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按摩穴位 養生健體

 

 

1、救命穴——人中
2、萬能穴——合谷
3、長壽穴——足三里
4、消氣穴——太沖
5、強胃穴——足三里
6、腰痛穴——飛揚
7、疏筋穴——陽陵泉、涌泉
8、健脾穴、肚脹穴——公孫
9、補腎穴——太溪
10、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
11、補血穴——血海
12、止咳穴——極泉、尺澤
13、皮膚病穴——曲池
14、消炎穴——商丘
15、耳鳴穴——少海
16、頸椎病穴——天窗
17、膝痛穴——內關
18、頭暈、嘔吐、腸炎穴——梁丘
19、打嗝不止、嘔吐穴——涌泉、內關
20、鼻炎穴——豐隆、手三里
21、護膝穴——曲泉
22、手腳麻木穴——復溜、環跳
23、糖尿穴——地機
24、牙痛穴——合谷、肩井
25、膽結石穴——中瀆
26、失眠、遺尿遺精穴——然谷、太沖
27、恐懼病穴——太溪
28、治痘穴——太沖、曲池
29、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瘡穴——孔最
30、雀斑穴——絲竹空
31、眼袋穴——承泣
32、魚尾紋穴——瞳子髎
33、噩夢穴——厲兌
34、肚子痛穴——下巨虛
35、胃腸炎穴——天樞
36、膀胱炎、前列腺炎、腎炎穴——水道
37、嗓子失聲穴——大鐘
38、黑眼圈穴、皮膚增白穴——四白
39、減肥穴——帶脈
40、月經不調穴——水泉、帶脈
41、腦供血不足穴——解溪
42、糖尿病穴——腕谷
43、扭傷穴——大包
44、厭食、脫發穴——太溪
45、便秘穴——帶脈
46、過敏性鼻炎穴——迎香
47、腦血管穴——瘛脈
48、網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澤
49、手麻穴——支正
50、坐骨神經穴、脊椎病——后溪
51、腰椎盤突出穴——筋縮
52、美容穴——天容
53、急性咽喉腫痛穴——少商、關沖、涌泉
54、慢性咽炎、咳嗽穴——天突、尺澤
55、急性扁桃體炎穴——中渚
56、咳喘穴——中府
57、夜間咳嗽穴——魚際
58、補氣穴——經渠、氣海
59、感冒、白內障穴——肩髃
60、明目穴——中渚
61、乳腺炎穴——天池
62、白發穴——浮白
63、膽囊炎穴——日月、肝俞
64、暈車穴——關沖
65、疲勞穴——液門
66、急性胃痛、急性腸炎穴——曲澤
67、高血脂穴——環跳
68、腰酸穴——風市
69、化痰穴——豐隆
70、慢性肝炎穴——三陰交
71、抽筋、扭筋穴——陽陵泉
72、消化不良穴——率谷穴
73、蕁麻疹穴——太沖、風池
74、鼻出血穴——內庭
75、痛經穴——蠡溝、帶脈
76、口腔潰瘍穴——間行
77、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
78、腰背痛穴——委中
79、肌肉萎縮穴——大都
80、心臟供血不足穴——神道
81、痛風穴——復溜、筑賓
82、外腳踝關節穴——丘墟、外關、解溪
83、性功能穴——會陰、地神
84、老花眼穴——光明
85、心臟補血穴、抑郁穴——極泉、
86、冠心病穴——云門
87、腎結石穴——筑賓
88、落枕、偏頭痛穴——外關
89、電腦病穴——天窗
90、甲亢穴——天柱
91、中風穴——百會
92、精神病穴——涌泉
93、水腫穴——承漿
94、口眼歪穴——頰車
95、老人癡呆穴——老人穴
96、靜脈曲張穴——太淵
97、黃褐斑穴——天容
98、耳炎穴——前谷
99、中暑穴——十宣、人中
100、心肌梗塞穴——極泉、膻中
101、半身不遂穴-----風市、足三里
102、發熱穴----膻中(大椎、肺俞)
103、癱瘓穴----環跳、陽陵泉、委中

配穴方法1.本經配穴法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未涉及其他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穴,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穴、太淵穴。配穴方法2.表里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里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里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穴配與其相表里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配穴方法3.同名經配穴法本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矛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穴配足陽明經的內庭穴;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后溪穴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穴等。配穴方法4.上下配穴法本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內庭穴,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穴配長強穴。此外,八脈交去穴配合,如內關穴配公;孫穴,外關穴配臨泣穴,后溪穴配申脈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屬于本取穴方法的具體應用。配穴方法5.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選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采用此取穴方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門穴,后取胃俞穴、胃倉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后取肺俞穴、定喘穴等。配穴方法6.左右配穴法本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穴、內關穴,胃痛取雙側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并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穴、地倉穴,配合右側合谷穴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穴、曲鬢穴,配合右側陽陵泉穴、俠溪穴等。

1、穴 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 治:發燒。
  
手 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 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 治:心動過速。
  
手 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陰心經、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 治:心動過緩。
  
手 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 治:失眠癥。
  
手 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 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 治:多汗癥。
  
手 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6、穴 名:涌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 治:足心熱。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 治:頭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 治:頭頂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 名:懸鐘(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緣。
  
主 治:偏頭痛。
  
手 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 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瀉。
  
手 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 名:降壓(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沖之間,
  
主 治:高血壓。
  
手 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 名: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癥,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里穴(位于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后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 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 治:白內障。
  
手 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腦疲倦,(醒腦)
  
手 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
  
主 治:眼皮浮腫。
  
手 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 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傷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 治:急性腰扭傷。
  
手 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 治:坐骨神經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 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鐘。
  
21、穴 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 治:小兒厭食癥。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 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
  
主 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 法:輕按揉1-3分鐘。 
  
23、穴 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后發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
  
主 治:喉頭腫痛。
  
手 法:輕揉按2-4分鐘。
  
24、穴 名:太沖(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點按。
  
25、穴 名:上迎香(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內眥下五分處。
  
主 治:鼻竇炎。
  
手 法:按揉1-2分鐘。
  
26、穴 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結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主 治:麥粒腫。
  
