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見怪不怪的現象,讓很多家長覺得很無奈:為什么一向親近的孩子越來越生疏?
我曾組織過關于家庭教育的問卷調查,統計數據也表明:親子溝通障礙是困擾家庭教育的較為普遍的問題。用家長的話說:孩子油鹽不進,既不愿意聽家長的意見,也很少與家長說自己的心事。
對這個令家長深感“無奈”的問題,很多學生給出的答案似乎“道破天機”:“代溝”。這好像啟發了家長,他們若有所悟:孩子長大了,開始“叛逆”了。于是,有些家長半推半就地“接納”了這個結論,只為讓親子關系“心安理得”地由“親近”走向“疏遠”。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海角天涯,而是孩子就在你身邊,卻再也不想多說一句話。
“叛逆”,只是一種現象罷了,況且,“叛逆”這種說法本身就折射了家長對孩子的傲慢與不平等:小孩子聽大人的話,天經地義!
用一位學生的話說:如果不聽話就是“叛逆”,那么大人不聽我們的話,不也是“叛逆”嗎?
如果簡單地將親子關系由親到疏的原因歸結為孩子的“叛逆”,顯然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其實,原因很簡單,但卻總是被家長忽視:關系問題。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中指出:“父母與孩子一旦關系出了問題,孩子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回應,內心不被看見,就很容易出現對抗和拒絕父母的行為。”
案例:
八年級某學習優秀女生因為連續幾次成績下滑而引起老師關注,帶著女生過來咨詢。女生由傾訴變控訴:父母根本聽不懂我在說什么,完全看不見我內心的焦慮,做他們的女兒太累了……
九年級某男孩,因早戀被班主任叫家長。媽媽當著辦公室n多老師的面,逮孩子一頓罵,之后帶他回家反省。再之后,孩子“自暴自棄”——不上學,整天躺床上玩手機。媽媽深感無奈,自己過來咨詢。
心理學經驗表明,諸如孩子早戀、沉迷游戲、厭學等問題,具有十分相似的原因和發展規律。
但是,無論老師還是家長,他們往往只是關注“問題”本身,很少有人分析原因,致使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甚至把問題變得更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正面管教的觀點認為,“問題孩子”往往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他們在家長或老師那里感受不到價值感、歸屬感。當孩子們無論怎樣努力也不能從家庭得到他們想要的尊重、理解、鼓勵、包容等心理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逐漸脫離親子關系而轉向發展與同伴的關系。
于是,家長對孩子的教養就逐漸失去情感基礎,家長對孩子的影響也逐漸被同伴的影響所替代。這就是早戀、網癮等孩子越來越“叛逆”的原因。然后,“代溝”就成了親子之間情感“鴻溝”的代名詞。
當覺察到親子之間越來越生疏的時候,家長不明緣由地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標簽,并以“尊重成長”為由,放任孩子向外在世界(包括虛擬世界)發展同伴關系,顯然是很危險的。
家長要及時評估親子關系。
健康的親子關系至少會有這樣一些特征:家長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孩子會發自內心地想成為父母的樣子,他們愿意采納家長的建議,尤其會在遭遇煩惱、委屈的時候主動尋求家長的支持,等等。親子關系出現問題以后,孩子會培養一些和父母完全不同的愛好,或保持與父母相悖的觀點,他們就是想和父母不一樣。
家長要反省教育理念,及時調整教養方式。
專制或控制、溺愛或放縱等方式都是較為極端的方式,都會教養出“叛逆”的孩子。家長需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及時看見并滿足孩子發展的心理需求,以此為基礎,引導孩子建立規則、敬畏規則。反對家長將“棍棒之下出孝子”奉為教養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