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月 老師
三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家長教育專家
點上方卡片,聽我們為您講述
孩子有沒有在商場哭鬧著滿地打滾,一定要買某個自己喜歡的玩具?家里來客人的時候有沒有“人來瘋”,撒歡胡鬧、不聽管教?孩子很任性,家長很無奈。其實如果引導得當,孩子任性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但是,如果引導不當,那么孩子就可能會越來越任性,越來越像一個“熊孩子”了。
有一個平常表現非常乖巧的孩子,無論是吃飯還是在家里玩,都不給家長添麻煩。可是當家長帶孩子到商場里的時候,孩子就像戲精附體,在商場里滿地打滾,要買樂高玩具。孩子哭得還特別有節奏,總是能通過哭聲把四周的人吸引過來,一邊哭還一邊說自己有多可憐,把家長弄得好不尷尬。經過這么一折騰,孩子總是能如愿以償,迫使家長給自己買新的玩具。
這類孩子任性的原因就是知道家長的軟肋在哪,知道通過打滾哭鬧這種方式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表現:哭、鬧、發脾氣等
場景:家庭、外出、來客人等
孩子心理:如果家長乖乖就范,孩子會故技重施
家長心理:覺得麻煩,想速戰速決
有一個名叫小雅的女孩,言談舉止特別可愛,但有一件事讓幼兒園的老師頭疼,就是小雅起床特別困難。幼兒園每天都會讓孩子們午睡,別的孩子過了午睡時間都能及時起床,唯獨小雅賴在被窩里裝睡,不愿起床。如果老師強行把小雅從被窩里拽起來,她就和老師做對,老師讓她干嘛她就偏不干嘛。小雅還和幼兒園其他的小朋友搶玩具。平時在家里,小雅也是備受寵愛,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想玩什么家長讓她玩什么,電視節目選小雅喜歡的看,好吃的東西也緊著她先吃。
小雅任性的原因就是家庭包辦、溺愛,缺乏規則。在家里唯我獨尊,到了幼兒園就無法適應。
表現: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已發生沖突、自理能力差
場景:不起床、不愛去幼兒園、不聽老師話、與小朋友爭搶
孩子心理:以自我為中心,按自己的心意來
家長心理:孩子長大了就好了
有一個孩子,總是和家長唱反調。家長看孩子太累了,要替他拿書包,他不愿意,要自己背;家長要給孩子倒杯水,孩子也不讓幫他倒;家長給孩子穿上襪子,他把穿好的襪子脫下來,自己重新再穿一次。有一次,媽媽給他讀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騎了一輛腳踏車,這個孩子也要騎,眼看著睡覺的時間就到了,孩子卻穿上羽絨服,非要到外面去騎腳踏車。家長想不明白,孩子以前挺乖的,為什么現在像個“刺頭”?
這個孩子任性的原因是正在經歷第一反抗期,不想受父母的約束,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表現:“不”字掛嘴邊,經常“鬧獨立”
場景:家長讓孩子做,孩子偏不做
孩子心理:我不要你管
家長心理:孩子怎么不乖了
孩子任性,除了上述三個原因,還有可能是因為不會表達,沒有學會和別人相處的方法。
表現:一著急就大吼大叫,不會表達情緒
場景:與小朋友推搡
孩子心理:我很著急,但是我說不出來
家長心理:孩子很蠻橫
如果家里有個任性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一、合理的滿足孩子愛的需求,養成習慣時要保持原則
盡量滿足孩子愛的需求、陪伴的需求,給孩子安全感。當孩子有不合理要求時,家長要遵守規則,守住底線。
很多孩子之所以任性,其實是因為內心的安全感不足,所以會通過任性的行為來獲取別人的注意。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給予安全地陪伴。
當孩子有不合理要求,哭鬧想買玩具怎么辦?要和孩子講道理。有些家長說我跟孩子講道理了,但是孩子不聽,講了之后還在耍賴,那么應該怎么辦?家長要給孩子表達情緒的空間。不要奢望一講道理孩子立刻就聽話,要給孩子一個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去哭去鬧。等哭鬧完,孩子冷靜了,再跟孩子講道理。下次去商場之前,就要跟孩子約法三章,不要哭不要鬧,如果是計劃范圍之內的要求,一定會滿足你,要是過分的要求,就不能滿足你。
二、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
少包辦,不溺愛
在家懂得尊重父母,在外才能更好地尊重老師
吃飯、享受時不能讓孩子唯我獨尊
讓孩子養成必要的自理能力
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
三、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提升人際交往的技巧
現在很多孩子心理彈性不夠,像草莓一樣一碰就破,所以顯得非常任性。這時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家長要讓孩子在家適當接觸一些困難,培養孩子適應困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樣孩子在幼兒園遇到不如意的情況,才不至于情緒崩潰。
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比如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然后告訴孩子你是能做好這件事的。當孩子有更多的自信,抗挫折能力也會提升。
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比如在家模擬搶別人玩具,讓孩子知道當自己搶別人玩具的時候,別人的內心其實并不舒服。經過此類模擬情境,孩子就會減少任性行為,也能夠更好地配合其他人。
小結一下,問題是成長的契機,孩子出現小狀況,說明孩子需要學習某方面的技能,父母應該坦然面對。了解孩子任性的根本原因,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調整家庭教育的環境,加以正確引導,慢慢糾正孩子,孩子會越來越好。
思考:
當孩子任性時,您準備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