手 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圓珠筆芯按壓5分鐘。
  
29、穴 名:元駿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
  
主 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 法:一指禪推法點揉。
  
30、穴 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臥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陽明胃經)
  
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 名:安眠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
  
主 治:失眠、偏頭痛。
  
手 法:中度點按。
  
33、穴 名:牽正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 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點按。
  
35、穴 名:閃腰穴(足太陽膀胱經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與昆侖穴(足太陽膀胱經)連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附近有一壓痛點。
  
主 治:腰扭傷又稱閃腰。
  
手法:點按。患者俯臥,醫者找出雙側“閃腰穴”后,用雙手拇指猛然點按患者雙側穴位,壓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鐘,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為度。接著輕柔、和緩地按摩腰部數分鐘結束治療。一次手法完畢后,患者多有明顯好轉,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療后,腰痛癥狀就會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后約0.5寸處。
  
主 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圓珠筆頭(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松多了。
  
37、穴 名:太陽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主 治:頭痛。
  
手法:頭痛發作時,患者自已回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后一寸凹陷處),壓至脹痛,并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鐘,頭痛便可減輕。
  
38、穴 名: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方法: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 治:暈厥。
  
手法:中暑、中風、虛脫時,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續2一3分鐘,一般會緩解。
  
39、穴 名:人中(任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主 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情況時,用拇指尖陷壓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 名:勞宮(手厥陰心包經,滎穴)
  
取穴方法:勞宮穴位于人體的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主 治:高血壓.
  
手 法:高血壓患者因生氣、暴怒、激動、勞累,血壓會急劇上升,對患者生命有極大威脅。此時按壓勞宮穴
  (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可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41、穴 名:少商(手太陰肺經,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角一分處。
  
主 治:呃逆。
  
手 法:呃逆時,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人,至有酸痛感為度,持續半分鐘到1分鐘,呃逆可止。
  
42、穴 名: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取穴方法:
  
主 治:止嘔吐.
  
手 法:嘔吐時,可用中指壓內關止嘔。內關穴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說明已中穴位,約1分鐘即止嘔吐。
43、穴 名:天樞(足陽明胃經,大腸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主 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時以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位于肚臍左側2寸),至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氣,增加腹內壓,即可排便。
  
44、穴 名:腳后跟
  
取穴方法: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 治:止鼻血。
  
手 法:鼻子出血時,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腳后跟(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左鼻出血捏右腳跟,右鼻出血捏左腳跟,即回止血。
  
45、穴 名:陽陵泉(足少陽膽經,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 治:膽絞痛.
  
手法:囊炎、膽結石發作時,右上腹可發生劇烈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1寸凹陷處的陽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續授摩2分鐘鉀,可獲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主 治:腎絞痛。
  
手 法:腎絞痛發作時苦不堪言,此時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陰交(內踝上三寸脛骨后緣),反復授摩3一5分鐘,腎絞痛即回緩解。
  
47、穴 名:至陽(督脈)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緩解心絞痛.
  
手法:心絞痛發作常伴有胸部壓迫、窒息感。此時可按壓至陽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頭垂臂,兩側肩胛角下緣直線交于脊柱五中點即是此穴),授壓3一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

     降壓歌
  高血壓病不可怕,三個穴位搞定它;
  太溪太沖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堅持按摩兩月余,終生拋棄降壓藥。
  若添杞菊地黃丸,降壓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發燒司空見,吃藥打針家常飯;
  肺俞拔罐按風池,降服感冒彈指間。

 

  耳鳴歌
  兩耳嗡嗡聽力降,肝火腎虛兩堵墻;
  太沖行間和聽會,三穴聯撲肝火旺。
  若因腎虛耳鳴響,太溪耳門威力強;
  堅持按揉六七天,腎氣充盈消癥狀。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發三夏與冬春;
  預防為主抓關鍵,補氣防感防過敏。
  哮喘痛苦在復發,治本重在補氣血;
  刺激合谷和肺俞,補足氣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風寒,注重溫陽即了然;
  艾灸關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濕,按揉合谷足三里;
  肺俞印堂陰陵泉,按摩一季哮喘離。

 

  性福歌
  人體自有威而剛,性福何須求藥方;
  腎俞關元陰陵泉,堅持按摩就壯陽。
  陽萎早泄羞難言,氣血不足是關鍵;
  關元氣海足三里,按摩令爾挺而堅。

 

  心絞痛歌
  老年最怕心絞痛,稍有不慎就喪命;
  電話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門奏神功。

 

   排毒歌
  人體排毒膀胱經,殷門委中要暢通。
  堅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輕。

 

  舒肝排氣歌
  郁悶焦慮莫擔心,太沖行間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鐘,沖天怒氣不傷身。

 

  減肥歌
  心腦肝膽糖尿病,肥胖開路是先鋒;
  人身自有減肥藥,別聽廣告瞎折騰。
  中脘天樞兩穴位,飯后按摩三分鐘。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條賽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顯;
  吃點自制二陳散,療效鞏固不反彈。

 

  注:二陳散配方:

  半夏、橘紅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細混合,或制成膠囊即可。

 


  糖尿病歌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當茶喝;
  再配四個天敵穴,消渴頑癥定能克。
  上消燥熱傷肺腑,口渴多飲小便多;
  按摩魚際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鐘。
  中消胃燥津液傷,口渴尿多便秘常;
  調理中消補胃陰,胰俞內廷太溪強。
  祛除熱邪內廷功,一天兩次按摩通;
  上午起就未經旺,迎頭痛擊效最明。

 

  頸椎好了歌
  何因導致頸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
  刺激風府手三里,一朝疼痛無蹤影。

 

  調制更年期歌
  女人最怕更年期,煩躁失眠性欲低;
  癥狀全由陰虛致,六味逍遙能補益。
  堅持按摩兩穴位,太溪太沖為功奇。
  腎陰補足精神爽,一生不知更年期。

 

