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十六歲登基,六年后太皇太后竇氏駕崩,劉徹親政后將之前“黃老之術”的治世理念改為“獨尊儒術”,學習儒家學術的學者開始大量入朝為官。漢之前的官吏選拔制度為“察舉制”,即地方官吏每年要向中央政府舉薦兩名德才兼備的人才為官,但這種制度到漢武帝時期已經遠遠跟不上官吏的需求量,所以漢武帝劉徹在保留“察舉制”時,還將很多看得順眼的人都選為官吏(匈奴休屠王的兒子金日磾時為漢朝奴隸,因長的高大帥氣而做官,后來成為四大輔政大臣。),所寵幸的嬪妃外家都任為高官,(衛青、霍去病是皇后衛子夫的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是李夫人的兄弟)“獨尊儒術”后,能精通儒家六藝中任何一藝的人都可以做官,除了以上這些人可以做官,劉徹還將多位神棍任為高官,這些神棍中的代表人物為李少君、文成將軍少翁、五利將軍欒大等人。
“察舉制”的利弊暫時不討論,先來說說這些神棍。
劉徹繼位后就夢想長生不老,到處求神訪仙。
當時有一個老翁名叫李少君,自稱70歲,有辟谷之術,能長生不老。李少君經常參加太尉田蚡家做客,(田蚡:劉徹母親王太后同母異父的兄弟,劉徹初繼位時任太尉,后為丞相,驕橫跋扈,當時丞相有任免官吏的權力,劉徹都對他不滿,說“你任免官吏有完沒完啊?我也想任免幾個官啊!”田蚡又想占據皇家土地為自己建房子,劉徹怒:“你干脆把國家的武器庫也搬走算了。”劉徹為帝11年后,田蚡病死)李少君見田蚡家中有一個90多歲的老者,李少君對老者說:“我曾經和你祖父一起游獵啊。”老者回憶小時確曾陪祖父在某地游獵,田蚡家的客人大驚,以為李少君不老之人。后李少君見到劉徹,劉徹有一個銅器古董,故意問李少君這個銅器的情況,李少君說:“這個銅器齊桓公在位十年的時候曾經在柏寢高臺上擺放過”(齊桓公十年:距離劉徹的年代大約相距550年。)劉徹派人查看銅器上的銘文,果然是齊桓公時鑄造的,劉徹大驚,以為李少君是長生不老的神仙,尊敬有加。
李少君對劉徹說:“謹慎的祭祀可以招來祥瑞的物件,祥瑞的物件來了則泥土都可以變成黃金,將這些黃金制成器具來飲食就可以延年益壽,延年益壽后就可以看到海上蓬萊仙山的神仙,見到之后就可以舉行封禪大典從而長生不老,黃帝就是這樣成仙的。”于是劉徹每次祭祀都親力親為,(劉徹一生祭祀的次數非常非常多)遣人尋找蓬萊仙山,又招募煉丹術士煉黃金。可是,一段時間后,長生不老的李少君病死了。。。。。。劉徹依然以為李少君變成神仙了,此后瀕臨海洋的燕、齊兩地多了很多自言遇到過神仙的方士。
而劉徹依然謹慎的進行祭祀,并在長安東南郊外用太牢(牛羊豬三牲具備為太牢)祭祀天、地、泰。(泰:北極星)后世就形成皇帝的祭祀習俗,儒者精通禮樂制度,祭祀就是最重要的禮,或許儒家受到重用還跟劉徹夢想長生不老有關。
劉徹有一個寵愛的嬪妃王夫人早亡,齊人少翁以方術將王夫人之魂魄招到帷幕之后,劉徹思愛心切,真以為帷幕后的影子就是王夫人的魂魄,于是封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豐厚。少翁對劉徹說:“陛下想見到神仙,但宮室被服不像神物的話,神仙是不來的。”于是劉徹依照少翁的建議建造甘泉宮(劉徹一生經常居住此宮),宮中畫各路神仙,以吸引神仙。一年過后,神仙不來,少翁又想了個法子,在一塊布帛上寫了一些神怪之語,用此布喂一頭牛,而后對劉徹說:“這頭牛肚子里有奇怪的物品。”劉徹使人殺牛,得布帛。或許少翁讀書甚少,寫的東西文理不通,劉徹有所懷疑,有人認得少翁的筆跡,說這是少翁寫的,劉徹一怒之下,殺了文成將軍少翁,但劉徹依然建造了栢粱、銅柱等巍峨高大的建筑吸引仙人到訪,還造了承露仙人掌承接雨水,將玉搗碎,和著雨水喝下。(承露仙人掌:高約40(或說約60)米的仙人像,仙人手掌可以承接雨水)
誅少翁后五年,樂成侯丁義向劉徹推薦了欒大。此時漢朝和匈奴交戰打的國庫空虛,黃河又大決口,無法治理,劉徹為這些事也是焦頭爛額,而欒大此人善于言辭,說大話更加臉不紅心不跳,欒大對劉徹說:“我的師傅說過,‘點石成金的方法是有的,堵塞黃河缺口的方法是有的,不死之藥也是可以求得的,仙人是會到訪的。’不過我害怕步文成將軍的后塵,不敢將這些方法說出來而已”。劉徹說:“文成將軍是因為吃馬肝中毒死的。你能告訴我方法,我重賞你!”欒大接著說:“我的師傅不是有求于人,而是人求吾師。陛下一定想見到我的師傅,那就一定要使他的使者富貴,令其為陛下的親屬,以客人的禮節對待他,這樣我的師傅就會為陛下向仙人傳言。”劉徹要先試試欒大的能耐,于是欒大立兩旗幟,兩旗居然互相打起架來。劉徹即拜欒大為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兩個月后封欒大為樂通侯,食邑兩千戶,為其建豪宅,賞賜家僮千人,將自己大女兒衛長公主(衛子夫的女兒)嫁給欒大,賜黃金十萬斤。劉徹的姑姑和長安高官都在家宴請欒大,送其無數金銀財寶。天下方術見欒大不過兩個月就如此尊貴,個個大受鼓舞,如打雞血,皆自言有秘方能見神仙!
