互相彌補月份錯誤,這樣才能讓因夏歷完美的反映月相。
而農歷大小月不是格里高利那樣,規定一、三……是大月,所以會出現農歷十二月只有二十九天的情況,未來的2025年到2029年,連續5年夏歷十二月都是小月,都沒有“年三十”,只有“年二十九”。
壬 二十四節氣的適用范圍
二十四節氣很可能發源于河洛地區,就是河南洛陽一代,一些人就認為二十四節氣只適合中原一代。
這是一個極端錯誤的認知,因為這些人只考慮了發明地這一個因素,而不管這個傳統科學成果是什么。
自古以來就有四時八節之說,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只有八個,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的定義適合北半球,絕不是中原一代。
正因如此,二十四節氣能流行于越南、日本、韓國,這些地方的農民都能結合節氣制定出適合當地的農業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