   補腎歌
  人體瑰寶屬腎經,后天賠補勝遺贈;
  太溪復溜涌泉穴,各懷絕技顯奇能。
  頭暈耳鳴腰酸疼,性欲減退牙松動;
  只需按摩太溪穴,諸多癥狀一掃清。
  膀胱陰道前列腺,流產后遺諸病變;
  都是腎虛惹得禍,按莫復溜奇效現。
  腳底奇穴屬涌泉,可止鼻血降血壓;
  頭目脹疼也可療,茱萸貼敷平哮喘。

 

  皮膚清潔歌
  灰頭土臉皮偏黃,任爾清洗也不爽。
  實因膽經有淤塞,油脂代謝不正常。
  每晚堅持敲膽經,還要保持心舒暢。
  配合點揉太沖穴,一朝膚凈面目爽。

 

  祛痘歌
  臉頰前額痘痘生,色紅肚脹口氣重。
  全因胃火炎上致,時有灼津便不通。
  穴位按摩實有效,首選天樞與內廷。
  內庭本是胃滎穴,滎主身熱泄胃火。
  天樞一穴兼兩經,能調大腸促便通。
  早上起床拇指按,內廷天樞兩分鐘。
  每餐飯后半小時,再按天樞兩分鐘。
  多喝開水促排毒,煩人痘痘無影蹤。
  額頭兩邊痘痘生,肝氣郁結所支撐。
  求助氣海太沖穴,每晚按摩五分鐘。
  氣海本是性母祖,除肝淤滯協太沖。
  太沖疏理調肝氣,肝氣不郁痘不生。

 

 

一、手太陰肺經穴分寸歌:
中府乳上三肋間,上行寸六云門安,云在璇璣旁六寸,天府腋三動脈求,
俠白肘上五寸主,尺澤肘中約紋是,孔最腕側七寸處,列缺腕上一寸半,
經渠寸口陷中取,太淵掌后橫紋頭,魚際節后散脈里,少商大指內側端。
二、手陽明大腸經穴分寸歌:
商陽食指內側邊,二間尋來本節前,三間節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間,
陽溪腕上筋間是,偏歷交叉中指端,溫溜腕后云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尋,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紋頭盡,肘了大骨外廉近,
若問五里何處尋,肘上三寸向里行,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舉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鼑扶下一寸真,扶突人迎后寸五,禾了水溝旁五分,
迎香和了上一寸,大腸經穴是分明。
三、足陽明胃經穴分寸歌:
胃這經兮足陽明,承泣目下七分尋,四白目下一寸取,巨了鼻孔旁八分,
地倉夾吻四分近,大迎頷前寸三分,頰車耳下曲頰陷,下關耳前動脈行,
頭維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氣舍突旁穴相乘,
缺盆舍外橫骨內,相去中行四寸明,氣戶璇璣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
庫房屋翳膺窗近,乳中正在**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不相侵,
卻卻中行須四寸,以前穴道為君陳,不容巨闕旁二寸,卻近幽門寸五新,
其下承滿與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上下一寸無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尋,
天樞臍旁二寸間,樞下一寸好外陵,樞下二寸大巨穴,樞下三寸水道在,
水下一寸歸來好,距離中行二寸邊,氣沖鼠蹊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間,
髀關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記,
膝髕陷中犢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名上廉,膝下八寸條口位,
膝下九寸下廉看,踝上八寸豐隆量,解溪跗上系鞋處,就在踝橫紋中央,
沖陽跗上五寸喚,陷谷庭后二寸間,內庭次趾外間陷,厲兌大次趾外端。
鼠蹊:即腹股溝部。
四、足太陰脾經穴分寸歌:
大趾內側端隱白,節前陷中求大都,太白節后白肉際,節后一寸公孫呼,
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陰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機朝,
膝下內側陰陵泉,血海膝髕上內廉,箕門穴在魚腹取,動脈應手越筋間,
沖門橫骨兩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沖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結算,
結上寸三是大橫,卻與臍平莫胡亂,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
中庭旁六食竇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鄉穴,周榮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淵腋之下三寸絆。
五、手少陰心經穴分寸歌:
少陰心經極泉中,腋下筋間動引胸,青靈肘上三寸覓,少海肘后五分充,
靈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陰郄去腕五分的,神門掌后銳骨逢,
少府小指本節末,小指內側是少沖。