后又有齊人公孫卿,勸劉徹泰山封禪以迎仙人,劉徹積極準備泰山封禪,使諸多儒生準備封禪禮儀,然后古代封禪禮儀的記錄在秦始皇焚書及項羽火燒咸陽后,都已經失傳。
欒大多次入海,自言尋找他的師傅,但次數多了,師傅卻從來沒有找到,劉徹派人查驗,發現欒大入海什么都沒遇到,怒,誅欒大。然劉徹求仙之心至死不渝。
公元前110年,劉徹封禪泰山,諸儒生對封禪禮儀各說各話,劉徹因此不用儒生禮儀,自創封禪禮儀。大概記錄如下:封禪群臣身穿黃色衣服,先在山下射殺一牛,而后登山,在頂峰東方的一處平臺,行禮,儀式類似祭祀泰一(前文提到的天地泰三神)之禮,而后將玉碟數置于地上,玉碟有文字,內容不可知,以五色土將玉碟埋住,形成封土堆,封土邊長約2、5米,高約2米。封禮完成之后,劉徹只帶著奉車都尉霍子侯(霍去病之子)登上頂峰,也進行封禮,但具體怎么禮儀如何,無人得知。第二天,從泰山背面下山。丙辰日,在梁父小山上進行禪禮,禮儀如祭祀后土禮。(筆者曾經登泰山,然而遇到大風雨,風雨之中的泰山云氣縹緲,甚有所謂的仙氣,也因為大風雨,不能盡觀泰山古跡,且漢武帝未刻石記功,也無從找尋漢武帝留下的只字片語。)
劉徹一生總共八次到泰山封禪。因劉徹追求長生不老及對神話的信仰,導致晚年時期出現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巫蠱之禍,下一篇再討論。
中國將歷史分為原始社會(夏以前)、奴隸社會(商、周)、封建社會(秦朝至清朝),如果以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這樣是不夠準確的,因為有些地區從未出現過封建社會,(中、西亞的伊斯蘭時期該如何劃分?)個人認為還可以按思想變化來劃分為蠻荒時代(文明出現之前)、神話時代(文明出現之后至大宗教出現之前)、宗教時代(大宗教出現后至文藝復興)、混亂時代(文藝復興至現代)。
劉徹所處的時代即屬于神話時代和宗教時代的銜接期。漢朝疆域遼闊,各個區域都有各自信奉的宗教,此時的宗教稱為薩滿教更加合適。而獨尊儒術后,儒術的地位逐漸提高,薩滿教因為缺乏哲學基礎,區域范圍又小,逐漸衰落。漢族逐漸形成君權之上,儒術為輔的政治思想體制。(儒術從某些角度來看,也屬于一種宗教。)
而世界上逐漸形成另外三類的宗教時代的體制。古印度形成婆羅門教高于君權的政治思想體制;歐洲形成基督教和君權幾乎平行的政治思想體制,歐洲的君權與神權時而合作,時而爭斗,這使得其他哲學有機可乘,最終產生“文藝復興”;中、西亞則形成伊斯蘭教和君權高度結合的政治思想體制。
這四種體制中,中國君權占絕對統治地位,伊斯蘭世界的神權占絕對統治地位,這兩種體制其他哲學的生存空間最小,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哲學思想引領,我們國家和伊斯蘭國家的發展還需要面對異常艱巨的困難。印度的種姓制度雖然備受詬病,但其婆羅門種姓屬于專門從事思想領域的工作,如果這個階層擺脫純粹的宗教思想,印度的哲學也可能會大爆發,從而使印度成為一個世界強國。