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大漢天子》中淮南叛軍攻打長安,只見漢武帝身穿重鎧,神情肅穆,把一壇酒澆在柴堆上,扔下火把,大火熊熊而起,蔚為壯觀。壯觀倒是壯觀了,可這樣的場面,其實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實上,漢代的酒,根本就點不著。
宋代的大科學家沈括曾說,漢代的酒不過是“粗有酒氣”而已,即剛剛有點酒味,醉不倒人。酒的度數有多高,關鍵在使用什么樣的釀酒技術。一般來說,用糧食發酵釀酒釀到10度左右時,酵母菌的繁殖就受到抑制,度數就上不去了。這時,再用壓榨、過濾的辦法,把酒糟和酒汁分開,得出的酒就是壓榨酒,漢代的酒就是壓榨酒,度數和今天的黃酒差不多。而那種五六十度的白酒,則是用蒸餾法釀成的,是利用酒精的沸點比水低的原理,提高酒的度數。在中國,蒸餾釀酒的技術在宋代才出現。因此,宋代人已經能喝上高度數的白酒了。
在漢唐,可沒有蒸餾出的白酒,只有低度數的壓榨酒,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古人的酒量,看上去比今人大得多。更何況,古代的度量衡和今天也不一樣,西漢的一升,相當于今天的0.3升多一點;東漢的一升,連今天的0.2升都不到;唐代的一升,不到今天的0.6升,古人的海量,按今天的計量單位來看,更是嚴重“縮水”的。
拍漢代的歷史劇,導演安排用酒點火的情節,就是對漢代酒文化缺乏起碼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