六、手太陽小腸經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為少澤,前谷外側節前覓,節后握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側,
銳骨下陷陽谷討,腕后銳上覓養老,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后五分好,
肩貞胛下兩筋解,臑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風后骨中,秉風了外舉有空,
曲垣肩中曲肩陷,外俞去脊三寸從,中俞二寸大椎旁,天窗扶突后陷詳,
天容耳下曲頰后,顴了面頄銳端量,聽宮耳中大如菽,此為小腸手太陽。
七、足太陽膀胱經穴分寸歌:
足太陽是膀胱經,目內眥角始睛明,眉毛內側攢竹取,眉沖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發五分際,神庭旁開寸五分,五處旁開亦寸半,細算卻與上星平,
承光通天絡卻穴,相去寸半調勻看,玉枕夾腦一寸三,入發三寸枕骨取,
天柱項后發際取,大筋外廉陷中獻,自此夾脊開寸五,第一大杼二風門,
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椎下論,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俞在十五椎,大腸十六椎下取,十七關元俞可扒,
小腸十八胱十九,中 俞穴二十椎,白環廿一椎下當,以上各穴可扒之,
更有上次中下了,一二三四腰空好,會陽陰尾*骨旁,第一側線諸穴了,
再從脊旁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尋神堂,
第六譩譆膈關七,第九魂門十陽綱,十一椎下意舍存,十二胃倉穴已分,
十三肓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十九胞肓廿一秩,第二側線諸穴勻,
繼向臀部橫紋取,承扶居下陷中央,殷門扶下方六寸,委陽腘外兩筋鄉,
浮郄實居委陽上,相去只有一寸和,委中在腘約紋里,向下二寸尋合陽,
承筋合陽直下取,穴在腨腸之中央,承山腨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
跗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后跟陷中央,仆參跟下腳邊上,申脈踝下五分張,
金門申前墟后取,京骨外側骨際量,束骨本節后肉際,通谷節前陷中強,
至陰卻在小趾側,太陽之穴始周詳。
八、足少陰腎經穴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踝前大骨邊,太溪踝后跟骨上,照海踝下四分安,
水泉溪下一寸覓,大鐘跟后踵筋間,復溜溪上二寸取,交信溜前五分駢,
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陰之后少陰前,筑賓內踝上腨分,陰谷膝下內輔邊,
上從任脈開半寸,橫骨平取曲骨邊,大赫氣穴并四滿,中注肓俞亦相連,
六穴上行皆一寸,俱距中行半寸間,商曲又平下脘取,石關陰都通谷聯,
幽門適當巨闕側,五穴分寸量同前,再從中行開二寸,步廊卻在中庭邊,
神土封墟及神藏,彧中俞府璇璣旁,每穴上行皆寸六,旁開二寸仔細量。
九、手厥陰心包經穴分寸歌:
心包穴起天池間,乳后旁一腋下三,
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澤肘內橫紋上,
郄門去腕方五寸,間使腕后三寸安,
內關去腕只二寸,在陵掌后兩筋間,
  勞宮屈中名指取,中沖中指指之末端。
注:一二三四腰空:指第一、二、三、四骶后孔。
十、手少陽三焦經穴分寸歌:
無名指外端關沖,液門小次指陷中,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表陷中從
外關腕后二寸取,腕后三寸支溝容,支溝橫外取會宗,空中一寸用心攻,
腕后四寸三陽絡,四瀆肘前五寸著,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間一寸摸,
肘后二寸清冷淵,肘后五寸是消濼,臑會肩前三寸量,肩了臑上陷中央,
天了巨骨陷內取,天牗天容之后旁,翳風耳后尖角陷,瘈脈耳后雞足張,
顱息亦在青絡上,角孫耳廊上中央,耳門耳缺前起肉,和了耳前銳發鄉,
欲知絲竹空何在,眉梢陷中不須量。
注:骨罅xia:罅,指縫隙。骨罅意即骨縫。
十一、足少陽膽經穴分寸歌:
外眥五分瞳子了,耳前陷中聽會繞,上關上行一寸是,內斜曲角頷厭照,
斜后下行懸顱定,懸厘顱下半寸饒,曲鬢耳前發際上,入發寸半率谷交,
天沖北后斜五分,浮白率下一寸呈,竅陰穴在枕骨上,完骨耳后發際認,
入發四分須記真,本神神庭旁三寸,入發五分眥上憑,陽白眉上一寸的,
卻與瞳子相對直,入發五分頭臨泣,旁開相對神庭穴,臨后一寸是目窗,
窗后一寸正營穴,承靈又在正營后,相去寸半見《甲乙》,風池直上尋腦空,
夾腦戶旁二寸的,風池耳后尖角陷,肩井肩上陷解中,大骨之前寸半取,
淵腋腋下三寸從,再從淵腋橫前取,相隔一寸輒筋逢,日月期門下一肋,
十二肋端是京門,章下寸八尋帶脈,帶下三寸五樞真,維道真下五三定,
章下八三居了名,環跳髀樞宛中陷,風市垂手中指尋,中瀆膝上五寸陳,
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量,腓骨頭前陷中央,陽交外踝上七寸,
此系斜屬三陽絡,外丘踝上七寸斟,踝上五寸光明著,踝上四寸陽輔穴,
踝上三寸懸鐘列,丘墟踝下陷中覓,丘下三寸足臨泣,臨下五分地五會,
會下一寸俠溪接,欲覓竅陰歸何處,小趾次趾外側角。
八三:指居了穴位于章門穴下8.3寸。
十二、足厥陰肝經穴分寸歌:
足大趾端名大敦,行間大趾縫中存,太沖本節后二寸,踝前一寸號中封,
蠡溝踝上五寸是,中都踝上七寸中,膝關陰陵后一寸,曲泉曲膝盡橫紋,
陰包膝上方四寸,氣沖三寸下五里,陰廉沖下只二寸,急脈陰旁二寸半,
章門平臍季脅端,乳下兩肋取期門。
 

 

六大特效保健穴

 

 

內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適宜癥狀:絕大多數心臟疾患,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等。尤其對預防心梗發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穴,它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癥狀均可使用。

內關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大陵穴(腕橫紋)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圖)。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內關穴,不論時間地點,隨時可做,以感覺酸脹為度,常常按揉時會感到一種莫名的刺激感沿著前臂內側傳至心臟,此為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適可而止不要用力過度。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內關穴處的表皮(圖)。

堅持操作一個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悶、心煩心悸等感覺明顯減輕或消失了。

 

 

太溪穴:慢性腎病的良藥

適宜癥狀:絕大多數腎臟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特別是對患有慢性腎病,同時表現為浮腫、腰酸腿冷、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之穴,古代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重在補腎,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圖)。

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圖),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度,不可力量過大以免傷及皮膚。

對于腎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按摩雖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藥物治療。

 

 

足三里穴:效如參茸的滋補品

適宜癥狀:一切虛損性疾病,如治療營養不良引起的貧血、產后術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良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為強壯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調理陰陽,健脾和胃,通經活絡之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處(圖)。

用同側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圖),也可以用艾條灸。因為小腿部皮膚較厚,力量可以適當大些。但用力時不可以憋氣,否則容易引起血壓上升。操作不限時間和場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合谷穴:抗擊疼痛的自然療法

適宜癥狀:各種疼痛,無論外傷還是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尤擅緩解晚期癌癥病人的惡性痛。此外,還可以治療頭暈、惡心等各種異常癥狀。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中醫認為,合谷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堅持按揉刺激該穴,可以獲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或第2掌指關節與陽溪穴之間的中點處,稍靠近食指側(圖)。

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處皮膚(圖),隨時隨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沒有副作用和危險。以感到酸脹且能夠忍受為度。

 

 

關元穴:恢復老人青春活力

適宜癥狀:各種生殖系統疾病。尤其擅長治療不孕不育、陽痿、遺精早泄、痛經、月經不調等癥。

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統疾患。現代研究證實,按揉和震顫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關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恥骨聯合上2寸處(圖)。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中脘穴:治療胃病的專家

適宜癥狀:絕大多數的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主治各種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圖)。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注意手下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始終緊貼著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組織做小范圍的環旋運動。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但以飯后半小時做最好,力度不可過大,以免出現疼痛和惡心。

 

  

 

 
 
 落枕扭腰按一個穴位就搞定

 一些常見病可以通過按摩某一個特定的穴位來治療,效果顯著、屢試不爽。

  一、落枕:

  “落枕穴”位于人體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兩指骨盡頭起,向外一拇指寬處。按壓時,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側面,用較大力氣來回按壓。雙手皆要按壓。 


(落枕穴)


  二、閃腰:

  閃腰在醫學上稱為急性腰扭傷,是一種常見病,多由姿勢不正、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軟組織受損所致。閃腰時可按摩“上仙穴”,非常顯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正下方凹處。人體雙側肋弓下緣連線與脊柱的交點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只要向下再數三個突起就是第五腰椎了。按壓時,用一指腹尖端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旋轉按壓。

  此穴對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上仙穴)


  三、鼻衄:

  鼻衄俗稱流鼻血,在天氣干燥時常有發生。發生鼻衄時除了低頭、用冷毛巾濕敷頭部等外,還可以按壓“止血點”來加快止血。

  “止血點”位于面部正中線與發際交界處上一拇指寬處。按壓時,用一指腹尖端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旋轉按壓。

  以上各法只適用于家庭日常應用,請讀者酌情使用,并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人體重要穴位—— 足底穴位圖
足底穴位圖:

  涌泉穴

  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與后三分之二交界處。
  主治:開竅醒神,寧心安神。適用于頭目昏花、失眠、頭項痛、足心熱、中風、下肢癱瘓、目澀咽干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脹痛明顯,有時可向下肢發散。

  厲兌穴

  位置:在第二趾外側端,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常用于面腫、口喎、牙痛、鼻衄、鼻流黃涕、胸腹脹滿、多夢等病癥的治療與保健。

  昆侖穴

  位置:在外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平外踝高點取穴。
  主治:常用于腰骶部疼痛、足跟腫痛、頭痛、頭項強痛、落枕、坐骨神經痛及目眩等病癥的治療與保健。

  申脈穴

  位置:在外踝正下方凹陷中,詳見上面穴解。
  主治:常用于頭痛、失眠及腰腿痛的治療與保健。

  太溪穴

  位置: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常用于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不利、咽喉腫痛、牙痛、耳鳴、耳聾、失眠、咳嗽、氣短、腰痛、足跟痛等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人體重要穴位—— 腹部、胸部穴位圖

 腹部、胸部穴位圖:
  
  膻中穴

  位置:胸部前正中線,兩乳頭之間,平第四肋間隙。

  主治:寬胸理氣,宣肺降逆,寧心除煩。適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脹悶。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氣喘、呃逆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微脹感。

  中脘穴

  位置: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詳見上述圖解。

  主治:調理脾胃,健脾化濕,和胃降逆,安神定志。適用于胃腸功能紊亂、胃痛胃炎、便秘腹瀉、嘔吐、腸鳴、心慌失眠等病癥。是中醫治療脾胃疾病的重要人體穴位之一。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麻感。


  天樞穴

  位置:肚臍旁開2寸處。

  主治:調理脾胃,理氣和中。適用于胃腸功能紊亂、腸鳴腹瀉、腹痛腹脹、大便不暢、腸炎、水腫、月經不調等病癥,對減肥有一定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沉脹感,有時可向下發散。

  氣海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臍下1.5寸處。

  主治:升陽補氣,益腎固精。適用于氣虛乏力、脘腹脹滿、腸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遺精等病癥。為補氣要穴,有強壯和保健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沉脹感并向下腹發散。

  關元穴

  位置:腹正中線,肚臍下3寸處。

  主治:溫腎減陽,回陽固脫,增補元氣,通調沖任。適用于虛癥、神疲乏力、元氣不足、性功能低下、腹瀉腸鳴、遺精、陽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不孕及慢性病的恢復,有強壯作用。

人體重要穴位——背部穴位圖解 人體背部穴位圖解:

  大椎穴

  位置:第七頸椎棘突下。

  主治:疏風解表,清熱通陽,健腦強脊。適用于頭頸強痛、骨蒸潮熱、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冒、落枕、頸椎病、氣喘、熱病等病癥,有防病強壯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麻感。

  肩井穴

  位置: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主治:開竅通經,理氣活絡,振奮陽氣。適用于元氣不足、頭頸強痛、肩背疼痛、麻木、上臂抬舉困難、高血壓、感冒、風濕病、頸椎病等病癥。

  感覺:局部揉拿有酸麻脹感,并向頭部及下背部發散。
  天宗穴

  位置:肩胛骨岡下窩的中點凹陷處。

  主治:頸項、肩背及上肢的疼痛、麻木,肩背風濕癥,外感風寒等病癥。

  命門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補腎壯陽,培元固本,強壯腰脊。適用于腎虛腰脊疼痛、精虧腦鳴、陽痿、閉經、尿頻、腹瀉、肢冷、神經衰弱等病癥,有補陽的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

  腰陽關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常用于月經不調、遺精、陽痿、腰骶部疼痛、下肢痿痹的治療與保健。人體重要穴位——下肢穴位圖 下肢穴位圖: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風化濕,通經活絡,益氣健腦等。適用于腸胃功能低下、久病體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瀉、嘔吐、腸鳴、高血壓、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癥。為養生長壽抗衰老的中藥穴位,對美容、減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麻感,有時可向下肢和足背發散。

  陽陵泉穴

  位置:膝外側下方,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清利肝膽,疏筋活絡,滑利關節。適用于耳鳴耳聾、胸肋脹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關節炎、膽囊炎、口苦、嘔吐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委中穴

  位置:腘窩橫紋正中線處。

  主治:疏筋活絡,袪風除濕,涼血泄熱,強健腰膝。適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項強、腰肌勞損、下肢癱痹、半身不遂、膝關節炎、小便不利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麻脹感,有時向腰部發散。

  承山穴

  位置:小腿后面正中線,委中穴直下8寸,小腿腓腸肌兩肌腹下方之間凹陷處。

  主治:疏筋止痙,疏利腰腿。適用于腰脊痛、小腿轉筋、下肢無力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可有酸麻微痛感,揉捏可有脹感。

  三陰交穴

  位置:內踝直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主治: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調經止痛,寧心安神,補陰除煩。適用于腹脹腸鳴、大便泄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閉經、小便不利、神經衰弱、腎虛陽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勞等病癥。對心、腦病有一定的作用,為主要保健穴。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麻感,有時可向小腹部發散。
人體重要穴位——頭部及頸部重點穴位圖 頭部及頸部重點掌握穴位

  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移1寸凹陷處。
  主治:醒腦明目,袪風鎮痛,清堵除煩。適用于頭痛頭暈、偏頭痛、神經衰弱、感冒、視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癥。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重按較痛,有時向四周發散。

  下關穴

  位置:顴弓下緣,下顎切跡之間的凹陷處,閉口取穴。
  主治:下顎關節炎、面頰肌膚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鳴耳聾等病癥。頭部正面及后面穴位圖


 頭部后面重點穴位:
   頰車穴

  位置: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處,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適用于下牙痛、牙關緊閉、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癥。

  翳風穴

  位置:在耳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緣的凹陷處。
  主治:常用于耳聾、耳鳴、牙痛、顳頜關節病、面神經麻痹等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方,當下頜髁狀突后緣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頭部側面及頸部穴位圖
降壓歌

  高血壓病不可怕,三個穴位搞定它;

  太溪太沖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堅持按摩兩月余,終生拋棄降壓藥。

  若添杞菊地黃丸,降壓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發燒司空見,吃藥打針家常飯;

  肺俞拔罐按風池,降服感冒彈指間。


  耳鳴歌

  兩耳嗡嗡聽力降,肝火腎虛兩堵墻;

  太沖行間和聽會,三穴聯撲肝火旺。

  若因腎虛耳鳴響,太溪耳門威力強;

  堅持按揉六七天,腎氣充盈消癥狀。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發三夏與冬春;

  預防為主抓關鍵,補氣防感防過敏。

  哮喘痛苦在復發,治本重在補氣血;

  刺激合谷和肺俞,補足氣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風寒,注重溫陽即了然;

  艾灸關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濕,按揉合谷足三里;

  肺俞印堂陰陵泉,按摩一季哮喘離。


  性福歌

  人體自有威而剛,性福何須求藥方;

  腎俞關元陰陵泉,堅持按摩就壯陽。

  陽萎早泄羞難言,氣血不足是關鍵;

  關元氣海足三里,按摩令爾挺而堅。


  心絞痛歌

  老年最怕心絞痛,稍有不慎就喪命;

  電話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門奏神功。

  排毒歌

  人體排毒膀胱經,殷門委中要暢通。

  堅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輕。


  舒肝排氣歌

  郁悶焦慮莫擔心,太沖行間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鐘,沖天怒氣不傷身。

  減肥歌

  心腦肝膽糖尿病,肥胖開路是先鋒;

  人身自有減肥藥,別聽廣告瞎折騰。

  中脘天樞兩穴位,飯后按摩三分鐘。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條賽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顯;

  吃點自制二陳散,療效鞏固不反彈。

  注:二陳散配方:半夏、橘紅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細混合,或制成膠囊即可。


  糖尿病歌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當茶喝;

  再配四個天敵穴,消渴頑癥定能克。

  上消燥熱傷肺腑,口渴多飲小便多;

  按摩魚際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鐘。

  中消胃燥津液傷,口渴尿多便秘常;

  調理中消補胃陰,胰俞內廷太溪強。

  祛除熱邪內廷功,一天兩次按摩通;

  上午起就未經旺,迎頭痛擊效最明。
 

  頸椎好了歌

  何因導致頸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

  刺激風府手三里,一朝疼痛無蹤影。

  調制更年期歌

  女人最怕更年期,煩躁失眠性欲低;

  癥狀全由陰虛致,六味逍遙能補益。

  堅持按摩兩穴位,太溪太沖為功奇。

  腎陰補足精神爽,一生不知更年期。


  補腎歌

  人體瑰寶屬腎經,后天賠補勝遺贈;

  太溪復溜涌泉穴,各懷絕技顯奇能。

  頭暈耳鳴腰酸疼,性欲減退牙松動;

  只需按摩太溪穴,諸多癥狀一掃清。

  膀胱陰道前列腺,流產后遺諸病變;

  都是腎虛惹得禍,按莫復溜奇效現。

  腳底奇穴屬涌泉,可止鼻血降血壓;

  頭目脹疼也可療,茱萸貼敷平哮喘。


  皮膚清潔歌

  灰頭土臉皮偏黃,任爾清洗也不爽。

  實因膽經有淤塞,油脂代謝不正常。

  每晚堅持敲膽經,還要保持心舒暢。

  配合點揉太沖穴,一朝膚凈面目爽。


  祛痘歌

  臉頰前額痘痘生,色紅肚脹口氣重。

  全因胃火炎上致,時有灼津便不通。

  穴位按摩實有效,首選天樞與內廷。

  內庭本是胃滎穴,滎主身熱泄胃火。

  天樞一穴兼兩經,能調大腸促便通。

  早上起床拇指按,內廷天樞兩分鐘。

  每餐飯后半小時,再按天樞兩分鐘。

  多喝開水促排毒,煩人痘痘無影蹤。

  額頭兩邊痘痘生,肝氣郁結所支撐。

  求助氣海太沖穴,每晚按摩五分鐘。

  氣海本是性母祖,除肝淤滯協太沖。

  太沖疏理調肝氣,肝氣不郁痘不生。
     特效穴位:­       1.合谷:對感染性炎癥人,具有較高的防治效果,增強機體的防御能­,對于白細胞具有雙向調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顯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對甲狀腺機能具有調整作用,對血液循環功能有調整作用,­輕手法引起血管收縮,重手法引起血管擴張,能降低高血壓病人血中膽固朜的­含量。 ­       2.手三里:針刺對胃的蠕動,張力,排空及小腸的運動機能,具­有明顯增強作用。 ­       3.曲池:治皮膚的要穴,艾灸該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顯­著增加,具有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對于感染炎癥的病人,具有較高的防治­效率。 ­        4.迎香: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效率達70~90%。 ­        5.頰車:對甲亢病人有治療效應。 ­        6.人迎:有顯著的降壓效果,尤其對收縮壓最顯著。 ­    7.足三里:①對胃的蠕動,張力,排空,大小腸以闌尾的運動機­能均有明顯作用,對胃酸和胃蛋白有雙向調整作用,②增強膽囊運動和排空能­力,使膽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調整血壓作用,④對病人血糖有影響,⑤能­使血液中細胞總數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細胞迅速上升,針刺­能使痛閾明顯升高,能促進神經再生,促進損傷神經的恢復。 ­        8.豐隆:針刺豐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縮反應,配曲池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有顯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       9.解溪:能促進神經再生,促進受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 ­       10.公孫:針刺公孫穴對胃的里蠕動,張力,排空,大小腸以及闌­尾的運動機能,均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對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潰瘍­,幽門痙攣,胃內容物滯留有良好作用。 ­        11.三陰交:為消化,生殖,泌尿系統,婦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陰交配合谷,秩邊,針刺后立即加強子宮收縮,且持續時間延長,對婦科疾病­手術的鎮痛作用十分顯著,對于膀胱張力具有調節作用,治療陣發性房心動過­速,心房顫動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療效。 ­        12.陰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針之,桴鼓相應,所苦頓解。 ­        13.少海:可緩解結腸痙攣,對痙攣性結腸炎的治療有良效。 ­        14.神門:治心臟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減慢,對神經垂體­高血壓的動物,刺后可使血壓降低。 ­       15.少澤:電針少澤可使垂體后葉催產素的分泌增強。 ­      16.后溪:配申脈治療癲癇白天發作者為佳。 ­       17.天宗:對膽囊有收縮作用,針刺天宗,肩井,腎俞,對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療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       18.攢竹:針刺攢竹可使心率減慢。 ­       19.天柱:可使頭痛清醒,記憶力增強,針刺天柱,能解除支氣管­痙攣。 ­        20.大杼:針刺大杼,飛揚,足三里等留針7分鐘,可使血鈣增加­1mg%,留針15分鐘增加3 mg%,繼續留針,血鈣不再發生變化。 ­        21.風門:常患感冒傷風之人,按之灸之,頗見功效。 ­        22.肺俞:針刺肺俞,能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氣道阻力,治療支­氣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緩動脈硬化。 ­        23.心俞:可使心率減慢,治療心房顫動有良效。 ­        24.肝俞:血小板增加,針刺肝俞可使膽道壓力降,解除括約肌痙­攣,對血糖有調作用,針刺后白膽固醇明顯下降。 ­         25.脾俞:針刺全血血細胞減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板增加,艾­炙脾俞對放射治療后白細胞數過低的癌癥病人,可使的細胞迅速上升,針刺脾­俞可降低膽道壓力,解除括約肌的痙攣。 ­         26.胃俞:對消化道潰瘍,胃幽門痙攣,胃內容物滯留等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針刺可增強膽囊的收縮作用。 ­         27.三焦俞:對腎與輸尿管結故事石用三焦俞,腎俞,京門,天樞­,氣海為主穴,治療后約半數患者能排出結石。 ­        28.腎俞:針刺腎俞,能顯著抑制鈉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          29.殷門:針刺殷門,肺俞可緩解支管哮喘證,一般在3~45min獲­得緩解。 ­       30.秩邊:可使孕婦子宮收縮增強,即時效果顯著。 ­        31.至陰:矯正胎位有顯著療效。 ­    32.涌泉:對失血性休克動物的呼吸與循環機能有興奮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壓作用。­   33.照海:能促進腎臟泌尿功能,日排尿量顯著增多。 ­         34.內關:配公孫調理三焦平衡,增強胃腸功能,雙向調節心率。 ­        35.風池:治風之要穴,有雙向調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         36.環跳:針刺環跳,具有促進神經再生作用,可促進受損傷神經­功能的恢復,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雙向調節。 ­         37.懸鐘:此穴與細胞生成有關,也是嗜酸性折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性白細胞有特異性。 ­         38.章門:具有明顯的抗組織胺作用。 ­         39.長強:補腎,健脾,通絡,固銳。 ­          40.大椎:針刺大椎可使體溫下降,針刺大椎可使的細胞增加,并­明顯左移,艾灸或電針,能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針刺大椎可治心房­顫動。 ­         41.中極:中極配關元,大赫有促進垂體──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極配血海,大赫,三陰交,可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黃體生成素增加­。 ­中極配頰車,對垂體,性腺功能有一定影響。 ­         42.石門:針刺婦女的石門并配合谷,經4~6次可使子宮變更達到­避孕目的。 ­         43.鳩尾:針刺鳩尾,對血壓有調節作用。 ­        44.膻中:膻中配內關,足三里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效率89.2%。  
腕谷穴-去身體濕熱,治療糖尿病、便秘
在我們的掌根下有一條掌橫紋,側面有一根骨頭,這根骨頭前邊的凹陷就是腕谷穴。揉的時候,要貼著骨頭揉才有感覺,功效才能出來。
腕谷穴是治療糖尿病的要穴。因為糖尿病人的小腸功能是紊亂的,而腕谷穴是小腸經的一個原穴,所以它就可以調整小腸的功能,對糖尿病有很好的效果。
腕谷穴有時祛濕的要穴,如果您覺得體內有濕熱,有風濕癥,揉腕谷穴效果會很好。實際上,腕谷穴是靠通利二便來祛濕的,所以還可以治療便秘。脾經大都穴-補鈣要穴
大都穴在大腳趾跟的位置上.
這個穴位是一個補鈣要穴。您知道人體為什么會缺鈣嗎?不是因為鈣片吃的少,而是因為體內不吸收,這才是缺鈣的真正原因。而您只要揉一揉大都穴,就能幫您吸收鈣了。
大都穴除了可以補鈣之外,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腰腿疼。當然,這些癥狀也都是因為缺鈣引起的。
另外,有頸椎病的人也要經常揉一揉大都穴,再在這個穴的旁邊找找最痛的點去揉,這樣珠聯壁合地配合起來治療,效果會更好。豐隆穴-化痰強穴
豐隆穴的主要功能是化痰。當出現哮喘、咳嗽、痰多時,一定要多揉豐隆穴,先從里面把痰化掉。
揉完豐隆穴以后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痰散了,不知道哪里去了。二是老吐痰,而且很容易把痰吐出來。揉豐隆穴出現這兩種情況,是不同體質造成的,但都對身體有好處。而且中醫的這個痰,包括的范圍很廣,不光是指從肺里出來的痰,還包括脂肪瘤、痰核、血核(及血脂高)和扁平疣等。女福穴,為婦女帶來福音
周爾晉老先生發現的“女福穴”是專門對付婦科病痛的要穴。
位置在外踝前側約1寸處,肌肉微凸,極易辨認,可以用壓痛法取準,哪里最敏感最痛就壓哪里,每天指壓一次,一次7到8分鐘,就是用手指頭按在上面,二十天一個療程,可以使得婦女在月經過程中得到快樂和舒適,同時還有強腰壯腿的功能。
此法出自《人體X形平衡法》,里面有很多一穴制勝的好方法。筑賓穴-人體排毒要穴
筑賓穴在內裸上5寸,是補腎不可或缺的穴位。
筑賓穴的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化痰安神、理氣止痛。
在人體內,毒素最喜歡生長在有濕、淤血、痰濁多的地方,而筑賓穴就是一個去毒的要穴。筑賓穴最能排除像煙毒及油漆味等污染空氣的氣毒,還可以解吃藥后淤積在體內的毒素。
太沖穴也是一個解毒的穴位,但它是從肝上解毒,即把肝毒排給腎臟,所以需要再解毒。揉筑賓穴就可以再解一遍毒,把體內毒素統統排出去,不讓毒素損傷肝腎。
當您把種種毒素排走了,臟血被過濾了,新鮮血液才能產生,這樣才叫真正打通腎經,才是真正的補腎。中瀆穴-治療膽經淤塞、膽結石、膽囊炎
中指中焦,瀆就是臭水溝,中瀆指人體中焦有一個容易形成淤阻的臭水溝,也就是膽囊的位置。如果膽汁流通不暢,堵住了,就會嘴苦,兩肋脹痛,頭脹,乳房脹痛,有些人甚至出現膽結石,膽囊炎這些癥狀。中瀆血就是能疏通淤阻的一個要穴。
平常如果多敲這個穴位,您肯定不會得膽結石、膽囊炎。而膽囊有問題的人,按這個穴肯定很疼,每天堅持敲打,就可緩解膽結石、膽囊炎、膽絞痛的癥狀。浮白穴-治療熬夜、失眠造成的白發
浮白穴是專門治療白發的穴位。人什么時候會長出白發呢?經常熬夜不睡覺或者經常失眠,導致血不養肝,腎陰(腎血)不足的時候就會肝熱,肝火就會上來,也就是虛火上來了,頭發就白了,這就叫“浮白”。丘墟穴-治療嗓子紅腫、咽喉腫痛、牙痛、眼睛發紅等上火之癥
丘墟穴在外踝骨的前緣,它是膽經的原穴。
丘墟穴專門治療各種上火之癥,也就是西醫所說的發炎癥狀,比如嗓子發炎、咽喉腫痛、牙痛發炎、眼睛紅腫發炎等病,都是一個意思。在足底反射區,丘墟穴相當俞上身淋巴反射點。如果是頭痛和乳房痛的炎癥,跟它就更有關系了。治口干、眼睛干效果好--------液門穴
按摩后頓覺口中舒爽,
能聽到吞咽口水的聲音-----------口中、咽喉部舒服極了
而且,長期因上網造成的眼睛干澀癥狀也可能因為按摩液門穴而覺得好多了。地機穴-治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
地機就是大地充滿生機的意思。因為脾屬土,土屬大地,而且人體的后天之本都靠脾胃來供應,所以揉地機穴可以增強整個腸胃的運化功能。地機穴對胰腺很有幫助,象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都可以通過揉地機穴來防治。
肝病:撳捏右手拇指的2個關節;

  耳鳴:撳捏雙手無名指的3個關節;

  膝痛:撳捏左手小指3個關節的外側;

  糖尿病:撳捏左手拇指的2個關節;

  高血壓:撳捏左手小指根部;

  心臟病:撳捏左手小指3個關節的內側;

  皮炎:撳捏雙手食指根部;

  眼睛疲勞:撳捏右手中指的3個關節;

  增強體力:撳捏左手中指的3個關節;每次操作3分鐘,每天一兩次。它的特征是療效立竿見影,而且沒有副作用。但是,發熱或手指受傷時暫停操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董氏奇穴 (精英班資料)
針灸節要
董氏奇穴入門
<<最新實用董氏針灸奇穴全集>>------董景昌、胡文智
按摩穴位
中醫古書 刺灸心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云县| 江达县| 边坝县| 百色市| 亳州市| 邵阳县| 崇文区| 中山市| 昭觉县| 务川| 牟定县| 临西县| 松阳县| 吴桥县| 辉南县| 扶余县| 体育| 南宫市| 虹口区| 崇仁县| 铅山县| 宁夏| 三原县| 昂仁县| 凯里市| 柳州市| 阳新县| 寿宁县| 青冈县| 曲阳县| 墨玉县| 白玉县| 卢氏县| 岳阳县| 绥化市| 乌恰县| 临高县| 南陵县| 中西区| 平邑县| 图木舒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